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折后排尿困难与创伤性应激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2019-08-15马丽华

光明中医 2019年14期
关键词:证候障碍常规

马丽华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当患者遭遇骨折后,在其恢复期间极易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此外,部分患者遭受到巨大的肢体损伤后,还将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1]。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引发患者再体验、高警觉、强烈恐惧感以及无助感[2]的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医学界提出中医特色护理对骨折后排尿困难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3]。鉴于此,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展开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于我院治疗骨折后排尿困难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41例,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中医特色护理。常规组有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22~67岁,平均(42.18±3.94)岁;骨折部位:骨盆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7例,股骨骨折5例,髌骨骨折6例,脊柱骨折7例,其他骨折11例。研究组有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22~68岁,平均(43.07±3.55)岁;骨折部位:骨盆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5例,股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7例,脊柱骨折6例,其他骨折12例。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例通过伦理协会批准者;2)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者;3)经医学影像检查确诊为骨折者;4)出现排尿费力且排不尽,需借助腹压或引流尿液者;5)根据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中的标准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者。排除标准:1)具有人格障碍或其他精神病史者;2)文盲;3)意识、听力功能障碍者;4)脑部具有器质性病变者。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即口头指导患者排尿时进行深呼吸,排尿困难者予以插尿管,合理安排患者膳食,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并予以心理疏导等。研究组患者则予以中医特色护理,其具体内容有:1)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护理人员可剪取小块方胶布,使用镊子夹取王不留行籽置于其上,对患者行常规消毒后,将方胶布分别贴于4个不同的耳穴,即肾、膀胱、三焦、尿道,粘贴后每30 min按压一次,以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宜。同时予以患者每日2次的利尿穴位推拿护理,在患者耻骨与肚脐的连线中点穴位进行约20次的逆时针推拿,推拿力度由轻至重,每次推拿时间为15 min,推拿完毕30 min后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如果仍旧无法排尿或具有尿潴留情况则再次进行15 min的推拿。2)中医饮食护理:中医饮食护理方案应做到因证、因人、因地而做出相应的调理,如肾阳亏虚者每天可食用红枣花生粥或加入枸杞子、牛羊肉、山药等温补肾阳的食材;肾元亏虚的患者每天可食用大枣山萸肉粳米粥,气化不利的患者可在每日饮食中适当增加萝卜、冬瓜、柑橘等。如果患者无合并心衰及高血压,则可嘱咐患者每日饮水>2000 ml以上,注意饮水时需分多次饮用,避免少次多量,同时督促患者饮水过后进行排尿。3)中医艾灸护理:根据所灸穴位引导患者侧卧或平卧,护理人员手持艾条并点燃艾条前端,在中极、气海、关元、归来、神阙等穴位上方3~4 cm处进行施灸(施灸局部以有温度而无灼痛感为宜),每次15~2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4)中医情志护理:依据中医理论经典书籍《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移情、疏导、暗示方法,结合五行生克理论与七情致病特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面对以愤怒情绪为主的肝郁化火型患者,应鼓励其回顾并阐述受伤前后的生活变化,找出患者的核心愤怒因素,通过举例其他患者的悲苦现状,使其产生悲悯之心,从而消解怒气。面对忧思过度的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在其日常进行肢体活动训练时可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基础上使用激将法,以怒克思,令患者情绪得以宣泄,从而肝气上逆以冲破郁思。以恐惧为主的心肾不交型患者应以思克恐,使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其进行更深的思索,找到其恐惧的核心诱因,通过举例情况相似甚至更严重但最终获得成功治疗的案例来鼓励患者。悲伤情绪占主导地位的痰气郁结型患者应以喜克悲,当患者出现失望情绪时,应向患者阐述现代医学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本院的医疗资源与医师水平,日常尽可能多地向患者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鲜资讯,以令患者重展笑颜。5)五音疗法:根据《黄帝内经》中的五音疗法予以患者相应的音乐护理。首先请患者平躺于安静的室内,轻轻闭眼,随后播放5 min的潺潺流水声,引导尿意。对于精神亢奋,情绪烦躁的患者随后播放带有哀愁的音乐;对于神情低落、忧思过度的患者予以活泼、明快的音乐;对于惊恐不定的患者予以沉稳庄重的音乐;悲伤过度的患者予以热烈、舒畅的音乐。音量保持在40~60 dB即可,音乐类型、语言应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来设置,同时定期更换曲目。

1.4 观察指标 本文通过观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CL-C)测试量表结果、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排尿情况(2次排尿间隔时间、排尿困难复发、尿管导尿、尿路感染)来评估护理效果[4]。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CL-C)测试量表包含3个维度,即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分别由1~5级来评估每个维度下属项目的情况,PCL-C总分为17~85分,总分越高代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越深[5]。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进行测评,将患者的尿急、尿不尽、腹胀腹痛等症状列入考察范围,每项症状得分标准为0分(无症状)、2分(轻微)、4分(明显)、6分(严重),总分越高则说明症状程度越深。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后的排尿情况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排尿时间、排尿困难复发率、尿管导尿使用率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排尿情况对比 (例,%)

2.2 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护理干预后,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参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例,

注:与本组护理前相比,1)P<0.05

2.3 2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CL-C)量表评分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的PCL-C得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参见表3。

表3 2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CL-C)量表评分对比 (例,

3 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中医学中无病症记载,但该症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与中医中的“郁证”“百合病”相吻合,因此,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中医学中属于“情志病”“郁证”的范畴。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虚实两类,虚证多表现为气血失调、肝失疏泄,实证则多表现为瘀血、气血上逆,二者在疾病的发展中具有相互作用,因此患者多为虚实兼有。中医理论认为排尿困难多因骨折后卧床导致的膀胱气化不利所致[7],而对利尿穴位按摩可起到补肾益阳、固本培元的效果,尤其对下焦肢体与器官有很好的促进恢复作用;王不留行籽是常用于刺激耳穴的中药,具有化气行水、活血通经、疏通三焦的效果[8],可有效治疗排尿困难与身体各类水肿。而中医特色护理中的饮食护理通过食补来达到调理患者体质的目的,山萸肉具有滋补、利尿、补肝肾、益气血等功效;大枣可补中益气、养血补肝;萝卜可下气、宽中、消积滞、利便。艾灸的物理性加热能够穿透肌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刺激利尿穴位,进而疏通人体下焦部位、通利水道、振奋阳气,进而达到调和人体气机的作用。同时,艾灸对膀胱以及三焦气化的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能力。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失调是由于患者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因而超出了自身正常的生理调节功能,最终导致气血运行紊乱以及脏器功能的失调。当患者情绪失调后则容易导致气机不合,具体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而中医的情志护理采用了以情胜情的方法,通过调动患者的某种情绪以克制某一突出的不良情绪,令患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改善五脏失调的情况,避免患者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躯体疾病,延误骨折愈合。此外,五音疗法根据五行对应五脏,同时相生相克的原理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于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身心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具有针对性,让具有不同应激表现的患者获得相应的舒解,从而达到令情志舒畅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在骨折后排尿困难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促进恢复作用,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建议进行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证候障碍常规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常规之外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别受限于常规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