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

2019-08-04索格飞郭可

对外传播 2019年6期
关键词:单向视频直播

索格飞 郭可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传播事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取得了跨跃式进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变迁与发展,可以窥见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伴随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发展道路,广播、杂志、报纸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依次登上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舞台,我国对外传播也从一开始的“单向宣传式”传播模式逐步转向“全方位主动式”国际传播格局。本文以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事业的标志性事件为主线,以媒体技术的演进为脉络,分析了我国对外传播三个阶段的特征和趋势,并结合时代特征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发展的新趋势。

一、通讯社-电台-杂志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势力千方百计妄图封锁与孤立中国;而国内百废待兴,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让世界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全力启动了对外传播事业,掀开了对外传播的历史新篇章。

(一)初創对外传播事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发展人民的广播事业”“发展人民的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这些政策顺利启动了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为了加强中央对新闻事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1949年我国成立了新闻总署。随后专门负责对外传播事业的国际新闻局诞生,这标志着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正式创建。新华通讯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全国各地机构,形成统一的国家通讯社。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华社开始着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195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对外广播是当时传播速度最快的外宣媒体,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于1949年迁往北京,后正式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并在开国大典时实现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首次全国性实况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国际广播编辑部,下设华侨广播科、日朝语广播科、英语科、东语科等,对外使用“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此时尚未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离)。195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面向台湾的广播节目。此后,对外广播的影响不断扩大。

1949年10月,中国外文局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成立。随后,由外文局主管的几种对外传播杂志相继创刊,1950年创刊的以“向世界报道中国”为宗旨的《中国报道》是我国最早的外文刊物,1952年创刊的《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后来发展成为我国唯一一本多文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1953年从事对日传播的国家级期刊《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1958年国家重点外文期刊《北京周报》创刊。这些对外宣传杂志在传播新中国、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世界对新中国的了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外宣机构和新闻机构,新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也在这个时期起步。1953年,专门拍摄新闻纪录电影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实验播出;同年10月和12月,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也相继成立。“立足北京、面向世界”是当时北京电视台的宣传方针。

(二)内外有别的外宣格局

这个时期,以通讯社、广播和杂志为主的对外传播媒体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支持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亚非会议等重大活动中的对外传播。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我国的对外传播主要突出国际舆论场的斗争思维,强调以“内外有别”“宣传教育”为指导思想,对抗性和宣传味相对较浓,对外传播内容与国内传播内容有差异,因此国际传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换言之,这一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使受传者同意或接受宣传者所传播的事实和理念,从而达到宣传者主观上的要求和目的。该时期的对外传播还强调学习苏联经验,在内容选择和媒体运作等方面具有较浓的意识形态色彩。外文局成立后,明确提出以出版政治理论书籍为重点,其中包括毛泽东著作、刘少奇著作、党和政府重要文献和有关国际斗争的重要文章。对外广播则围绕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介绍中国革命的工作经验、宣传社会主义阵营、揭露以美帝为首的反民主阵营的危机为主要内容。

二、报纸-电视-精品图书时期

1978年后,我国对外传播事业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在这个阶段,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防止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和“和平演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对外传播事业稳步推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历经多次机构改革,对外新闻传播的管理机构不断发展完善——1980年党中央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1991年成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2年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改名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这一格局基本保留至今。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对外传播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中宣部和教育部推出了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培养既懂外语,又熟悉新闻业务,还掌握驾驶等技能的复合型记者。国际新闻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体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著名高校领导的重视,国际新闻教育在师资、资金筹措、设备和资料方面得到了有力保障,很快在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起来,培养了一批对外传播骨干和对外传播媒体的领导干部。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一些主要对外传播媒体机构相继发展成有影响力的重要媒体。1978年,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的对外广播部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并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分离。同一天,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至此,国际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并称“中央三台”,共同担负起对外传播的国家重任。新华社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齐名的国际四大通讯社之一。此外,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英文媒体登上历史舞台, 成为标志性对外传播事件。1981年,全国第一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创刊,后发展为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事业走向电视时代,并初步实现大面积对外传播。1992年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民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正式创办并对外开播。1995年,CCTV-4对外正式启用“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呼号。1997年,英语传送频道CCTV-9稳定向全世界播出。此外,全国第一档英语新闻节目上海电视台《英语新闻》于1986年开播,标志着以上海电视台为首的地方电视台开始加入对外传播的行列。除了报纸电视以外,一批精品图书开始走出国门。1981年,中国文学出版社陆续推出190多种“熊猫丛书”,主要用英、法两种文字出版中国现当代和古代的优秀作品,以及少量的德、日等文版的“熊猫丛书”,受到国外读者的好评。

