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众文化节目的大众化传播探索

2019-08-16李春阳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1期

李春阳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分众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小众化”文化消费日渐兴起,以“小众文化”为切入口的节目内容生产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201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实现了高收视、高话题度、高评价的节目传播价值,成为小众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

关键词  《声入人心》;小众文化节目;大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1-0115-02

在我国,高雅艺术尤其是美声艺术一直属于专业院校的小众圈层。2012年由于“青歌赛”的停办以及对流行、民族、声乐三种唱法的取消[1],美声艺术更是失去了主要传播“窗口”,彻底沦为了小众文化的范畴。致力于消除大众对美声艺术的误解,打破小众音乐圈层的桎梏,极力将高雅艺术向年轻化、大众化方向推广,《声入人心》应运而生。

1  借用综艺娱乐性节目的强文化普及外衣

《声入人心》以“高雅美声艺术”为内核,借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娱乐性节目外衣,创新“真人秀+舞台公演”的新型节目形式,重塑小眾文化的意义构建与审美效果,最大程度上增加小众文化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1)借“真人秀”扩展小众文化节目的故事性。“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2]。真人秀节目以受众为中心,天然与受众拥有着良好的互动,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声入人心》以真人秀的节目形式,扩展了美声艺术的故事性,增强了节目的叙事张力和节目本身的亲近性。在节目中,36位年轻男歌手台前幕后的真实记录,直接作用于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想象,增加了电视节目观众的“黏性”,满足了受众对综艺节目的多元化需求,具有更强的代入感与熟悉度。

2)借“舞台公演”重塑小众文化节目的娱乐性。该节目创新性的采用了全新“舞台公演”的模式,由请教代替淘汰,由首席替补代替传统综艺节目AB角的划分,颠覆了传统的才艺选拔理念,将节目基调由竞争对抗升华为相互切磋,享受音乐,共同成长。此外,“舞台公演”的模式也促进了该节目的跨文化传播,目前,该节目已经登陆新加坡ATF亚洲电视节和戛纳电视节,并被世界知名模式研究公司K7 Media评为全球市场最具发行潜力的最新节目模式之一。

3)借“出品人”增加小众文化节目的普及性。《声入人心》邀请了三位风格迥异的出品人为该节目保驾护航,廖昌永、尚雯婕、刘宪华三位出品人的加入在为整套节目奠定高品质基调的同时也为综艺节目增添了崭新的活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节目中三位出品人对于同一演员或作品的评判常常充满着“专业性的对抗”,但行家里手的探讨实际上恰好弥补了受众对于通俗古典概念的缺失,让节目充满了高级感与专业性,实际上这更有利于激发受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寓学于乐的氛围内保持着感知的热情。

2  制作满足大众审美的小众文化节目内容

霍布斯鲍姆指出,“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不是固定的需要被发现和揭示的‘本真,而是处于和当代语境的不断融合和生成、‘发明之中”[3]。传统的美声艺术虽然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但其一成不变的演绎呈现方式又始终制约其发展,另其难以摆脱小众圈层所带来的封闭性与狭隘性,因此在大众传播中常有曲高和寡之感。

1)跨界融合突破小众圈层。《声入人心》兼顾艺术与通俗的音乐元素,在发掘经典艺术歌曲的同时,还将歌剧、音乐剧与流行音乐甚至民族音乐跨界融合,使小众的美声艺术重新焕发新活力达到雅俗共赏美通互融的境界,消除大众对于美声唱法的隔阂。不论是节目中《她真漂亮》《对不起,我爱你》《慢慢喜欢你》等流行歌曲,还是《剧院魅影》《心脏》《生死对决》《孤独的牧羊人》等出自著名音乐剧选段的歌曲,都在节目组的二次编排下呈现出了独特的表现形式。音乐的跨界融合顺应了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正如出品人廖昌永在接受采访时谈道:“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音乐艺术也要随时代发展。”[4]

