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的作用比较

2019-08-13丘雅琴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经口胎龄早产儿

丘雅琴 罗 辉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 518100

近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呈日渐上升趋势[1]。相关研究发现[2-3],全球每年出生的早产儿人数约占初生儿的10%~11%。早期合理的喂养方式是改善早产儿生存率的重要环节之一,多数胎龄在34周以内的早产儿由于自身原因无法于出生后有效吸吮或吞咽,以及吸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致使在进行经口喂养时出现明显的风险性,同时亦延长了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成本。相关文献显示[4],管饲喂养过渡至完全奶瓶喂养需要1 ~2 周,而过渡时间的延长与否又密切关系着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后者随前者的增加而延长。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早产儿于住院期内无法有效处理经口喂养的问题,即可能影响到其日后的生活能力,且会持续存在喂养为难的问题。口腔运动干预是经国外学者Fucile[5]等提出和倡导,一般通过口腔按摩、口腔支持等,有利于刺激早产儿的口腔内感官,进而为改善口咽机制打下基础。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稍加干预内容,拟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状态改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会批准。选取我院2017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5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胎龄≤34 周,出生Apgar 评分≥4 分;(2)生命体征平稳,尚无其他的病症(如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系统畸形、遗传病等);(3)早产儿母亲未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4)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并签字同意。同时排除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感染等。将符合上述标准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14 例,女11 例,平均胎龄(31.29±3.94)周,平均体质量(1251.20±23.99)kg;对照组包括男16例,女9 例,平均胎龄(30.83±3.70)周,平均体质量(1250.73±22.83)kg。经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喂养吸吮表现评分[6]、喂养结局进行客观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时间高于对照组,过渡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静脉营养时间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比较(

表1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比较(

组别 n 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周) 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周) 过渡时间(d) 静脉营养时间(d)观察组 25 33.12±4.59 34.37±5.40 9.40±2.32 24.89±4.17对照组 25 34.95±4.13 35.81±6.23 13.74±3.11 25.13±4.34 t 1.482 2.734 5.593 0.1994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吸吮表现比较

观察组初始吸吮节律、初始吸吮强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嘴唇、舌头、下颚协调性,以及口唇密闭、吸吮-吞咽-呼吸节律性、吸吮- 吞咽- 呼吸协调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吸吮表现比较(,分)

表2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吸吮表现比较(,分)

组别 n 初始吸吮节律 初始吸吮强度 嘴唇、舌头、下颚协调性 口唇密闭性 吸吮-吞咽-呼吸节律性 吸吮-吞咽-呼吸协调性观察组 25 2.37±0.57 2.65±0.41 3.18±0.36 3.44±0.27 3.70±0.56 4.20±0.71对照组 25 2.38±0.62 2.62±0.45 2.47±0.47 2.70±0.24 3.04±0.50 3.19±0.58 t 0.0594 0.2464 5.996 10.24 4.396 5.50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早产儿均接受常规护理,如禁食期间开始静脉营养,根据早产儿成熟度和耐受力等予以鼻饲或奶瓶喂养,两组均予以同一型号的奶粉。其中对照组于喂养前予无孔橡皮空奶嘴吸吮以锻炼口腔,观察组则实施综合全面的口腔运动,包括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吞咽能力锻炼等,具体为:(1)非营养性吸吮:禁食或鼻饲期间,取无孔橡皮口奶嘴吸吮练习,每次持续2 ~3min,每隔3h 吸吮一次;(2)按摩和穴位刺激:采用无菌手套对早产儿进行口腔按摩,参考Fucile 等方法,如对其口周按摩(左右脸颊的上下嘴唇和定向反射)以及口腔内按摩(舌头、上下颚和牙龈)按摩刺激,每天三次,每次10~ 15min,连续两周。同时,采用穴位按摩刺激,所涉穴位包括人中穴、地仓穴、廉泉穴、上关穴、下关穴、颊车穴、迎香穴。(3)口腔支持:每次经口喂养时,护理人员应手托奶瓶,并扶着早产儿下颌和脸颊,同时将其姿势调整至舒适角度,以助于稳定其下颌骨的状态,进而促进其可以处于最佳吸吮状态;(4)个性化吞咽能力训练:针对无吞咽反射者,可通过无菌棉签按压早产儿舌中部,每秒1 ~2 次,连续10次后间隔10s 再进行下一次按压,一天训练3 次。针对存在吞咽反射者,可将沾湿牛奶的棉签按压早产儿舌中部,直至奶液进入其咽部,增强其吞咽能力。

2.3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结局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率、黄疸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结局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中,虽然早产儿(胎龄<34 周)伴随医疗条件的提高而提升了存活率[6]。但值得注意的是,足月新生儿一般于出生后即可正常的经口进食,但早产儿由于自身的吮吸、吞咽及呼吸协调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完全经口喂养,且易于伴随呼吸窘迫等症状,较之足月新生儿更容易增加误吸的危险,故而针对早产儿的喂养方式通常为肠外营养和管饲喂养[7-8]。其中,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9],管饲喂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早产儿的营养补给带来了改善,但如果管饲超过3 周后极易导致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发育不良、口腔厌恶、口腔刺激超敏反应和喂养延迟等状况的发生。另外,研究还认为[10],针对营养吸收存在困难者,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具体为全肠外静脉营养- 肠外肠内营养- 全肠内营养的过程,其中尤以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最重要。所以针对早产儿应尽早建立经口喂养,以此减少和避免管饲和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口腔运动干预是指在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过渡阶段,所含按摩刺激、非营养性吸吮结合口腔支持等,有助于对口咽部和肌肉群感官刺激[11-13]。本研究通过在以往的口腔运动基础上加以实施面部穴位的按摩刺激,所涉穴位包括廉泉穴、地仓穴、下关穴等,其分布于有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血管,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助于调节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等。其中地仓穴、下关穴和颊车穴属于足阳明胃穴,刺激该处可以改善吞咽肌力,恢复口唇闭合能力。加之对新生儿的牙龈、舌及颊部等进行刺激按摩后,即可以提高吞咽反射能力。本研究中通过实施综合全面的口腔运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的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及过渡时间差异显著,且观察组的喂养吸吮表现亦更优于对照组的早产儿,由此可以说明综合全面的口腔运动干预可以有助于促使早产儿口腔运动能更趋于正常形态,对加快早产儿进食能力的发育起到了积极促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就何时对早产儿实施经口喂养制定明确的临床指南。本研究针对收治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为33.50 周,与国外学者Fucile 等及国内的吕天婵等[14-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亦有文献认为开口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为34 周以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多数NICU 仅通过胎龄或体重来确定经口喂养的开始时间,忽略了个体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了,观察组早产儿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明显小于对照组的早产儿,说明观察组的早产儿可以于较小胎龄下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有其他文献通过研究发现,实施口腔干预和未进行口腔干预的早产儿纠正胎龄无明显差异,但实施口腔干预组达到全口腔喂养时的出生天数明显更短,故而亦实施口腔干预侧面反映出口腔运动促进经口喂养的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全面的口腔运动可以有助于推动早产儿经口喂养的进程,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喂养结局,但本研究受样本量所限,故所获结果有待反复验证以论证结果。

猜你喜欢

经口胎龄早产儿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
UE视频喉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用于经口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对比分析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