(二) 对外传播理念逐步明确

这一时期,对外传播开始关注国外大众传播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借鉴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闻出版方面的经验,反思我国早期“宣传式”对外传播理念。《对外大传播》在创刊号上提出:中国人自己最有权威和条件正确介绍中国,只要我们以客观態度,不带政治宣传色彩,科学而艺术地编辑和创作出介绍中国的书刊和电视片,是会为海外的受众和教育机构所欢迎的。①对外宣传这样的单向传播概念逐步被对外传播或国际传播这样的双向传播理念替代。在和平与发展外交战略指引下,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也开始关注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寻求双方交流的突破点。伴随着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对外传播学术研究也逐步起步,并为对外传播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持。1988年,段连城出版专著《对外传播学初探》,标志着中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实现零突破。1994年,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以提高中国对外传播实力和影响力为目标的《对外大传播》(现名《对外传播》)杂志创刊。此外,中国翻译界人士于1982年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该协会于1987年加入国际翻译家联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合作。

三、电视-网络-全媒体时期

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到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我国对外传播事业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几年,伴随着中国大踏步迈向网络强国,对外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一)对外传播事业进入快车道

这一时期,主流媒体以国外主流社会为目标受众并以打造现代国际传播体系为目标,我国的全球传播格局基本形成。2000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的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外语频道陆续在海外落地。2016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正式组建。目前,该机构拥有70个海外记者站、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为海外受众提供了良好服务。除了电视,网络对外传播也蓬勃发展。自1997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诞生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要对外传播媒体陆续开始网上运行。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又一重要对外传播媒体形式,并逐渐形成“6+4”格局,即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日报网、国际在线等6家中央媒体网站以及北京的千龙网、天津的北方网、上海的东方网、广东的南方网等4家地方媒体网站。

2010年,中国互联网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先后在推特、脸书、优兔、领英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例如,自2014年以来,中国网已经相继用8个语种在国际主流社交平台开设9个账号,粉丝总数突破5000万人,覆盖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跻身国际“意见领袖”之列。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国精品文化产品“走出去”也是新时期对外传播的又一重要举措。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书架”(THATS CHINA)项目于2015年启动,短短几年间遍及五大洲的书店、机场和酒店,铺设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书香之桥。与此同时,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可通过线上“中国书架”购买到有关中国内容的图书。②

(二)对外传播形成新格局

随着全球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对外传播事业迈进新阶段、形成新格局。首先,对外传播不断融入丰富多元的时代内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成为国内外受众关注的热点,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中国外文局翻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以及《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多语种图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创新性尝试。其次,对外传播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伴随着客户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融媒体技术向纵深化发展,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不断拓展。CGTN以“电视主打,移动优先”为发展战略,成功打造了CGTN移动新闻网,在移动端打通了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电视、通讯社等多渠道的聚合平台;新华社尝试借助成熟的海外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新媒体业务,拓展了海外市场。再次,国际传播理念与时俱进。随着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对外传播者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不断增强,中国对外传播理念从“内外有别”转变为“内外不分”,从“单向”逐渐转变为“双向”和“互动”的对话和传播模式。自2009年11月召开第一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以来,该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题研讨我国对外传播的热点话题和传播效果。对外传播工作者们精心选题、精准定位,从受众的角度和话语体系建构传播内容,促使对外传播取得实际效果。

四、中国对外传播展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未来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首先,对外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跨文明的传播行为,必须遵循跨文化、跨文明传播的一般规律:即文化和文明传播的前提是对他者文化的尊重、接受和理解,目的是探究文化和文明的本性、通过对话和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和文明融通。未来的中国对外传播格局,应该在建构文化融通和文明交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国际受众的认知特征,认可并尊重文化差异和文明特性,在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增进文明互鉴,助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如何由“走出去”进入“走进去”的新境界,是今后我国对外传播最主要的努力方向。为此,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对外传播平台,并通过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把我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有效地传播出去,打造把中国产品“走出去”真正转化为中国思想走进世界的新型对外传播格局。

「注释」

①今日中国杂志社英文部译:《美国教育录相片〈中国人〉》,《对外大传播》1994年第1期。

②孙海悦:《中国书架:“五洲”格局,四海书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6月7日,第1版。

猜你喜欢

单向视频直播
单向空间
单向街书店: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知世界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