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对音乐教育的认知

2019-08-12高梦晨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

高梦晨

【摘要】虽然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正式的接触音乐教育专业,但在我看来“音乐教育”是一直伴隨在我成长的每一个时期。从母亲在孕育我时每天的胎教音乐开始,儿时外婆的每一首童谣、入学后的音乐集体课、和小伙伴一起抱着录音机听歌、一同参加各类比赛、演出、课外时间老师的指导,直至考入附中、本科、研究生进行更加专业的音乐学习,如今课余从事的儿童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都与我息息相关,或者不如说是我这一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前面的这些缀述无非是更想拉近与“音乐教育”这个名词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一部分,或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来提高某种音乐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通过日常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生活中点滴的学习与积累,通过音乐影响思想感情,增加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亲身体验创作音乐快乐、欣赏各国家不同种类的音乐、领悟音乐中的内涵,提高审美修养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义务教育中的学校音乐教育

我国最早对音乐教育的记载可追溯到西周的礼乐教育制度。但那时的教育多是为了政治服务,旨在通过音乐教化来提高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力。后在20世纪初,由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学家将西方美学概念解读,形成以音乐教化人的美育。在2011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的标志性成果。在01年颁布实验稿的后10年,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更加细致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定位,突出了以学生本体为主体。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为主要方向,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向多元的、综合方向发展,以宏观的角度规定了阶段性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这样更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清楚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程度,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义务教育的过程中的连续性。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课程模块中提出必修与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音乐鉴赏为学生的各类音乐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听觉基础,与基本文化素养的保障。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中之前的教育中有着对音乐的兴趣与自我的见解,习得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挖掘并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天性以及潜能,逐渐使其提升为一种持久稳定的品质,使之后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可以更好地衔接。

但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主科效应等其他原因,很多城市、地区同样存在着音乐课缺课、师资匮乏、教师普遍对课程标准缺乏理解、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不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等情况,但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音乐等其他艺术课程也被重视起来。普及化的中小学期间也是使孩子对音乐更具有爱好和兴趣激发潜能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我看来音乐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基础音乐技能、提高听赏、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能让学生增加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缓解压力、解放头脑的一种方式。

在一线城市的部分学校对学生音乐方面的课程设置已经有着非常完善的体系,在去北京三十五中的一次学习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校内设有独立的音乐厅“金帆音乐厅”,小型管弦乐队、合唱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音乐课程加入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在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这是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个良性发展的音乐教育状态。在很多学校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音乐老师同时兼任别的学科的教师,原因是音乐课的备课非常容易,只是教唱或欣赏课,也许都不能称作欣赏课,因其只存在听的环节。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由于学校以及教师本体对这个职业的不重视、不严谨,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非常模糊,教师应熟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依赖音乐教材给学生进行单一的灌输性教育,应开拓创新,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为学生创设更多可以亲身实践、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翻转课堂,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中,表达自己对不同的音乐所产生的不同情感,逐渐使学生对音乐有更具有深度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之外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不仅仅存在与学校,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长的不同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义务教育主要受政治体制、教育宗旨、等因素的主导,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基础规范的音乐素养的养成,但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贯穿一生。不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与进一步提升,更能拓展并延伸为专业音乐教育与终身音乐教育。

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的家庭音乐文化氛围及创造参与音乐相关的活动的机会。在这样的教育下,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与兴趣的选择。曹理老师在书中提到,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是自发的,是孩子在进入校园与社会之前的积累型潜性教育,培养孩子的初期音乐素养,也为更好地参与学校音乐课堂打下基础。我国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里面也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学校、家庭与社会应紧密联系,互相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最关键的代名词就是开放、个性与多元,社会上的各类音乐培训与艺术团体也给个体音乐素质的培养有着有力量的推动力,对学校的音乐教育进行补充。《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当中就有具体规定,音乐教育不应该终止于校园,而是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是全体人群都有权利享受的教育,这也和我国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不谋而合。

但如今儿童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大,在课余期间,儿童更多的被娱乐项目所吸引,如此导致对艺术类课程兴趣偏低,认为可有可无。针对此类问题我觉得应加强老师与家长间的配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断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享受其中的快乐,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相对应的专业能力。不过分地强调学习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在家庭中配合孩子共同学习与练习,比如定期举办家庭音乐会、一起探讨音乐问题、与孩子一起收藏唱片、欣赏其中的音乐,不断地关注与鼓励,使他们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持续的学习热情,让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固定爱好。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求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线上的音乐教育模式所获得。这是一种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学习方式。优点在于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降低学习的成本,具有自主选择性、便捷性、灵活性。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音乐教育是非纯理论性的学科,是一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育项目,声乐与器乐等学科的学习都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远程在线学习不能很好地满足技巧学习这一特点。针对线上学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互动与课下练习的视频反馈来完善线上授课的局限性。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自由且虚拟的平台,各类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师水平也良莠不齐,对于网络平台上的教师也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线上教学的评判与机制,避免低水平与错误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平台,保证良好的音乐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