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综艺节目成功动因分析

2019-08-06汪子璇

今传媒 2019年7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汪子璇

摘 要:2018年9月,《奇遇人生》在腾讯视频上线,开播后获得受众一致好评。本文拟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通过分析该节目在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四个层面对受众的需求满足,探析其成功动因,并为当代国内综艺节目提供现实借鉴。

关键词:《奇遇人生》;“使用与满足”;国产综艺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119-04

《奇遇人生》为腾讯视频自制的明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共十期,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十位明星嘉宾的奇遇故事,在十期节目中,不同的嘉宾分别去往十个不同的地方,进行特殊的旅行体验。该节目于2018年9月25日上线,开播后引发观众积极讨论,豆瓣评分高达8.9分。《奇遇人生》以独特的选材视角出发,聚焦人物内心体验,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专业的制作团队,高水准的画面制作,在视听感受上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振。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H.赫卓格、B.R.贝雷尔森、麦奎尔等人分别就广播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锁链过程。其中,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对电视节目进行调查,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并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类型,即: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1]。本文将以上四种类型作为参考,探究《奇遇人生》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二、 《奇遇人生》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奇遇人生》作为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不同于以往单纯以游戏任务为主的娱乐型真人秀,节目定位于“探索”,嘉宾在旅程中探索世界,既是对外部可观的世界的感受,亦是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对话。节目致力于“用世界丈量心灵维度”,独到的节目宗旨,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需求满足。

(一) 节目定位旅行体验,实现受众心绪转换   《奇遇人生》由一名主持人,也是嘉宾的随行者——阿雅和被节目组邀请到的嘉宾一同去往不同的十个地方,感受当地特有的风物人情,完成自我对话。十个旅行地点分别是非洲、美国、日本、冰岛等颇具特色的地方,每一期的主题设置也相当吸引受众,如小S去非洲看大象,春夏去美国追赶龙卷风,诸如此类,让受众通过观看节目,感受到另一番风情,看到另一个世界,暂时“逃离”生活的压力和负担,远离琐碎无聊的日常,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起到放松心情、转换心绪的作用。

1.去娱乐化,探求人物内心宁静

说起真人秀节目,受众脑海里大多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几个或几群当红明星在节目组规定的任务下,你追我赶完成游戏,或与在场观众进行互动,时不时冒出令人爆笑的对话或者行为,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甚至丑化人物的行为引起关注,令人捧腹。

诚然,此类的节目也可以起到令受众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但大多停留在浅薄的逗乐层面,无法与受众达到情感和心灵上的共振。而《奇遇人生》节目刻意去掉“娱乐至死”的固有模式,回归人物本身,关注的是人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第一集的内容是小S与阿雅同嘉宾共同去非洲看野生大象,提到小S,观众对其的固有感受,可能是语出惊人,大胆泼辣,靠反常规行为取得关注的综艺人物。但在这一集中,镜头多次对准阿雅和小S在非洲草原时的面部神态,镜头中的两人,沉稳内敛,在大自然环境的照应下,均表现出了安静温柔的内在力量。随着记录继续往下进行,她们遇到了小象走丢、小象被猎杀的惨痛现实,在对话中,小S忍不住流泪,并不断提到自己的女儿,通过此景,观众感受到了小S对家庭的热爱,对生灵的悲悯与对自然的敬畏,从而感受到了其自身强大的母性力量。

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众在看到所呈现的内容时,不禁会被带入情境,通过颇具质感的纪录片画面,褪去浮躁的外界纷扰,用镜头凝望着自然界中的阳光、草木、云雾。在观察人物行动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时,受众也会寻求到内在的宁静。

2.内涵深刻,体现人文“温度”

