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知识网红”的诞生

2019-08-02周昶帆来源端传媒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信用户

文_周昶帆 来源_端传媒

本文作者原为一名资深财经记者,2016 年转型成为“知识网红”。从他的自述故事,可以看到不少“知识人”在“知识付费”产品生产中的转变历程。

知识付费所提供的知识,实际从来不是那些系统的专业知识,而更多“包括实用技能、工作和生活经验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质信息”,它针对的正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部分失败和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留下的巨大空缺。而普通人如何选择,或许古人的一句话还值得思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应该知道的去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是不是知呢?

本文原载于端传媒,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拟。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曾感叹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过去了。

姬十三是 70 后,这是他们那个年代对知识的典型看法:上完学,工作吃老本就行了。那时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干得好坏,都不会有阶层快速跃升的机会。学习还有啥用?

现在时代变了,都得终身学习了。新知要学,旧知识还要更新。我写文章给一个做微信公号运营的人看,他看了一眼就说,“你在纸媒干过吧?文章味道都能闻出来。微信公号不同以往的媒介,得用不同的语感来写。”

不仅是公号,现在,职场、理财、育儿、装修、买房、出国旅游,是不是都得学习?

我认识一个三线城市大学生,仅仅3个月他就在“知乎 Live”买了70多个微课。这不是一笔小钱。他买的课除了思维方式、英语、读书这样技能学习外,还有项目管理、恋爱与亲密关系、理财以及怎么买首套房,再就是腰椎疾病预防。

周昶帆

像他这样的大学生,会觉得大学里学的东西没用。以我自己为例,2003年我在北京一所大学学金融专业本科,每学期4个月,5000元学费,每个月1000多学费,其实不算便宜。但我学了什么?专业课和英语、政治。英语用不上,因为用传统方法教,没有使用环境;专业课知识落后,迭代慢。

那沟通、情商、写作、高效阅读、时间管理、习惯养成、团队协作、遭受挫折时怎样正确看待自己、为自己建立自信、正确理财观等等这些进入社会中很有用的东西,上哪里去学呢?

既是请教,也是社交

2015年5月,我在“在行”试讲自己第一堂课《创业公司怎样接触媒体、做公关》。

当时“在行”刚刚上线,其背景就是共享经济在中国的火爆。从出行和居住等开始流行共享以来,知识分享经济成为紧接其后的引爆点。

“在行”最初的点子来自果壳网另一项目MOOC学院。当时果壳网在大学校园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学什么,学了以后干什么,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少走弯路。

果壳网本身是科学传播社区,因此很多员工及资深用户成了在行第一批“行家”。例如,有大学毕业生,在“在行”上约了几位老师,把简历、面试指导、职业规划、行业了解问题都一站式地搞定了,最终拿到了心仪公司的聘用;有创业者在“在行”上找到了创业合伙人,修改了商业计划书,学习了公关、市场的经验技巧,通过投资人介绍接触了潜在投资方。

当时,我还是科技财经网站“36氪”的主笔,之前还陆续在《环球企业家》《第一财经周刊》和《财经天下》等财经媒体工作了六七年。抱着试用产品的心态,我就想到在“在行”上开一门课。开什么课呢?和自己的专业工作结合。几年记者的经验,我接触过大量创业公司和大公司,了解在产品上线、需要融资及融资宣布时,好的公司是怎样围绕事件进行曝光的,以及如何树立自己的亮点来讲商业故事。与一家公司的公关人士相比,大量接触不同风格的初创企业而非跟随一家,我的视野相对比较开阔。

当时我的定价是每次课约一小时,200元。第一个月有三位学员约了我,他们在此之前都不认识我,也没听过我的名字,他们都是创业者。我们都是在线下交流,总体反馈不错。真正的交流时间远不止一个小时,我们会加微信,会在今后的日子保持或多或少的联系和互动,既是请教,也是社交。到目前为止,有27个人上过我的这门课。

