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2019-08-13苏建军翟艳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

苏建军 翟艳

摘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山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创建国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山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存在思想意识不够强、推动机制不健全、供需错位和政府作用弱化等障碍因素。针对这一障碍,结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构建了相应的机制,并提出了搭建各类平台体系,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多路并举,提高企业实施成果转化的热情;改革成果评价体系,增强高校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及加强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市场,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等提升路径。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F 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2-0145-06

0引言

自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以来,科学技术就一直备受政府与学者关注。特别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国对科技高地的激烈争夺,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向现实转化,已是各国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课题。中国是科技创新成果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队伍,每年科技创新成果数量高居榜首,加强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环节。然而,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程度不高,转化周期长且转化效率也较低,尤其是本地转化的更少[1]。如果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实际损失将难以估量。这不仅制约了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也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中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在历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2016年,国家出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与力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与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年,李克强总理也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运行、激励和协调推进机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可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各级政府与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采用多项政策和手段引导、鼓励与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但对新一轮“再制造业化”和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等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认识,还有待于新突破。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机制体制等方面拥有优先改革权。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山西要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创建国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是国家基于山西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科技需求迫切和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等特点,探索科技资源不足且科技成果转化薄弱地区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探索如何建立适应山西省情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并提出转化路径,不仅对山西推动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也对推动其他地区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文献综述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最先引起关注和争论的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概念,它是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其他问题的基本前提。文献主要有3个视角:一是过程论,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Bennett(2002)指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2]。赵志耘(2011)提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科技与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并构建了过程监测评价体系[3]。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要素相结合,并使其价值倍增的过程[4]。贺德方(2011)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看作为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和新材料的过程[5]。王艳明(2010)和蔡跃洲(2015)则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指潜在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实现商业收益的过程[6-7];二是效果观,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最终结果。许多文献用转化率表征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8-10]。段婕(2011)和赵喜仓(2013)则比较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11-12]。而更多的学者则是构建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13-15];三是能力观,即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如訾艳霞(2009)、王桂月(2009)和汪小梅(2010)等学者组合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定量工具测度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16-18]。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得到了诸多学者的重视。王倩倩(2016)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权体系和评价考核的阻碍[19]。周雪蓉(2015)认为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因素[20]。Raab(2006)、Liu(2007)、Berghall(2012)等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21-23]。吴伟(2017)通过分析牛津大学Isis创新有限公司,认为公司化运行机制能更大程度改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与效益[24]。李天柱(2017)结合典型案例,从高校—企业接力创新视角提出了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25]。郭登峰(2018)指出,在高校與市场之间建立“孵化机制”,才能实现科技成果从科技链到产业链的“惊险一跳”[26]。

回顾文献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逐渐获得扩展,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部分学者也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但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概念还未形成共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也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讨论。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系统,在不同的转化阶段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也不同,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具有阶段性差异,不能一概论之。因此,本文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的障碍因素基础上,从过程论和系统论角度,构建不同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而提出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新路径。

2山西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构建

2.1山西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障碍因素

2.1.1思想僵化,意识较弱

山西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一煤独大”现象十分突出。煤炭行业效益好时,无须技术创新,就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且对其他行业发展造成显著的制约作用。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意识,以卖煤及相关产品为主,在科研经费投入与组织方面明显滞后,有限的科研活动也仅限于技术性改造,缺乏行业重大或关键技术的研发,更谈不上高端引领技术,造成了较严重的技术欠账。尤其在煤炭经济受影响或不景气时,更凸显科技创新成果的严重不足。从管理思想层面看,企业研发平台无序发展,使有限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比较注重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忽视长期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储备。企业较注重外部技术的引进,不重视与本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行业技术联盟的建立与互动,使企业所需的关键技术、紧要技术和前沿高端技术得不到有效满足。

2.1.2推进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动力推进,而转化动力来源多方面,在高校及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之间形成复杂的动力推拉关系。从企业角度看,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拉动力。整体看山西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对技术创新成果需求疲软,企业积极寻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自然较弱。从高校和研究机构看,山西長期存在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科研人员注重论文、著作的发表与出版。较多的课题研究都是围绕发论文而开展的,产生了较多的无法转化的科技成果。对那些容易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因处置权和利益分配不清或程序复杂,导致科研人员或团队难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推动成果的转化。山西科技创新成果的中介服务机构不仅数量匮乏,能力也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与规模。市场又存在信息不对称,中介服务机构难以有效在科技创新成果供需方之间架起对接桥梁。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外部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是重要的推手。山西政府在科研政策制定、科研评价、体制安排、成果转化扶持等方面还比较滞后,这些因素明显约束了政府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2.1.3供需错位,市场利用不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需求方。长期以来山西企业等、靠、要思想较重,一直被动和盲目地接受技术创新成果,几乎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所需技术,大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自身技术的分析与诊断能力,企业对技术需求不明确和不清楚。教育科研部门对企业实际科技需求调研不足,发布的研究课题与实际需求尚有差距,致使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无法有效转化。在研发机构和人才方面,山西有实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数量较少,“211”院校只有1所,人才竞争力薄弱,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字号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十分有限,大师级人才更是缺乏。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创新研究团队,全国有457个,而山西仅有1个。山西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结构仍以传统产业居多,与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科研成果的适用性较差,直接约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供给。目前,山西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尤其是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发育严重不足,致使山西技术交易市场整体不够发达,且成熟度不高。直至2018年4月,山西才建成省内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太原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此外,正如前述,山西缺乏高效率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也不足,使得市场作用发力不够,桥梁与纽带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1.4政府作用不明显,关键政策缺失

