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死亡凸显效应影响的研究

2019-08-05郭志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世界观效应差异

郭志刚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学生处,山西 汾阳 032200)

一、引言

恐惧管理理论(TMT)提出,死亡提醒会使个体产生防御心理,表现出死亡凸显效应,防御手段之一便是文化世界观防御。其具体表现是,处于死亡凸显状态下的个体,会更积极地对待赞同自身文化世界观的人和行为,更消极地对待批评或威胁其文化世界观的人和行为。恐惧管理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大量研究,但也招来了诸多质疑。有学者提出,恐惧管理理论;无法对选择自杀的人给出合理解释;Van den Bos等人提出不确定感管理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该模型认为死亡凸显状态下的被试之所以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行为,是因为其产生了不确定感,而选择自杀者却没有不确定感,因而不会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行为。表明,死亡凸显和不确定感凸显都会增强人们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1]。

不确定感管理模型为死亡凸显效应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有大量实验发现,不确定感的焦虑与死亡提醒的焦虑在性质上可能是不同的。Burke等人进行的一项死亡凸显效应元分析发现,与意义威胁及不确定感等刺激条件相比,死亡引发的防御反应更为强烈,显示死亡凸显效应中可能有独立于不确定感之外的其他成分存在[2]。

一些学者将不确定感称为自我不确定感,提出自我不确定感源于信息不确定,但信息不确定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才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不确定感。杨庆等人认为,在信息不确定导致自我不确定感的过程中,自我概念清晰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越高,个体控制水平就越高,因而更不易产生自我不确定感[3]。自我概念清晰性反映的是个体对自我了解的确信程度,包括个体自我描述的确定性、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三方面内容[4]。

研究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杨庆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我不确定感产生过程中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明确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死亡凸显效应的影响。同时,本研究也能够为大学生的死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山西省内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招募了164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因本研究设计有经典死亡提醒、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和中性提醒三种实验处理,在此将实验分组情况一并说明,被试人口学信息及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人口学信息及分组情况(单位:人)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本研究中涉及的变量有三个,分别是自我概念清晰性、死亡提醒和被试对文化世界观材料的评价,是3(自我概念清晰性:高、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3(死亡提醒:经典死亡提醒、自我决定死亡提醒、中性提醒)×2(被试对文化世界观赞同材料、批评材料的评价)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我概念清晰性是被试内变量、死亡提醒为被试间变量,被试对文化世界观材料的评价为因变量。

2.实验材料。一是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采用冯泽雨修订的Campbell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中文版,该问卷共11 个项目,包括自我概念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两个因子。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二是实验处理材料:本研究采用的实验处理材料有三种,分别是经典死亡提醒材料、自我决定死亡提醒材料和中性提醒材料。两种死亡提醒材料是研究者翻译的Fritsche等人的死亡提醒材料,中性材料选自牛伟华的研究。经典死亡提醒材料要求被试想象自己感染了致命性疾病并于一个月后死去,自我决定死亡提醒材料要求被试想象自己感染了致命性疾病并于一个月后决定自行结束自己的生命,想象之后,被试描述这种情景带来的情绪体验以及身体会发生的变化[5]。中性提醒材料要求被试回答两个关于网络剧和电影的问题。三是延迟分心操作材料: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死亡凸显效应只出现在死亡提醒3—5分钟后,因此在测死亡凸显效应前需安排延迟分心操作。本研究采用的是郭娟设计的数字游戏,该材料只需要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耗时在5—10分钟,实验要求被试将完成该任务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5分钟之后无论是否完成均须进入下一步。四是文化世界观材料及评价问卷:延迟操作后,被试要阅读一段文化世界观材料并完成评价问卷。问卷包括 “材料评价”和“作者评价”两部分内容,共6个题目。文化世界观材料以一个来华外商的口吻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评价,分为表达赞同态度和批评态度两种材料,两者字数接近,具体内容改编自专家对儒家文化的评价,条理清晰,表达严谨。本研究中,文化世界观赞同材料的评价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文化世界观批评材料的评价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3.实验流程。

4.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上,研究者采用spss18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比较。

