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代晚期戉箙卣铸造工艺研究

2019-08-08陆耀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厚度

陆耀辉

摘 要:文章尝试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商代晚期戉箙卣铸造工艺研究,复原戉箙卣从泥模塑形、纹饰雕刻、外范制作、铸造打磨到最后整器完成的过程,以证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分铸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关键词:商代晚期;戉箙卣青铜铸造工艺

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技术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1959—1960年,安阳殷墟苗圃北地和孝民屯发现一处约1万平方米的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可见商代已具有冶炼大型青铜器的能力①。殷墟青铜铸造遗存的发现,加速了人们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器通过精湛的工艺技术、合理的范料配置、科学的铜锡铅合金配方、成熟的打磨工艺,缔造了青铜时代的辉煌。

中国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就铸造工艺而言,大体分为陶范法与失蜡法。商代晚期青铜铸件大都采用陶范铸造工艺。复合陶范法、分铸法、铸接法等技艺的掌握和应用创造出大量器形繁复、纹饰精致的艺术精品。本文尝试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商代晚期戉箙卣工艺研究,结合现有考古出土材料,复原戉箙卣从泥模塑形、纹饰雕刻、外范制作、铸造打磨到整器完成的过程,力证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复合陶范法分铸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

1 戉箙卣概况

卣是古代一种大型的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商代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造型上看,卣大致可分为圆体壶形、扁圆体、筒形、方形和鸟兽形五类②。戉箙卣属扁圆体,斜肩,宽垂腹,纵向提梁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通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该卣铸造于公元前13~前11世纪,因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得名。戉箙卣(图1)分成卣体、卣盖、提梁三部分,造型优美,器盖两侧有出戟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以增加器形稳重感。提梁与卣体交接处有兽首,卣体纹饰富丽,极具神韵。整器饰兽面纹、龙纹、鸟纹等,腹部饰内卷角的大兽形象,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法不同。

戉箙卣采用复合陶范铸造法,二次铸造而成,是商代晚期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之所以认为其是二次铸造而成,是因为从铸造工艺考虑,卣的提梁与卣体连接,又能自由活动,这是一次浇铸不能完成的。为达到既相连又不可拆卸的效果,在卣体完成一次浇铸后,再将翻制好的提梁范嵌入卣体进行二次浇铸。

2 铸造过程

从戉箙卣的精美程度便可想见其铸造工艺之精巧、复杂。作为卣的主体部分,铸造师需要完成对卣体、卣盖的首次铸造,包括卣体以及卣盖的泥模塑形、纹饰雕刻、外范制作、铸造打磨等流程。

第一步,进行泥模塑形。从卣体塑形入手,待卣体塑形后,在口沿平面处均匀洒上细沙或草木灰,作为分型剂,目的是在卣体和卣盖成型后单独制范。卣盖塑形时,要注意与卣体整体性的统一,二者要比例适当,造型美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卣盖的制作过程中,卣盖顶部开一个与盖钮下部直径相仿的圆形隼孔,使塑形后的盖钮形成活块,然后插入圆形隼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在后期制范时做到外范与卣盖泥模顺利脱范。

第二步,雕刻整器纹饰。戉箙卣上的纹饰为三层花:第一层为回纹地,第二层为凸起的浅浮雕主体纹饰,第三层为在主体纹饰上的阴刻装饰纹。这种三层花的制作手法,是在泥模塑形后,在湿润的素胎上完成兽面纹、龙纹、鸟纹等主体纹饰,效果类似于浅浮雕,待阴干后,用铜锥(图2)①或骨锥(图3)②刻勾划出动物浮雕上的装饰细纹,呈现高低分层。

整器干透入窑焙烧,陶模成型。

这里着重对扉棱做下说明,关于扉棱的制作有两种可能:一种类似盖与盖钮的组合方法,在卣体上留出凹槽,扉棱做成预制件,在制作外范时镶入卣体凹槽中,进行外范翻制;另一种是在卣体上刻画出扉棱位置,进行外范翻制,在外范上直接进行扉棱雕刻。

第三,外范的制作。在外范用料的选配上,以泥和稻壳灰为主,掺入熟料混合。这样的选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灵活性、充型性和溃散性以及较高的耐火度。