《奇遇人生》开播后,许多观众在评价此节目时,均提到“温度”一词,认为其是一档有内涵有温度的综艺[2],笔者所理解的此种“温度”,即是节目立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与其他类型真人秀中刻意营造的煽情氛围不同,《奇遇人生》依旧秉承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客观记录主体人物所处的环境,在此节目中,所邀嘉宾并非受众人追捧的“大明星”,他们去掉了流量与光环,同普通旅客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

在第四集中,阿雅与歌手毛不易去到台北,与当地的公益组织一道,用音乐疗愈疗养院的老人。由于毛不易自身喪母的经历,使其在看望老人时有很多触动。细心的观众注意到,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毛不易的眼眶常泛泪光,真实流露出的情感使受众动容。同样,在第十集中,陈学冬与阿雅去到山区帮助杨明金完成其建造电影展览馆的愿望,村里的每一场电影,杨明金都是自费放映,三个月前家里的火灾,使杨明金的妻子身受重伤,家境更是入不敷出,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杨明金依旧咬牙坚持着。

通过节目设置的不同议题,受众在观看时,可以看到节目嘉宾的“奇遇”体验,看到与自身日常反差较大的世界,感受到节目所带来的“温度”与人文情怀,引发自身思考,在释放压力、慰藉心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自身的思想维度。

(二)明星嘉宾身份塑造,进行“拟态”人际关系互动

“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3]。由此可以看出,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感知到的环境,均为“拟态环境”。在观看节目时,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的选择性接触,与人物实现“拟态”对话,进行人际互动。在《奇遇人生》中,受众对嘉宾所进行的自我呈现,获取信息,实现对话,完成互动行为。

《奇遇人生》节目组所邀请到的嘉宾也极具个人特色,本身便带有话题性。这些嘉宾在媒介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个人特点鲜明,也不乏大量追捧者。如年仅27岁,就凭借电影《踏血寻梅》获得“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春夏;永葆“赤子之心”的音乐人朴树;金句频出、广受年轻人追捧的脱口秀演员李诞等。

节目的嘉宾构成对受众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奇遇人生》通过精巧的人物组合,使受众在未观看节目之前便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需求满足。而通过观察这些嘉宾在节目中的行为,受众对他们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引发了对嘉宾本身的积极讨论,第五集中,阿雅带领朴树去古巴与当地人交流,节目开始,朴树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不适感,甚至说“我后悔了”,在被邀请乘坐摩托车时,也是极力拒绝,可在节目后半场,观众可以看到朴树明显的变化,不但在坐摩托车时表现得极为兴奋,且要求喝杯可乐,并称自己“好久没有喝过可乐了”。

在这期节目播出之后,网友纷纷对朴树本人及其行为进行讨论,有人称他“真实”“可爱”,也有人称他“需要治疗”,如此种种,在节目播出后,受众通过自发讨论,在网络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民间舆论场,受众之间可以相互對话,也可以针对某一嘉宾、某一主题发表看法,甚至在网络上与节目组直接进行对话,实现“拟态”人际关系互动,满足互动需求。

(三)“去剧本化”营造开放空间场,为受众提供自身参考

在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即使是对人物的客观呈现,也往往有剧本设定,明星在既有剧本下,进行特定的对话与行为,完成既有人物设定,以期达到让受众满意的观感。如此一来,失去了真人秀的本质内核——“真”。在《奇遇人生》中,导演并未给嘉宾设置特定剧本,在开放的空间场中,摄影机只是起到记录的作用,观众所能看到的是人物完全发自内心的自我呈现,看到的是“真人”,而非“秀”,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大众媒介的教化功能。因此,受众在感受到真实人物行动与对话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共鸣,为自身的行为方式提供参考。

勒温“场论”将物理学的“场”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人的行为受心理环境的影响,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决定个体的事件[4]。笔者在此引发出自身浅显的理解:由于《奇遇人生》节目打破了固有的剧本模式,为人物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场,其对话、表情、动作均是在轻松开放的语境中构成的,因此也构成了影响主体行为的心理场,使得主体在行动时抱有轻松自由的心理建设,从而达到真实自然的状态。