三、实验研究结果

(一)被试未分组情况下,死亡凸显效应比较

为比较不同实验处理产生的死亡凸显效应,研究者对三种实验处理后被试对赞同材料及批评材料的态度分别进行了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无论是赞同材料还是批评材料,三个实验处理组被试的评价均无显著差异,即经典死亡提醒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均未使被试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这一结果尚未将自我概念清晰性纳入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自我概念清晰对死亡凸显效应的影响,研究者依据被试自我概念清晰性高低将其分为高、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三个组别,然后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2 接受不同实验处理的被试死亡凸显效应差异检验

(二)被试分组情况下,死亡凸显效应比较

根据区分度相关理论,有显著差异的群体位于首尾25%—33%,而27%是兼顾区分度与信度的最佳百分比。基于此,研究者将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首尾各27%的被试确定为高、低自我概念清晰组,中间46%的被试确定为中自我概念清晰组。分组情况见表3。

在将被试按自我概念清晰性进行分组之后,研究者分别对高、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后的死亡凸显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4。

表3 高、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分组情况

表4 高、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后的死亡凸显效应差异检验

表4结果显示,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接受任意一种死亡提醒,对文化世界观材料的评价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即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在接受死亡提醒后,未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接受任意一种死亡提醒,对赞同材料的评价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对批评材料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为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差异具体情况,研究者进行了事后比较,结果见表5。

表5的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经典死亡提醒后,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对批评材料的作者评价、文章评价和总体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作者评价显著高于接受自我决定死亡提醒的被试。在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后,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对批评材料的文章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对同一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后的死亡凸显效应进行比较之后,研究者又对同一实验处理条件下,不同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的死亡凸显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6。

表5 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在实验处理后对批评材料态度差异的事后比较

表6 同一实验处理条件,不同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的死亡凸显效应差异检验

表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种实验处理中,高、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两种文化世界观材料的态度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接受同一种实验处理,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的高低并不会导致被试对文化世界观材料评价的变化。

四、讨论

国外学者提出,死亡提醒会导致被试产生无意义感和不确定感。国内学者杨庆等人认为,无意义感也是一种不确定感,当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体验)以符合预期的方式存在时,就能体验到心理上的意义感;反之,就会体验到意义感的缺失或无意义感。自我不确定感是当认知和行为(体验)的关系违反预期(即冲突情境)时体验到的,也是一种意义感缺失的状态[3]。本研究将以自我不确定感相关理论对死亡凸显效应进行讨论,同时不再区分意义感和不确定感。

国外研究发现,处于死亡凸显状态中的个体会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偏爱赞同其文化世界观的材料和个人,厌恶批评其文化世界观的材料和个人。本研究中,被试却未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这一结果虽与国外此类研究结果不同,但国内此类研究结果却很常见。傅晋斌的研究中死亡提醒组与对照组的文化世界观防御得分差异不显著[6]。牛伟华在其研究中发现郭娟、徐森益及牛伟华编制的三种死亡凸显材料均未引发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7]。

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未出现,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被试心理方面也存在差异,而本研究所用死亡提醒材料翻译自西方研究,可能并不适合中国被试。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对重要心理品质的疑惑性认知,心理品质的权重在信息不确定导致自我不确定的心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对各种心理品质所赋予的权重存在较大差异,西方文化中个人取向的心理品质被赋予了更大权重,而中国文化中关系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权重应该更高。本研究中的死亡提醒材料翻译自国外研究,可能因其西方文化背景,材料更多强调了个人取向的心理品质,导致对中国被试的死亡提醒效果未达预期。其二是中国被试的不确定感管理策略可能与西方被试存在差异。不确定感管理模型提出了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的两种策略,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是指直接解决产生不确定感的根源,间接策略是不关注不确定感来源本身,而是采取替代性方式来增强整体的确定感进行弥补。文化世界观防御是一种间接策略,而中国被试可能更倾向于采取直接策略。研究者实验后发现,部分被试在死亡提醒后表现出了对死亡的反省和思考,甚至有一些被试表示能够坦然接受死亡,这种直面死亡的态度显然是不确定感管理的直接策略。

