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维透视

2019-02-22尤西虎方世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生态

尤西虎,方世南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的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已经发展成为成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机理,理论和实践主题,蕴含的重大理论、实践、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价值,以及践行路径等维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更科学地把握和更深入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机理

习近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萌芽、发展、走向成熟,成为指导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与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习近平主政地方和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态实践及习近平的生态理论自觉密不可分。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价值性因素。所谓人民情怀,即是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心境和胸怀,是推动民生实践发展和认识发展的一种内在价值动力。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来自于对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体现在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民生不断进步。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习近平在陕西延川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时,面对艰苦恶劣的生存和生态环境,他就以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忧患、保护和超前意识,将生态环境与百姓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建成了沼气池,不仅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同时也避免和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后,习近平无论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实践中,都始终高度重视因地制宜,重视发展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效益和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生态需要和生态梦想。在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习近平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这既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价值的科学认识,也反映了习近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在地方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生态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直接性因素。习近平在陕西延川梁家河插队期间,创造性地建成了沼气池,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因地制宜打造了“正定旅游”的特色品牌,使得河北正定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绿色脱贫的旅游兴县之路,实现了保护自然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系统地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持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的修订,首次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理论,为福州城市建设指明了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建设生态省、发展大旅游,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看作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初步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从目标、理念、原则、体系、制度、策略、步骤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1949年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将生态建设视为关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问题予以强调,并且开展了丰富的生态建设实践,这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而从“建沼气池”到“城市生态建设”“生态省”“金山银山”“美丽中国”,习近平在长期工作中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直接来源。

习近平高度的生态理论自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关键性因素。理论自觉是指实践基础上对理论的自觉性的行动,包括对科学理论的自觉认识、主动践行和创新升华。习近平的生态理论自觉主要体现为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正确认识、运用和创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如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1],“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这就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以及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智慧转化为我们应对各种问题的科学方法;指出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绿色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和主动践行,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人民群众需要的优美生态环境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综合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态维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路径、价值、制度保障等,形成了指导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在主政福建和浙江地方工作期间,就积极推进“生态省”的建设。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出发,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并向世界人民庄严宣布,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予以阐述;在对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的两个阶段安排中,确立了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并独辟一节内容,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以美丽中国为核心主题,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串联起来。

首先,美丽中国意味着美好民生。美丽中国的民生意蕴表现为以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过程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和优质生态产品需要,契合了民生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在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化,新时代的民生表现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呈现出品类更全、质量更高,更加注重幸福感、安全感的特征,在生态环境领域则体现为人们对于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生态风险凸显,人民的生态权益、生态需要亟待满足,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价值性和紧迫性。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深入思考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新时代民生的内涵和特点,紧紧围绕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性地继承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新时代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实践。

其次,美丽中国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的生动表达,要求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在理念上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3],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161。因此,必须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在实践上保护自然的自在之美的同时,按照自然规律和审美取向构建人化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决不是片面地强调对自然的隔绝与封闭,而是在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上按照人类审美价值需要进行实践改造,使得生态的自然之美与人化之美交相辉映,因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187。建设美丽中国要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自然界无节制地获取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富迅速积累,以支撑人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往往造成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美丽中国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新的内涵,是对传统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

再次,美丽中国指向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习近平以建设美丽中国为鲜明主题的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特征,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继续将“富强、民主、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将“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在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的同时,明确将“美丽”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范畴,强调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得“美丽”一词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样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并且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范畴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九大对到本世纪中叶发展目标做的阶段性安排中指出,到2035年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时,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由此可见,建成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心、同质、同步的。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价值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两山论”为核心内容、以“美丽中国”为鲜明主题,遵循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思维、认识方法,系统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生态建设与生产力、政治、民生、安全、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布局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高度,使得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完整详尽地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路径、价值、制度保障等内容,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崭新内容,标志着党对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出发,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确立了具体要求、划出了重点和难题,并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实现,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这就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应坚持的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民生的多层关系,为如何开展生态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和构建生态文明五个体系,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策略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工作。这就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划出了“重点”、指出了“难题”,对于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价值。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既是运用科学方法论的智慧结晶,也彰显了科学方法论的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方法论: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以问题思维、实践思维、法治思维、整体性思维以及务实品质来洞察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萌芽到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整个历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实际出发,深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意识,从实践中不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智慧,依靠制度创新和法治途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目标的实践过程。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群众路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三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价值。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崭新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属性,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系。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美丽”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中,使得“美丽”成为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和生态系统观,从整体上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实践上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融合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体系。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进行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民生进步、生态转好,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现实回应力、人心凝聚力,在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态特征,同时指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路径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刻变革,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社会心理基础和价值引领力量。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将生态世界观、生态政治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伦理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能体现出人们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权益与生态价值取向的崭新而科学的先进理念,是全体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理想。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和树立的过程,也是全体人民生态文明理念深刻变革的过程,是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可能和顺利开展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基础。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心理和精神向导作用,号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通过建设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倡导生态良心和生态正义的生态伦理道德、完善涉及全民全程的生态教育等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使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进理念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价值追求和强大精神力量,“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增强全社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双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实体依托和行为支撑。确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经济发展结构欠优,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影响人民生活品质和安全水平的生态环境安全事件还屡有发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经济规模很大, 但依然大而不强, 我国经济增速很快, 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新时代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培育绿色低碳经济和共享经济,形成适应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生产方式是辩证统一关系,绿色生活方式蕴含着绿色生活心理、绿色生活价值、绿色生活需求、绿色生活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是人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从事绿色生产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绿色生产和绿色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和绿色社会风尚,对绿色生活方式予以正向确认和鼓励。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生产方式有机统一,会极大地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普及、绿色发展制度完善、绿色发展技术革新,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美好发展。

在依法治国实践中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制度思维和法治思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色,走制度环保和法治环保道路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路径。必须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公正生态文明执法和严格生态文明司法,提高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形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执政理念。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和优质生态产品需要为出发点,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环境监察和巡察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严肃环境保护追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坚持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并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利和作用,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依靠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统筹国内和国际生态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提升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协同性、联动性和科学性,在有效防范生态风险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效能最大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存在本身是一个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一个包含目标、原则、体系、重点,分阶段有步骤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民生发展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跨组织、跨区域、跨国界的多主体实践。因此,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既要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风险,将生态安全作为新时代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部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民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将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又要坚持统筹兼顾,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运用创新性思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合作、跨区合作、全球合作,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世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