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音乐思想叙述

2019-08-12王秀芝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

【摘要】本文以《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论述思路为主线,旨在通过对原文章的解读,对于匪石的中国音乐改革思想有所了解,以字斟句酌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原文,从而提出自身阅读感想及思想观点。

【关键词】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音乐思想;西乐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匪石发表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是近代音乐领域反封建的先声,文章的发表为新音乐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加速转型。匪石在该篇文章中积极批判封建传统,他认为“古乐既亡”,“地方语言益分崩离绝,咿咿土歌,靡靡时乐。”,“今日号称稍古者之昆曲。逮今未远,而能者盖寡。”,“而所谓京音,所谓秦声,所谓徽曲,风靡中土,迭为兴废。”故而叹息道:“鄙哉!亡国之音也。”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批判,提出只有泰西之乐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并详细论述了西乐的对于中国的可用之处,进而提及音乐教育,感情教育的重要性,纵观全文,主要思想可归纳为“批判国乐,推崇西乐”和“注重音乐教育,提倡感情教育”。

一、批判国乐,推崇西乐

面对出现的“古乐今乐二者,皆无所取焉”的局面,他道出了四个缺点。其一,其性质为寡人的而非众人的也。即音乐的受益者是个体而非群体。这与其国人们“亲朋二三,团首絮语,盱然自足,以为大乐”的思想习性密不可分的,因此无法实现音乐的“合众”。依匪石之见,音乐应该属于大众的、多数人的,而非受制于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因此他引孟子之言:“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其终言曰,“与民同乐”,来进一步阐述“乐非寡人而为众人”;其二,他认为传统音乐是“无进取之精神而流于萎靡也”。他评价昆曲“如野花,如山人,人因之以弱,国因之以衰,然犹不失为洁也。”,评价北曲“如泥醉,如梦呓,顽人之写照也。”评价秦声“凡乐有七音,秦得其一,非正也,其为哀也伤,其为乐也淫,心如促,耳如窄,则纯乎亡国之音矣。”评价杂曲“此婢妾之声也。”匪石强调音乐与国家的内在关系,对于诸如昆曲、北曲、秦声、杂曲等奢靡的俗乐都是需要舍弃的,因为这些音乐无法使士兵鼓舞士气,无法带给国人们积极向上的斗志,更无法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其三,传统音乐“不能利用器械之力也”, 这是中西音乐在器乐制作与演奏难易程度上的初次比较,“吾国丝竹之节,盖甚单简,非技术熟习者不能用也。反之,西乐乐器,皆自学理上倍征其利用,操纵离合无不如志”。由于中国乐器“一般普及,转呈大难”,因此,作者推崇技法简易,易于理解的西乐;其四,“无学礼也”,作者认为“乐为六艺之一,其所建筑,必以学理为基础”,乐谱的学习是普及乐理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我國古昔,“谱曲尽佚”,今之乐谱“奥深难喻,习者盖寡”,且“理与器违,非适于用”所以,为了解决中国音乐这一现状,匪石提出“占学理之优等者,要惟泰西之乐”。匪石大胆批判传统音乐,并扬言道“我非敢谓必尽弃旧乐也。虽然,拘其名而失其实,于我也恶乎取”。虽然话比较激进,但是不得不肯定其思想观点的鲜明与创新。

何以疾呼西乐哉?首先,他认为“常能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而又造国民合同一致之志意”,西方音乐具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其次以日本为例,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皆使用出自中土的乐器,如琴、笛、琵琶、胡弓、三味线等,其后,“明治改革,盛行西乐,自师范学校以下,莫不兼习乐学,未闻有妨于国民也,而今犹日以音乐普及为言”,在看到日本学习西乐取得的成效后,匪石认为中国亦可以效仿西乐进行改革。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推崇的学习西乐,并非是全盘西化,而是借鉴西学,通过改革,开创出中西结合的道路。

二、音乐教育,感情教育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社会改革的重要动力,他将音乐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称之为“第一义”。为此提出了实现“教育第一义”的有效途径,即“一、设立音乐学校,二、以音乐为普通教育之一科目,三、立公众音乐会,其四、则家庭音乐教育是也。”从其提出的教育途径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在文章中匪石对家庭音乐教育给予了单独叙述,说明在其看来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值得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他认为国家政策衰弱,父子反目成仇,兄弟争吵,妻子儿女抱怨等现象的出现,究其源“皆以家庭无音乐教育故也”。

