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城市规划空间策略与实践
——以福安市溪北洋新区为例

2019-08-15

福建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风貌城市规划新区

蒋 勇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全民健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关键词”。

我国关于健康城市的基础研究和实践方兴未艾,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的系列研究和实践成果丰硕,为健康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国于1994年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建立健康城市试点项目,此后,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海口市、大连市、苏州市、重庆市渝中区、日照市、保定市等相继加入到健康城市运动中[1]。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学者们从“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公众健康”的角度入手,通过与社会其他部门的联合和跨学科研究合作,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以健康城市为主题的规划实证案例较少。从研究分析落实到空间的规划设计,仍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传递和互动[2]。城市规划领域对健康城市理念的响应,将主要落实在空间策略上[3]。

本文以福建省福安市溪北洋新区作为实践案例,结合新时期新要求和规划区域的自然、人文特色,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健康城市空间策略。

1 健康城市规划构思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建成环境建设的重要工具,承担着改善公共健康的社会责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健康城市可以理解为从城市设计、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的生活、工作,使城市成为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并通过对物质空间的干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将健康促进理念作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以满足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空间策略为抓手,重点从健康导向的城市定位、紧凑混合的用地方式、步行骑行交通环境、均衡便利的开敞空间、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等方面,制定规划策略并落实至空间方案中,减少污染和人体暴露风险,同时适当增加市民体力活动,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的步行和骑行可达性,进一步优化人们的公共健康环境。

2 规划策略及空间落实

2.1 健康导向的城市定位

以打造健康城市为目标,将溪北洋新区打造成为福安市域文教旅游中心,山水园林新城区,集健康生活、健康生产于一体的“健康新城”。立足新区在新时期承担的使命,将其定位为福安市的“四新区域”(图1):①老城功能疏解的“新区域”;②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平台”;③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天地”;④生态文明的“新示范”。

图1 “健康新城”与“四新区域”

2.2 紧凑混合的用地方式

传统城市布局中严格的功能分区导致城市各区功能单一和工作与居住相隔离,助长了小汽车的大量使用。规划应强调在城市、片区、街区、建筑等不同尺度(图2)的功能混合,结合不同的混合类型特点制定空间策略[4]。

图2 四个维度的混合功能概念模型

城市尺度:强调功能多元化。为避免出现“卧城”或“工业区”等单一功能新区带来的诸多问题,规划将溪北洋新区定位为集科教、居住、商业商务、(工业、农业)生产、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配套新区。

片区尺度:强调水平型功能混合。每个片区由1至2个主导功能和多个附属功能组成,确保在片区内部基本实现居住、就业、生活配套的平衡,片区内部出行距离控制在1km以内(图3~图4)。

图3 功能布局规划图

图4 用地布局规划图

街区尺度:引导多形式功能混合。提倡小而密的街区路网,形成尽量多的街巷和临街面,通过小尺度开发带来更大的功能混合的可能性。制定街区设计指引,引导办公、住宅、商业网点、超市、幼儿园、酒店等功能合理混合,增进城市街区的活力。街区内用地,不仅强调水平型功能混合,还要通过制定建筑设计和建设开发指引,引导办公、居住、商业等进行垂直型功能混合,确保在白天/晚间的时间循环中城市街区活力的持续与安全。

2.3 普遍可达的慢行系统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不但承担了交通通勤职能,还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流、休闲、健身、旅游环境。规划按照“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生态低碳发展、慢行出行环境、公共交通衔接换乘、城市景观塑造、公共空间连通的需求[5],强化慢行系统与公交站点、商业街区、绿地系统、公共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的系统衔接。