那一年“双十二”,“在行”搞了一次行家推广,我也借机推出了第二门课程《职场人的高效读书方法论》。我一直爱看书,把看书视作对自己的投资,现在保持每周一本书的频率,会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和经验教训,也经常在豆瓣、知乎上面分享我的见解。我知道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看书,怎么高效和深度阅读,那我不如开一门教大家看书的课。

学员大部分都是年轻职场人士,学习方法还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是为了考试而看书,现在没有老师逼着,反倒不知道怎么看书了。但他们都有很强的学习动力,男女比例四六开。

我会教给他们一些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看完书记不住怎么办?这其实是人的遗忘本性,最有用的办法就是“输出”。不断向别人介绍和讨论你看过的书,以及不断实践,是强化记忆的最好办法。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书中的内容有没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这门课非常受欢迎,线上分享是300元,线下见面是350元,时长都是一小时,到目前有70多人通过“在行”约我一对一地教读书。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笔不错的小生意。定价是一门学问。定价太高了不行,定价太低了,用户又很难辨别你讲得好不好。但实际上,定价和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还是看个人经验经历、宣传包装。我也听过有的课,一部分用户反馈特别烂,也能卖数百元一期,包括几节在内的系列课。因为他们是“大号”,有长期积累的粉丝,这些粉丝又信任他,大家凭信任购买。

单靠这个赚钱是不现实的,我的职业理想不是做专业的培训师,我把它当做兴趣爱好来做。

从供给端来看,有专业能力的人在身份上越来越自由,希望把自己的一部分空余时间变现,他们的个人品牌意识也越来越觉醒。

我做记者时,想的是怎么采访沟通和写稿子,其他的我不管。而现在要思考整个产品和其中的各个环节。譬如教学方法,譬如讲课节奏,如果我一开始就讲很多干货,学员会觉得枯燥、不好理解,而如果我几分钟就把东西说明白了,下次别人就不会再来买我的课了。这些都是需要我自己来认真地做课程设计。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专业服务需求变多,相比机构,个人也越来越被认可。

现在我的课后,学员会组建微信群,一开始的定位是课程后的答疑和训练,譬如30天的阅读习惯养成等。但时间到期后很多人还会继续打卡。

知识的变形

知识付费与移动支付成熟有很大关系。知识类产品,一般都是小额支付,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对于用户来说,购买时并没有太大的压力,甚至一冲动就买下了。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这里指的知识并不是那些深奥的科学理论,而是包括实用技能、工作和生活经验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质信息。

譬如“在行”上面的课程内容包括:创业企业融资的法律问题;商业计划书的准备和注意事项;澳洲房产投资;网络文学的最大利益化;以及自媒体如何避免官司缠身,等等。

换个视角看,这个场景正是用户在购买另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过去,我们需要通过朋友的人情介绍,请客吃饭,带着问题去找相关领域的人“取经”。而用户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链接到专家资源,就以商业这种相对高效的方式来“买卖知识”。这种场景的需求过去广泛存在,现在被互联网产品化了。

每年高考结束后的撕书节,成为学生抛弃学校知识的一种表征

原本免费的互联网,现在开始收费了。这里的背景是互联网上的免费信息泛滥,信息的辨别和选择成本随之大大增加,可是用户的时间越来越少,并且在不断碎片化中。

这背后就会有对完整产品的需求。知乎创始人周源就曾宣称要“建出一个知识市场”。你直接去一个“知识市场”,购买成品。未来仍然会有免费的信息,也会有付费的产品,也许你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是体验会很不同。

在热潮初起时,必然会鱼龙混杂,各种低质量的讲师、课程涌现,都很正常。但这个领域会持续吸引专业的内容制作者进入,各种产品质量会随之提高。换言之,市场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更何况,到目前为止,为知识服务付费的中国网民仍然只是占据一个很小的比例。以“喜马拉雅”为例,购买付费类音频内容的用户比例仅占1%。

但我觉得这不是购买力缺乏的问题,而是意识和习惯培育的问题。当更多用户发现知识真正成为一种生存工具,成为刚性需求时,它的爆发点就会来临。E

猜你喜欢

微信用户
微信
微信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微信
微信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