APP下载

认同凝视范式下的观察类综艺探微

2019-08-16朱文慧王惠敏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1期

朱文慧 王惠敏

摘  要  观察类综艺作为国内新兴的综艺品类,在短时间出现了多档同类节目扎堆的现象。文章试图在认同凝视范式下对观察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经验,反思现有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认同凝视;明星凝视;观察类综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1-0137-02

观察类综艺是指以“第一现场真人秀+第二现场演播室”形式设计的综艺节目。它在以往真实综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演播室,演播室里的嘉宾观看“第一现场”视频,并做出点评,形成“第二现场”。把“观察”本身搬上荧幕,是观察类综艺区别于其他综艺品类的显著特征。

自2018下半年以来,观察类综艺成井喷趋势。2019上半年已播和计划录制的观察类综艺数量在十档以上。观察类综艺的核心是“观察”:一是“第二现场”对“第一现场”的观察,二是节目观众对这两个现场及其关系的观察。为何观察类综艺能独立成类,如何设计观察类综艺,认同凝视的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  认同凝视范式

认同凝视范式可以追溯到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孩童对镜子里的自己形象的观察,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成像—识别—认同—自我意识,这是一个可以顺畅推理的脉络。当视线从镜像转向物象时,这条脉络也是相似的。凝视的主体通过看的方式,使自身置于对象目标内,在一种不断被施加的意向性中,人们和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他者”中寻求“己者”的认同,这是认同凝视的意义。

明星凝视是认同凝视在明星文化领域的一个典型范式。杰姬斯·泰西以女性观众对女性明星的凝视为例,提出了明星凝视带来的两种认同的幻想。一个是超越的幻想,在这个幻想里,观众暂时超越了自我的现实身份,把自己的身份和明星的身份重合起来,自我变成了与偶像重合的“幻想自我”。另一个是渴望的幻想,观众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一种渴望,正是这种渴望使转变身份的幻想得以上演[1]。

2  认同凝视范式下聚焦观察类综艺的内在逻辑

2.1  在观察中定位自我:凝视自我的观众

观察类综艺的第一现场,是对现实生活中典型场景的再现,如《我家那小子》再现当代男青年的独居生活[2]。和现实中不自觉的浸入式观察不同,节目将这些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集中起来,使观众以一个游离的旁观视角去观察他们。观众凝视节目中的第一现场,也在其中凝视到生活中的

自我。观察类综艺第二现场的设置,把“观察”本身变成观察的对象。演播室里的嘉宾观看第一现场的视频,嘉宾的观察行为成为了观众凝视的新样本,正在观看节目的观众被置入到第二现场构建的场景中。观众凝视节目中的第二现场,凝视的是此时正在凝视的自我。在观看观察类综艺时,我们观察处在典型环境中的一些人的行为表现;我们也观察正在观看他人的演播室嘉宾的言行举止;同时这又是一个自我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三重观察,这是此类综艺带来的独有体验。

2.2  观察明星化:作为“明星客体”的明星和素人

當观察这一抽象行为被搬到荧幕上时,它自然地引申出了两个具体的场景对它进行描述:“谁在看”和“看什么”,即“第二现场”和“第一现场”。嘉宾对这两个现场的完整构建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其在综艺中往往可以分为明星和素人两种身份界定。即使此前是素人的嘉宾,当他作为被众多观众凝视的对象时,他也自然地享有了“明星客体”的待遇。观众凝视着这些“明星客体”,凝视着他们围绕“观察”这一主题的行为举止,“观察”本身也因此被明星化了。

作为“明星客体”的素人嘉宾和明星嘉宾是“观察”明星化过程的具象媒介,观众对他们与自我的区分程度不同。面对素人嘉宾,因观众感受到的距离差异更小,观众更容易在幻想中与之重合;但这也意味着并不强烈的渴望,而渴望是产生这种重合幻想的动力,因此观众也会更轻易抛弃对素人的认同幻想,进而失去对他的凝视欲望。而明星因其与观众的距离差异更大,观众会乐此不疲地将倾注了自己欲望的视线投向他。简言之,素人嘉宾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是观众对节目真实性感受的来源;而明星嘉宾与观众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着观众对节目产生持久的关注热情。