规划布局慢道28条,总长7.5km(图5)。根据慢道位置和交通组织,将慢行系统划分为休闲观光型慢道和交通通勤型慢道。

图5 慢行系统规划图

①休闲观光型慢道。休闲观光型慢道主要指沿风景区、山体、江河湖道、块状绿地的休闲、健身、景观慢行道,以独立自行车道或独立步道的形式,规划共计15条。主要分布于中央公园内部、穆阳溪两岸及规划支路沿线,尽量避开交通性道路;东西向结合穆阳溪两岸10多公里的古樟树林布局滨水休闲避暑慢道,南北向结合中央公园布局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结合城市支路布局休闲型慢道,将居住组团与慢行系统、公园绿地串联起来。

②交通通勤型慢道。主要服务于跨居住组团的通勤交通,以非机动车为主、步行道为辅,规划共计13条。

为确保慢行系统规划落地实施,需将慢道平面布局落实到道路断面上:

①“机非分离、人非独立”。强调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相对独立,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确保安全与顺畅。针对协调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措施(表1)。

②营造舒适的慢行休闲空间。以当地树种为主体,增加高大乔木树种比例,形成“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网”的林荫道网络系统。通过慢行系统的设计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的步行和骑行可达性,增加健康出行。

2.4 均衡便利的开敞空间

2.4.1公园和开放空间

构建“森林围城、绿网穿城、蓝网绕城”的蓝绿网络体系。

①划定19.5km2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约占规划区范围的2/3),充分保护和利用新区外围山体和绿地,形成生态防护屏障,同时作为城市外围山体公园,拓展居民休闲健身空间。

②依托东西向的穆阳溪、南北向的五福公园和新区内部若干公园,结合溪北洋新区内部山体和绿地,打造“300m见绿、500m见园”的公园绿地系统。

③“海绵化”绿地空间布局,保持河流的曲流特征,采用近自然的生态驳岸,提高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打造吐纳有度的韧性生态城市。

2.4.2休闲文化体育场所

以建设群众身边的、便利可及的中小型文体设施为重点,科学布局,多渠道增加设施数量。依托布局全区的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串联主要文化体育场所和开敞空间,打造城市设区“10min生活圈”。

表1 优化道路断面的差异化措施

①合理布局独立占地体育设施。规划1处市级体育中心、1处文化中心、2处片区级文体中心。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m2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m2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②注重公共空间的盘活利用,在有条件的绿地、广场、公园内部配置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公共文体设施;鼓励建设社区文体公园,充分利用闲置地、临时边角地安排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公共文体设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休闲健身需求。

2.5 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

以彰显新区山水文化魅力为目标,充分利用新区依山傍水的景观风貌特色,打造山、水、城有机相融、相得益彰的整体城市空间意向。分区风貌指引如图6所示。

图6 分区风貌指引

①注重山水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水岸和环城一重山景观治理和穆阳溪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保持秀美山水;按照“显山、露水、透绿、见景”的要求,突出互联互通、近山亲水、织绿成网,打造城市景观走廊。打通城市视线和通风廊道,制定城市高度控制指引,严控廊道内建设项目高度和体量。

②加强城市建筑风貌指引。配套制定《溪北洋新区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加强城市天际线塑造。强化对单体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的指引。

③制定分区引导策略。将新区划分为五大风貌区——综合都市风貌区、政教文化风貌区、居住生活风貌区、高新产业风貌区、穆阳溪传统风貌区。针对不同风貌区提出景观风貌、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方面建设指引。

3 结论

健康城市规划,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通过对物质空间的干预,引导居民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健康导向的城市定位、紧凑混合的用地方式、普遍可达的慢行系统、均衡便利的开敞空间、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等,是制定健康城市规划空间策略应重点考虑的内容。而且各项空间策略之间并非相互孤立,而应作为城市复杂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予以统筹考虑。比如,没有“密路网”不仅影响城市“毛细血管”畅通,也很难在更小的街区尺度实现功能混合,很难提供适合慢行的空间尺度等。

此外,不应将健康城市规划,作为一个新的规划或规划专题,而应作为一个值得倡导的理念贯穿规划及实施全程,以更契合健康城市发展,更便于居民健康生活。

猜你喜欢

风貌城市规划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雄安新区的期许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