对于“感情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不言教育则已,苟言之,其必以感情教育为上乘。”为何必以感情教育为上乘?他说:“夫论事不外情理二者,泰东西两国之大别,则泰东以理,泰西以情,以理者防之而不终胜,故中国数千年来,颜、曾、思、孟、周、张、程、朱诸学子,日以仁义道德之说鼓动社会而终不行,而其祸且横于洪水猛兽,非理之为害也,其极乃至是也。”他认为“理”非万能的,中国过于重理而没有发现其弊端,使得社会无法免去祸患,故而提出“以情者爱之而余慕,而制之以礼,则所谓人道问题,所谓天国,所谓极乐世界,皆互诘而无终始,至情无极,天地无极,吾教育亦无极”以达到“兴国民”的目的。当时对于西乐的学习多来自于日本,由于受军国主义的影响,传到中国的西乐成了单调的爱国崇武的面孔,而这一效果正与当时环境相适宜,所以这种对某一特定感情的期待的感情教育受到推崇,而就这一特定爱国的情感品质也得到很好的展现。故而西乐促成了感情教育,感情教育又保障着西乐的盛行。

三、结论

笔者通过研读原文,广泛搜集各类相关论文进行阅读的方式,对匪石的中国音乐思想观有所掌握,以下笔者就阅读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后,对其倡导的思想观念提出个人的想法。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被喻为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音乐论文,我国近代音乐史的启蒙之作,并非空穴来潮,毫无依据的。早在1899年,章太炎发表的《馗书·辨乐第五十二》中,对封建主义的传统音乐进行否定的萌芽已初露,他既反对进行《韶》《镬》《象前》等乐舞,也反对“古之稻舞”。此后,在奋翩生所作的《军国民篇》中,也对传统之乐提出批判,认为秦汉之声皆为郑声,无法使国民“刚毅沉雄”。虽然早期的章太炎与奋翩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有所发声,但都较为微弱,没有在当时社会进行广泛影响,而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发表,是以鲜明坚定的声音批判传统音乐,在当时无人进行激烈抨击的社会,他的举动无疑引发了学术界的轰动,他使得人们有了“西乐”的概念,并引进了西乐的新观念,这对于当时充满封建主义氛围的社会来说是思想的进步,同时其思想也不断延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如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材,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思想。

西乐的引进不仅为之后“新音乐”,“新乐”论,“新中国歌”的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促进了学堂乐歌的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匪石的“西乐论”是进步的。在看到其进步意义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考虑到实施西化的范围及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在《中国近代音习反文的笔势贵文献—纪念《中国音乐改良说》发表100周年》一文中提到“中体西用”问题,文章作者陈述张之洞以保护封建制度为基础的运用西学与匪石以批判封建制度为前提,提倡的“西乐为之用”思想形成对比,得出“中体西用”在不同时期蕴含了不同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的西学是以不同社会性质提出的,因此“西用”的范围及程度必也有所差异。现今社会依旧强调中西结合,防止全盘西化,而匪石所提“西用”思想之时必也有此弊端,故而认为其“西学为之用”过于片面化,缺乏对具体的“西用”广度与深度做出详细阐述。

音乐教育为“第一义”,提倡感情教育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今我国依旧将音乐教育置于关键地位,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因此在当时社会提出这一论断具有先进性。感情教育的出现正是随着中国音乐“绝大之缺点”应运而生,匪石批判传统音乐,认为国家的音乐必须是有情感的,应是“合众”且“进取”的,所以提出“情感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从表面看来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国民思想的进步,但从本质上来说,音乐与国家过分联系,就容易形成音乐的国家观念从而使音乐成了政治的工具。纵观匪石提出的中国音乐改革思想,既有进步的地方,也有一定局限性,但兩者相较,其所述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学术发展更具意义性。

注释:

[1]蔡元培在北大音乐研究会演说词,1919年.见《蔡元培美学文选》第82页,北大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

[2]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献——纪念《中国音乐改良说》发表100周年[J].音乐研究,2003(3):30-33.

[3]《中国音乐改良说》选自《浙江潮》第六期,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编,日本东京出版社,1903(6).

[4]张蒙君.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5]骆静禾.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6]高贺杰.在改造与融合的“漩涡”中:20世纪中叶中国的乐器改良——由1954、1959、1961年北京三次乐器改良会议说起[J].中国音乐,2017(1):83-94.

[7]杨超群.探寻本真,求索钩沉——辛亥革命前夕音乐教育的行为哲学与历史反叛[J].中国音乐教育,2016(11):30-34.

[8]翟梦秋.学堂乐歌历史意义与相关的音乐审美教育思考[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

[9]陈海燕.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转型的多维向度[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10]陈喜,李海萍.清末民初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政策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5(2):60-70.

[11]陈永.“互文性”视域下的中国近代后期音乐思潮之“位”与“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1):18-23,7.

[12]徐文武.学堂乐歌:清季过渡状态的士人寻求民族音乐认同的象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2):27-41.

[13]汪妮.20世纪中国“新音乐”研究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王秀芝(1996—),女,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