随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山西原有的科技创新机制与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变化。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思维,审时度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体制的转变。山西政府部门在科研立项上能通过科技项目征集和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年度科研指南和科技项目,但在科技项目申请成果论证过程中对企业家和中介服务机构人员引入不够,不利于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可靠性与可能性。在科技项目资助的目标,转化的对象等方面定位模糊,即偏重技术图纸,或是技术工艺,或是研究报告,最终科技创新成果无法有效进行考核,弱化了科技项目的立项初衷。另外,山西政府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网络宣传、激励政策诱导、成果商业化过程中指导及联合攻关的协调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完善的激励政策、低效的协调沟通方式和不健全服务支持平台,使得政府重要引导与助推作用缺失,极大地制约了山西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2.2山西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构建

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经历转化初始、转化实施和转化后续不同阶段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由此形成多样的联系与协调方式,即不同的机制(图1)。

2.2.1动力推进机制

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动力的支持,动力的大小决定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活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来自于高校与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他们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形成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各种动力源。高校与研究机构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本推动力。加强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仅能使高校与研究机构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稳步推进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和研究机构赢得良好声誉,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从事科研的强大队伍,为新一轮的课题申报与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生产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直接拉动力。企业尽快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树立创新企业的高大形象,同时还能改进生产方式或工艺,引领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高额利润,实现更大化经济效益。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发挥桥梁和沟通作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实现转化,既可以获得转化后的利益,也能从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中获取好处。作为政府部门,通过有利政策或良好环境大力扶持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尽快实现产品化和商品化,扩大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2.2市场供需匹配机制

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的核心主体,而高校与研究机构则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源头。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依赖于高校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双方供需的一致性。企业既是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也是技术需求者,企业间的竞争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竞逐。企业在把握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基础上,充分挖掘技术新需求,形成明确的技术研发方向与需求。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术判断和技术研发,除基础研究外,必须紧跟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瞄准和着力解决企业所需技术问题,这就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能。中介服务机构面向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双方提供如信息咨询、交易保障等多种服务和支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快速对接平台。政府部门继续改善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那些根本性创新但又有管制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需求沟通与交换。创造有效的沟通方式,如高层对话、科技沙龙等,进行精准对接,减少或消除供需错位,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供需精准匹配。

2.2.3利益协调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且数量诸多。科技创新成果价值的实现,仅靠市场推动,效率是低下的,需要多方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进入产品化和商业化。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动机、转化刺激和转化行为不同方面协调利益相关者,形成科技創新成果转化利益共享体。高校与研究机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的限制,又缺乏谈判技巧等,在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中处于劣势,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使其科技成果转化价值名不符实。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市场信用度,转化积极性及利益的实现,企业对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成果价值的准确评估及接受成果转化的意愿都需要制度约束和保障。因此,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建立重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估体系和奖励体系,明确科研团队科技成果价值和转化收益权,提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通过优惠诱导政策,指导鼓励和帮助中介服务机构,搭建网络交易平台,规范科技成果交易信息,提高科技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通过成交项目示范推广和第三方监管,提升企业接受科技成果转化意愿,组织多方力量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问题,让企业及时获取所需的新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等技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2.2.4风险分散与配套机制

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商业化,不仅投入高,时常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对于投入大、风险高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往往犹豫不决,尤其是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更是如此,形成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潜在市场大,成交市场小的格局,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局限在少数企业,技术扩散效应不明显。从政府部门看,组织力量对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行甄别与筛选,剔除风险高、不易转化、效益低的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协调科技相关部门,整合相关业务,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协调与配合机制,保障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完善企业融资环境,出台配套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介于科技成果转化,分担风险的同时也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此外,还可借助社会力量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明确资助重点与比例,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风险资本金。

综上分析,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阶段看,初始阶段以动力推进机制为主,市场供需匹配机制为辅。实施阶段以市场供需匹配机制和利益协调共享机制为主,后续阶段则以风险分散与配套机制为主,利益协调共享机制为辅。