2)“音才”塑造输出健康正能量。在《声入人心》中,参与节目表演的36位青年男歌手是节目内容的一大亮点。《声入人心》节目组迎合主流大众审美,选拔高颜值、年轻态的青年男歌手,力图改变传统美声艺术带给人们的刻板印象。同时,演唱歌手的专业背景与音乐素养也成为该节目选角的一大硬性要求,来自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耶鲁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音乐名校的青年才俊,让《声入人心》的节目内容得到了质的飞跃,提升了节目内涵。并且在“音才”塑造的背后,节目组还通过其大众偶像的号召力吸引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并进一步扩展和传播了小众文化节目。

3  开拓多媒介的节目宣发渠道

在媒介繁荣的时代,受众不再受制于单一媒介的限制,而是“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横跨众多媒介,参与到多元化信息交互之中[5]。因而,多媒介联动成为大众传播的一大趋势。由于不同媒介拥有不同的运营规则和不同特质的受众,因此传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只有结合节目内容有针对性地推出满足不同平台用户需求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节目内容的精准传播,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1)传统媒体:精益求精,成就小众文化的传播主阵地。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分析《声入人心》平均收视率在0.4%以上,巅峰之战的收视率更是最终达到了7.6%。虽然节目中期收视率略有下滑趋势,但总体收视率一直稳居上星综合频道同时段前列,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媒体传播主阵地的作用。此外,在资本的布局下,参演节目歌手的商业价值被迅速挖掘,美声为代表的高雅艺术也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例如郑云龙、阿云嘎、高天鹤等人成为了佳洁士、OLAY等品牌的代言人,还登上了星级卫视的跨年晚会以及湖南卫视的各档节目,同步助推《声入人心》,巩固节目IP的影响力。

2)新媒体:垂直深耕,实现小众文化的遍地开花。相对于时空受限的传统媒体,网络与新媒体的异步性使其能够覆盖更多人群,满足利闲暇时间观看综艺节目的选择。《声入人心》通过湖南卫视旗下专属的网络互联网视频平台芒果TV进行网络直和点播。同时借助与爱奇艺视频网站的合作,进一步开放爱奇艺端口,同步进行网络传播。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18日,仅芒果TV的该节目播放总次数便已达到7.9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符号以碎片化的形态散落在形象空间中,并由此步建构起整体的形象”[6]。为适应当下碎片化的媒体使用特征,在《声入人心》播出期间,该节目组还在抖音、微博等主流社交媒体上开通了官方账号,并将节目的歌曲及幕后花絮制作成短视频进行广泛二次传播。同时,《声入人心》还在音乐类手机软件中开花结果,目前QQ音乐、网易云音乐、咪咕音乐,酷狗音乐已全面上线节目中所有演唱歌曲。在音乐类手机软件收听、评论、分享等功能的支持下,《声入人心》更是实现了电视节目从听到看的另一种可能。最后,在《人民日報》两次点赞该节目后,《声入人心》乘着口碑传播的东风还强势登陆了微信朋友圈与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全网“自来水”效果显著。

4  结束语

从整体来看,《声入人心》首次以创新的综艺节目形式聚焦中国美声艺术,以青春向上的风格、突破创新的编排、精良用心的制作,成功将国内原本主流外的小众美声艺术推上主流舞台,引领新一波美声音乐潮流,这非常值得称赞!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该节目准确把握年轻观众群体,营造出了健康、良好的传播口碑,为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优质的范本。在国内综艺持续“井喷”的2018年,《声入人心》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综艺,正式开启了以美声为代表的高雅艺术风潮。

参考文献

[1]陈翰戎,覃俐婷.浅谈《声入人心》跨界音乐演唱对中国美声发展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9(5):54-55.

[2]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5):53-58.

[3]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闫敏,王东莲.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分析——以《声入人心》为例[J].出版广角,2019(2):334.

[5]马丽娟,刘麟霄,杨铮.传播视域下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创新——以《观复嘟嘟》为例[J].出版广角,2019(1):61-63.

[6]隋岩,张丽萍.企业形象的碎片化呈现与传播[J].新闻大学,2013(5):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