本研究在关注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时,将被试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纳入了研究。研究者按照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被试进行了分组,再对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进行比较,获得了以下结论。第一,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死亡凸显效应存在影响。只有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在经死亡提醒后,对批评材料的评价相比对照组更高,而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文化世界观材料的评价与对照组无差异。第二,文化世界观材料性质对死亡凸显效应存在影响。本研究中死亡凸显效应只出现在了文化世界观批评材料上。与对照组相比,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在接受死亡提醒后,对批评材料的评价更高,而对赞同材料的评价无差异。第三,经典死亡提醒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二者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存在差异,经典死亡提醒使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批评材料的文章评价和作者评价两个维度均获得了提高,自我决定死亡提醒仅使得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批评材料的文章评价获得了提高。以下笔者对上述研究结论逐一给予解释。

首先,是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死亡凸显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未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但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在经过死亡提醒后对批评材料的评价提高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我不确定感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提出心理品质清晰度(即自我概念清晰度)是自我不确定感的认知成分,自我概念清晰性越高,则控制水平越高,情绪反应越低。Butzer等人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概念清晰度越低,对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越强烈且消极[8]。那么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而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可能情绪平静。可能正是被试的情绪状态影响了被试对批评材料的态度,情绪状态良好的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能够保持理性思考,对于批评自身所属文化世界观的材料和个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思考和判断,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其次,研究发现,文化世界观材料的性质影响了死亡凸显效应,原因可能在于这两种材料所引发的被试动机不同。本研究所用文化世界观赞同材料和批评材料,均为专家学者对儒家文化的评价,有理有据,并非随意拔高或贬低。当被试面对批评材料时,认可批评材料意味着被试承认本国传统文化的不足,这会使被试获得自我提升,但却有悖于自我服务动机,自我提升动机与自我服务动机出现了冲突。被试面对赞同材料时,认可赞同材料意味着被试的文化世界观获得支持,自我服务动机获得满足,但材料内容与被试的价值观雷同,并不能使被试获得自我提升。对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而言,他们通常具有更高的自尊和更低的自我服务动机,自我提升对他们而言可能是更高层次的目标。根据不确定感—反应趋近动机理论,不确定感会使个体表现出更强的趋近动机,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表现出更强的补偿性信念。可能正是这一原因,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在死亡提醒后会更趋近自我提升的目标,从而表现出对批评材料更高的评价。

再次,经典死亡提醒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引起的死亡凸显效应存在差异。经典死亡提醒使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批评材料的文章评价和作者评价两个维度均获得了提高,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仅使得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批评材料的文章评价获得了提高。经典死亡提醒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二者存在一定差别,相比于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在经典死亡提醒条件下,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结束,具有更强的信息不确定性,可能引发更强烈的自我不确定感。根据不确定感—反应趋近动机理论,相比于自我决定死亡提醒,经典死亡提醒可能激发了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更强的趋近动机,继而表现出了对批评材料更高的评价。

五、结论

本研究对经典死亡提醒、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和中性提醒三种实验处理条件下不同自我概念清晰性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接受经典死亡提醒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的被试均未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第二,按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被试分组后的分析发现,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仍未表现出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而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在接受经典死亡提醒后,对批评材料的全部评价均显著提高。在接受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后,对批评材料的“文章评价”显著提高。第三,无论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被试对赞同材料的评价均显著高于对批评材料的评价。第四,按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被试进行分组后分析发现,中、低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对赞同材料的评价仍显著高于对批评材料的评价。高自我概念清晰组被试接受中性提醒后也仍然是对赞同材料的评价显著高于批评材料,但是在接受经典死亡提醒和自我决定死亡提醒后,对赞同材料和批评材料的评价不再有显著的差异。

根据本研究结论,笔者对今后的死亡凸显研究及大学生死亡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被试心理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国内的死亡凸显研究者应根据中国文化特点,编制适合中国被试的死亡提醒材料,避免采用西方研究材料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中西方被试的不确定感管理策略可能存在差异,这一差异需要跨文化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如果这一差异被证实,在进行针对大学生的死亡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在面对死亡时的直接管理策略,使更多的学生学会运用这一策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自我概念清晰性确实在自我不确定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与杨庆等学者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但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自我不确定感作用的具体心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来明确,研究者可在这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第四,鉴于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自我不确定感的重要作用,今后针对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内容中应加入自我概念清晰性相关内容,提高大学生应对死亡凸显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世界观效应差异
相似与差异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找句子差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