3山西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提升路径

3.1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继续搭建各类平台体系,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山西经济发展,需要山西政府深思。针对山西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接力赛,在做好太原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继续搭建多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公共共享平台体系,如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汇集信息发布、信息咨询、成果展示、成果评价、成果交易等,将山西分散的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通过这些平台汇集起来得以共享,推动山西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快速有效的转化。需要指出的是,还可以将这些平台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建设,各有侧重点,有的侧重信息发布与咨询,有的侧重评价与交易,有的侧重推广与宣传。这将极大地提高山西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成效与效率。

3.2多路并举,着力提高企业参与和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热情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需求方,没有企业的参与和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无从实现,更无从推动山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创建国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此,山西要出台关于资金、场地、税收、环境等多项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和实施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比较突出的企业,要给予金钱与荣誉的奖励,树立正确导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成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扶持实力较弱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从而增强山西企业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企业和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有效沟通渠道,在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支配下,企业可向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科技需求信息,或联合攻关科技重大问题,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也可携带科研成果到企业挂职,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

3.3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明晰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增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依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以鼓励科研人员重成果转化为导向,修订山西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各领域新的重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山西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在遵循相关法律和有关规定下,建立谁完成、谁处置、谁受益的原则,明晰科研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突出的个人,在个人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购买(租赁)住房和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出台具体利好政策和管理制度,支持科研单位和人员依据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技术入股、授权使用、技术转让或独有控制进行创业,增强科研单位和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山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3.4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协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具有突出的学科和学术优势,在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山西大学科技园基础上,山西政府继续引导其他有实力高校建立类似的科技园,破除高校、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壁垒,采用问题驱动、学科融合、市场牵引和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整合与协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煤炭、能源、大型装备制造和农业科技成果协同创新与转化平台,推动山西包括煤炭產业在内的各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切实推进山西产业转型发展。通过大学科技园,建立一批以“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协同+市场化运作”的煤炭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提高山西煤炭企业自主创新与转化能力,推动煤炭产业综合改革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必将有效引导科技信息、人员、资金、技术等向企业汇集,实现了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各自优势的发挥,促进了高校与研究机构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

3.5加强与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市场,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成果转化正如前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周期,且转化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风险又大,除机制体制外,资金是另一个面临的难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部门资金有限,不可能全覆盖,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融资方式,目的在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商品化和产业化,这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提供强大资金支持。政府部门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企业尽可能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此外,山西的政府部门要继续改善融资外部环境,创建更多的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的融资平台与渠道,帮助企业,尤其实力较弱企业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这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资金投入的压力,也能更好地减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资本风险。

参考文献:

[1]孙继辉,任秀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难的障碍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6,37(04):120125.

[2]Bennett D.Innovative technology transfer framework linked to trade for unionaction[J].Vienna:United N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2:127132.

[3]赵志耘,杜红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监测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1(11):814.

[4]孙洁.细化政策成果转化更给力——解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J].中国农村科技,2016(05):2225.

[5]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6]王艳明,焦春海,郭英,等.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0):26212624.

[7]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33(01):3743.

[8]梁梓萱,何海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01):108111.

[9]刘大勇,洪雅兰,吕奇.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与市场成熟度评价[J].产业经济评论,2017(03):6170.

[10]周红,陈惠,曹丽蒲.科技中介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5(03):188191.

[11]段婕,刘勇.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评价——基于2003—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136141.

[12]赵喜仓.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熵值和随机前沿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09):8185.

[13]沈菊琴,熊珂,卢小广,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县域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运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05):178180.

[14]欧阳峰,曾靖.基于主成分——粗糙集方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绩效评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J].工业技术经济,2015(12):3039.

[15]严威,俞立平,孙建红.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测度的计量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2):103108.

[16]訾艳霞.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7]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18]汪小梅,白利娟,袁薇.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10(07):9598.

[19]王倩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5):194196.

[20]周雪蓉,涂建军.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06):118124.

[21]Raab L,Kotamraju P.The efficiency of the hightech economy: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ndexes versus a performance index[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6(03):545562.

[22]Liu X H,Buck T.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Research Ploicy,2007,36(03):355366.

[23]Berghall P E.Other factor inputs in a hightech industry[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2,19(02):127153.

[24]吴伟,范惠明,余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化运行机制探析——以牛津大学Isis公司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10114.

[25]李天柱,侯锡林,马佳.基于接力创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3):147152.

[26]郭登峰,潘剑波.新时代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其转化机制——以斯坦福大学、清华同方为例[J].开发研究,2018(02):3338.(责任编辑:韩莉)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
科普展览 引人驻足
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走近古代科技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