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包拯不用“土特产”结“人缘”点赞

2019-08-04华金良

杂文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端州名特优端砚

华金良

包拯是北宋名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替百姓申冤,享有“包青天”的美誉,身上有不少令世人称道之处。这里要点赞的,是他对待管辖范围内“名特优”公共资源的做法。

《宋史·包拯传》在述及包拯早年仕宦生涯时,有这么轻描淡写的一段话:“(包拯)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在以上不足五十字的记述中,起码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包拯上任端州知府的时候,没有再像前任那样利用端砚拉关系、事权贵;另一個是包拯尽管自己爱好书法,喜欢端砚,但没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权力收藏端砚,甚至离任时“不持一砚归”。这两点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

先说第一点,即不拿管理的公共资源结“人缘”,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绝对是地方优质产品。北宋年间,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皇室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赐赠公卿大臣。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时尚。这说明,端砚在当时深受欢迎,是稀缺资源,很抢手,用来作馈赠之品,定会让受者心花怒放、爱不释手。

再者说,中国人做事历来讲“前有车,后有辙”,既然前任长官在完成贡品任务之余,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搜刮数十倍的端砚,四处“孝敬”权贵,虽然增加了百姓负担,怨声载道,但毕竟没惹出什么大麻烦,何不自己仍依“例”而为,不声不响地照着做下去,哪怕数量少点也说得过去。让人敬佩的是,包拯就是不循这个“惯例”,也不买权贵的账,硬是改弦更张,“命制者才足贡数”,不再用端砚送礼。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包拯你也太死心眼了,我们这里就是由于没有“名特优”产品拿得出手,每当上级工作组下来或者逢年过节,都要为拿什么东西表示表示犯愁呢,而你包拯,手里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好东西,却不会使用,真是不开窍!其实,这正是包拯的可贵可敬之处。因为“性好刚,天姿峭直”,包拯压根就没想如何趋炎附势、讨好权贵的事,所以民间才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公”之语,也才最终留下“包青天”的美名。光凭这点,就应该为包拯点赞。

再说第二点,就是包拯不利用权力收藏端砚,更在离任时“不持一砚归”,在当时同样不容易。为官者到一地任职,收藏点当地的土特产,按照时人的理解实乃人之常情。况且,砚台在当时是书写的必备工具,收藏几方砚台自己使用,既合情又合理,属雅好有品味。但是,包拯显然没有把事情看得如此简单,他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因而从端州离任时不仅“不持一砚归”,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砚台,也造册上交了。这是多么清醒,多么自律,必须为其点赞。

说来说去,之所以要为包拯对待端砚的做法点赞,从根上说,在于他做了一件体恤民情、爱惜民力的好事,在于他能够“从我做起”,做到做好了当时许多人没有做到做好,乃至近千年后,仍有不少人没有做到做好的难事。党的十八大前,工作中“互通有无”的交易之风泛起,形形色色的“交换”大行其道,其中就包括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把掌管的公共资源用于个人或单位结“人缘”、拉关系、谋好处。一段时间里,用地方“名特优”产品送礼泛滥,官员搞收藏成风,把官场风气弄得乌烟瘴气,难怪在落马官员中,时不时地冒出所谓“玉石市长”“兰花局长”……还推高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为什么前些年会出现“天价普洱茶”“天价虫草”“天价红木”等乱象?与一些领导干部好这一“口”,大量“收藏”不无关联。要不,怎么会随着正风反腐的深入,一度被炒得火热的“天价茶叶”“天价虫草”“天价红木”也跟着降温,回归常态呢?为刹住这股歪风,中央不仅专门下发了通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到这个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不把管理的公共资源用于个人或者单位结‘人缘、拉关系、谋好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多读一点历史,观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规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正心修身、涵养操守,更好地为官做人、兴利除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收获人心、赢得点赞。

猜你喜欢

端州名特优端砚
包公断案故事之审石头
包拯造福岭南
包拯造福岭南
“晋”级名特优,向功能农业要高质量
“助力农民增收 惠及市民餐桌”——太原市名特优农产品展销第六季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黑龙江省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端砚收藏的来源
加强思维训练 让作文闪耀思辨光芒
第八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北京)交易会在京隆重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