3  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反思和启示

3.1  题材选择应趋于多元

当下观察类综艺节目的题材选择出现同质化现象,高度聚焦在婚恋类主题。

日常生活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第一个题材库。除婚恋外,新人职场、美食、宠物等同样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同时也不乏可挖掘的深度和趣味性。现有的真人秀综艺是我们可以考虑的第二个题材库,它提示了观众乐于在荧幕上看到的题材,规避了选择的现实内容跟综艺形式不兼容的风险。基于“观察+”模式,观察类综艺的复合特质为常规综艺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2  现场设计可增加变化

观察类综艺的两个现场是将“观察”这一行为具象化的场景媒介,两个现场的不同的设计,也影响着不同的观察呈现。根据观察主客体——第二现场和第一现场——的关系,观察类综艺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与自我观察对应的零距离观察类综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同一人,即嘉宾看自己的生活录像;二是与观察关联者对应的关联距离观察类综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有一定的关联度,可能是亲属、情侣、朋友等;三是与观察陌生人对应的疏远距离观察类综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节目中初次相遇。

以婚恋主题的观察类综艺为例,根据零距离、关联距离和疏远距离有三种不同的设计方向:作为这段感情的参与者的观察;受到这段感情影响者的观察;毫无关联者的观察。而在这三个方向上又可以细分出更多的小分支,以关联距离为例,从亲缘的角度考虑,选择长辈、同辈或是晚辈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从社交的角度考虑,密友和普通朋友也会有不同思路。具体关联关系的程度和性质不同,最终的主题表现也不同。两个现场的极具变化性的现场设计,给予了同一个题材更多的呈现空间。

3.3  嘉宾选择需多重考虑

嘉宾是两个现场重要的主体对象,观众面对素人嘉宾产生的代入感和由明星嘉宾激起的关注热情,都可以影响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愿意观看程度。在节目播放过程中,这两个变量是波动的。随着节目的播出,素人受到了巨大的关注,观众与他的距离不断变大,代入感也会不断减淡;但与此同时,素人的明星化也会导致观众更多的凝视渴望。在明星嘉宾上这两个变量则表现出相反的曲线,观众的关注热情会随着观看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但代入感会增加。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由一个自变量(观众观看时间)和两个因变量(观众的代入感和关注热情)在两个维度上(素人嘉宾和明星嘉宾)构建的模型。当这个模型被具体应用到观察类综艺中时,因其两个现场的二元模式,它又出现了更复杂的变化。以素人嘉宾的选择为例,首先,通过对综艺预设目标受众的调查分析,判断邀请的素人嘉宾与哪一个现场进行组合能发挥出最佳的作用;其次,在初播阶段设置合适的场景,最大限度地突出他们身上与观众相符的特质;此后,在后续的节目设计中,持续创造条件让素人自然地体现出这些特质[3]。需要注意的是,“明星化”是素人在节目播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一方面它会造成观众代入感的降低,另一方面它也会吸引到新的观众并引起他们的关注热情,这其中的得失值得仔細权衡。同时,要注意整个过程中两个现场彼此的联动,这才是节目的核心部分,从功能上来说,嘉宾是依附于现场的设计需要的。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时刻处于观察活动中,在观察中认识自我,这是观察在认同凝视范畴下的含义。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一款现象级的综艺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观察”为核心的观察类综艺在挖掘和呈现社会现象方面存在先天的优势,但面对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环境,主题同质化,设计模式单一,过度依赖单个嘉宾而少整体感都是目前观察类综艺节目亟需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个困境,只有把握好“观察”的核心要素,开拓思维的边界,加强设计的创新性和协调性,才能让观察类综艺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高宇先.凝视理论视阈下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突围——以《我家那小子》为例[J].出版广角,2018(23):60-62.

[3]陈睿.恋爱观察类综艺的创制思路探讨[J].视听纵横,2019(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