卣体外范分型线定在圈足与卣腹交汇处,使卣体水平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又以扉棱为界,垂直分成四扇,共八块外范合成卣体。在陶制器身泥模上均匀刮去纹饰,作为泥芯使用。在合范时形成空隙,使空隙的厚度即为待浇铸厚度。

卣盖外范共水平分为三层:第一条分型线定在器盖上平面与立面相交处,即出戟处,另一条在盖钮最宽处。在卣盖出戟外侧预置两块外范活块,在沿卣盖立面扉棱和出戟外范活块中线垂直分为四扇(图4)③,卣盖平面沿四根扉棱中线分为四扇(图5)④,盖钮顶部纹饰分成两扇(图6)⑤,整个卣盖外范由两组活块及十块外范组成。外范自然阴干,外范内壁刻出整器回纹地,并对翻制出的浮雕纹饰进行增补及精刻加深(图7)①。在陶制器盖泥模上均匀刮去纹饰,作为泥芯使用。在合范时形成空隙,使空隙的厚度即为待浇铸厚度。

整器外范阴干后入窑焙烧,完成后合模烧铸。内外范之间厚度的控制通过整器各部位垫入小铜片的方法实现。这里特别对内外范的厚度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器壁厚薄均匀,在合范之前,预先在内外范之间放置若干与器壁相同厚度的小铜片,以控制厚度,使内外范之间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

第四步是铸造打磨。卣身采用倒置法浇铸,在内外范器身底部预留出浇口和排气口,以便铜液顺利充型。卣盖浇铸同理。

清除内外范,取出浇铸成型铜卣。对浇冒口进行錾切打磨,对于合范处范线及铸造缺陷进行再次修整。铜器表面用由粗到细的砺石经数道打磨工艺磨砺,至表面光洁无铸造痕迹为好,最后用木炭抛光处理。青铜器打磨工艺发展到商晚期已日臻成熟,打磨技艺已达到整个青铜时代顶峰。换言之,如此高水准的打磨技艺也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皮壳瑰丽多姿的必要因素之一(图8)②。

在卣体完成一次浇铸后,再将翻制好的提梁范嵌入卣体进行二次浇铸。二次铸造的主要意义在于完成提梁兽首侧半环与卣体环耳两环的无缝相扣,达到既相连又不可拆卸的效果。

提梁泥模在铸成的器身上进行制作,提梁两端兽首泥模单独雕塑(图9)③,通过子母口做成与提梁相连接的活块。提梁纹饰与整器纹饰制作相同,待制成陶制模型后,在提梁上翻制外范。

提梁外范翻制,沿提梁中央分为两块,包括兽首一并翻制,待外范阴干后,在外范内刻出整器回纹地,并对翻制出的浮雕纹饰进行增补及精刻加深。提梁外范翻制完毕,将提梁主体模的提梁部分刮去,成为提梁底范。

提梁外范阴干后入窑焙烧,完成后合模烧铸。

因为提梁与卣体是套接的,所以要在卣体环耳上包裹一层范料,作为卣体与提梁相连部位的隔离,以期在提梁完成浇铸后与卣体形成活件,两部分既相连又可活动。

二次浇铸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器物部分既相接又不可拆卸的问题,使制造更繁复的器物成为可能,将铸造技术精细化迈向更高领域。

3 结语

文章通过对戉箙卣铸造工艺研究的复原,可知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鼎盛期。这一时期,器物造型及纹饰规整精细,特别是纹饰由商早期的单层逐渐发展为三层,各层纹饰排列规整,高低有序,纹饰均由鑄造而成,大量的雕塑、勾刻均在制模和制范时完成,技术相当成熟。范线多设计在扉棱处,这种作法完美地化解器物因制范遗留下的缺陷,并且利用范线自然加强器体,最终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二次及多次浇铸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解决了器物部分既相接又不可拆卸的问题,另一方面铸接法化解了部件与整体无法一次成型的难题。此种铸造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奥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谭德睿,陈美怡.艺术铸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3]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任家庄南地商代晚期铸铜遗址2016-2017年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8(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0-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青铜器纹饰厚度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脸皮究竟有多厚
“脸皮”究竟有多厚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