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脂联素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观察

2019-08-13莫小庆赵燕妮杨晓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脂联素达格胰岛素

莫小庆 黄 春 赵燕妮 杨晓玲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广东湛江 524045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2 型糖尿病则是有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抵抗引起的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体内糖代谢异常严重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且冠心病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死亡率均为未合并2 型糖尿患者的2 ~4倍,而冠心病作为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亦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2]。目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尚未出现临床特效药物,多采取对症治疗,单纯的降糖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但冠脉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相对缓慢,随病情发展心血管事件发布率明显上升[3]。近年有研究发现,达格列净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从吸收作用,降糖患者血糖水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脂降压,进而降低血管病变风险[4]。基于此,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使用达格列净,观察其对患者血清hs-CRP、脂联素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9 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0 ~82 岁,平均(69.9±10.7)岁;2 型糖尿病病史3 ~10 年,平均(5.32±0.74)年;冠心病分型:心绞痛16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缺血性心肌病6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0 ~82 岁,平均(70.0±10.9)岁;2 型糖尿病病史3 ~10 年,平均(5.87±0.81)年;冠心病分型:心绞痛15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 例,缺血性心肌病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1)参照《内科学》[5]相关诊断标准拟定,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冠脉造影冠心病(左主干狭窄在30%以上,或其他3 支中至少有1 支冠脉狭窄在50%以上),且合并有2 型糖尿病;(2)符合纽约心脏病协(NYHA)会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总胆固醇>5.2mmol/L;(3)入组前1 个月,未服用影响治疗效果药物;(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该项研究;(5)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该项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衰,恶性肿瘤;(2)有精神病史,思维意识均不清楚;(3)严重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安装人工起搏器;(4)存在心脏手术史;(5)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服药或接受相关治疗;(6)过敏体质,对治疗所需药物存在过敏反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实施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及抗心绞痛药物。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司,规格为0.5g/ 片)治疗,口服500mg,3 次/d。观察组给予达格列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40,10mg)治疗,方案为口服10mg,1 次/d。两组患者均实施12 周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hs-CRP、脂联素水平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水平,测量方法: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后取上清液存放于-20℃冰箱,同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 及脂联素水平,试剂盒均由北京华科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3.2 血糖相关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水平。测量方式: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后取上清液存放于-20℃冰箱,同组使用雷度米特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ABL80 全自动分析仪检测FBG、HbA1C水平,使用酶化学发光法测定FINS 水平。

1.3.3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6]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随访调查(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冠脉搭桥手术。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 进行处理,数据均采取双人录入Excel 表格,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两组间采取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例数(%)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脂联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脂联素水平比较(x ± s,n=3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n=3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n=30)

组别 FBG(mmol/L) HbA1C(%) FINS(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9.98±1.65 6.52±2.04 9.72±1.45 6.93±0.54 14.35±1.16 9.57±1.26对照组 9.88±1.74 7.89±2.18 9.44±1.36 7.25±0.67 14.27±1.09 10.84±1.55 t 0.228 2.513 0.771 2.037 0.275 3.482 P 0.820 0.015 0.444 0.046 0.784 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FBG、HbA1C、FIN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30.00%(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轻微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后均消失。观察组低血糖1 例,发生率(3.33%);对照组头晕1 例,低血糖1 例,口干1 例,发生率(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7,P >0.05)。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60 岁以上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病率约为58.5%~85.7%,而59 岁以下仅有6.0%~39.6%[7]。冠心病发生及发展依靠三个相互关联的病理及生理过程产生,分别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及斑块破裂,而这三个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证明,冠心病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8]。目前有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2 型糖尿病的发生,在降低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同时影响胰岛β 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使体内胰岛素分泌下降[9]。因此,冠心病和2 型糖尿病均可引起体内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具有相同起因和相似病理生理过程,而血清hs-CRP 作为炎症非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上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达格列净治疗后降低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hs-CRP 水平,这与李道鸿等[11]研究结果相似,达格列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全身慢性炎症反应。

2 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脂代谢紊乱,产生一些列炎性细胞,诱发相关并发症,同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故有效调节脂代谢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血清脂联素在与受体结合后可增加糖代谢,进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内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从而起到抗高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12]。本文研究结果发现,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使用达格列净治疗后能提高体内血清脂联素含量,这与赵桂东[13]研究结果类似,达格列净增加糖排出量的同时使自身糖原及脂肪分解,提高体内脂联素含量,进而间接降低血脂。

现阶段,有研究发现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效果欠佳,达格列净作为首个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进而降低患者血糖浓度,且不引起低血糖反应[14]。杨毅等[15]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能有效降低患者FBG、HbA1C 水平,本文研究结果与此一致,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使用达格列净治疗后能有效降低患者体内FBG、HbA1C、FINS 水平,达格列净不仅可促进葡萄糖排除降血糖,同时还可增强肝脏及肌肉等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进而降低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本文研究还发现,达格列净能在治疗期间降低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这与孙远南等[16]研究结果类似,达格列净能综合调节患者体内代谢,缓解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改善微血管病变,进而降低心血管时间发生率。

综上所述,使用达格列净能有效控制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体内hs-CRP 及胰岛素水平,同时增加脂联素含量,从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脂联素达格胰岛素
达格列净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与血脂水平的影响
两条狼崽
达格列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血清MCP-1、IL-6水平的影响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脂联素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
脂联素与肿瘤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