正如嘉宾在拍摄前与导演进行沟通时,问到“我该做些什么”,导演赵琦的回答是“你随便”。由此可见,“旅途”与“探索”才是该节目一以贯之的拍摄理念。而就在这种“随便”中,受众也将节目嘉宾当做与自己在同一心理场的普通人,在深切的情感共振中一同找到自我。在第二集中,春夏与阿雅共同去美国追龙卷风的过程中,春夏本人呈现出自由与松弛的状态,最后滑翔之前,阿雅问她在想什么,答“想自己爱的人”,并反问了一句“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想着爱的人吗?”又如第八集中,李诞与在日华人李小牧的酒馆谈话,话题不外乎围绕着婚姻与家庭。轻松自由的环境烘托下,李诞也坦诚自己已结婚的事实。在第三集窦骁攀登查亚峰中,出现了种种意外,初到查亚峰山脚下的时候,环境并未让他们如愿,连绵不绝的雨阻挡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使他们在山下停留了三天时间,拍摄计划只有七天,所以很有可能无功而返,此时阿雅有些沮丧,担心登不了山会给窦骁带来遗憾,可是窦骁在此刻表现出了一个户外运动者的常态,他宽慰阿雅“你是自由的,永远不要让自己心情不好。”

麦奎尔认为,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案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1]。在这些片段中,通过对嘉宾境遇的考察,受众可以对比自身情况,受到一定启发。

(四)跨文化内容呈现,满足受众环境监测需求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是跨越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通过越过体系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国内综艺节目的文本内容也纷纷走出国门,带领受众感受不同文化,以及该文化中所蕴含的固有内核与思维模式。

作为一档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也将综艺节目制作出了纪录片的质感。十个不同的旅行地点,分别呈现出十种不同的风物景观,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看到不同地方的状况及其变化,拓宽了视野,感受到跨文化的文本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监测环境的信息需求。

在第九集中,阿雅与赵立新、白举纲一道,前往冰岛,协助一位艺术家完成其作品,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在节目中,当观众看到赵立新与冰岛人合唱歌曲、节目组参加冰岛人的家宴、拜访一位母亲等情节时,可以感受到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北欧极地文化,其中包括冰岛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子女的教育理念等。又如,在小S的非洲大象之旅中,除了感受到非洲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由于小象被猎杀这一突发事件,受众也看到了这一物种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范晓萱的音乐之旅中,受众了解了喀纳斯的绝美景色,看到了一群为了本土文化坚持不懈的年轻音乐人,感受到了母亲与孩子间的强大根系力量;在宋佳的“拳王”访问之旅中,受众了解到了女“拳王”的生存状态,从她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通过每一期节目,受众都可以通过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跨文化内容,将自身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对比,获得与自己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引发对自身环境的思考,得到对信息获取的满足。

三、结 语

作为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从《奇遇人生》成功动因来看,其对国内的综艺节目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一,专业的制作团队,有网友称:“该节目每一个画面都可以截屏当做屏保”,专业的纪录片导演赵琦对拍摄画面的高要求,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享有舒适的视听感受;其二,有内在情怀和思想高度的文本内容呈现,使得节目立意深刻,体现出“慢综艺”该有的人文温度。因此,综艺节目要去掉浅薄的逗乐,摒弃哗众取宠的纯娱乐思维,才能使受众从不同层面得到自身所需的信息,并在内心深处留下余温。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豆瓣评论区[EB/OL].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04024/comments?sort=new_score&status=P.

[3] 胡佩佩.新媒介环境下对拟态环境的再思考——以“甘肃定西高分残疾考生魏祥”为个案分析[J].科技传播,2017,9(16):63-64.

[4] 申荷永.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J].心理科学通讯,1990(2):41-44+65.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
网络社区用户的媒介使用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2016春晚解读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驻保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与满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