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班排图讲述《小乌龟和小蜗牛》的设计与思考

2019-08-02夏全菊

好家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改动乌龟蜗牛

文 夏全菊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的组织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教师需要从教育的组织者变身为教育的引导者,让幼儿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下面是一次关于引导幼儿排图讲述活动的修改方案,以供大家借鉴。

一、名称的改动

名称的调整是一种概念化的思考,原先的题目《偷懒的小蜗牛》带有一定的情感偏向性,“懒惰”一词已经将蜗牛加以定性。幼儿有前期的音乐学习经验《勤快人和懒惰人》,对懒惰有了一定的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会让幼儿从情感上拒绝小蜗牛。而修改之后的名称《小乌龟和小蜗牛》不带有感情色彩,让幼儿通过故事的情节进行自主思考,确定自身的情感发展方向,不带任何引导性。同时因为名称的调整,可以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方向,不会纠结于只寻找懒惰这条线。

二、活动目标的改动

(一)改动前的活动目标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能将图片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进行合理的情景想象,用连贯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体验同伴交流和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改动后的活动目标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能够想象故事发生的情节,并将图片按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用连贯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讲述。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初步理解事物的多面性,初步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

总结: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发展,并且表述得更加清晰,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幼儿的自由自主,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改动

(一)活动过程设置的变更

1.以往活动过程的设置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幼儿随音乐《快乐的小蜗牛》进场,老师提问:“小蜗牛是怎样爬的?我们一起学一学。小蜗牛还有一个好朋友呢!这个好朋友也背了一个硬硬的壳,走起路来也是慢吞吞的,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2.现在活动过程的设置

直接观察图片,开展想象:请幼儿观看小蜗牛在水中挣扎的图片,幼儿自由分析并讲述自己的理解。老师问:“看一看,这是谁呀?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总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隐性时间的浪费,让幼儿直接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对图片的兴趣,同时因为没有导向性问题及任何引导,幼儿的思维会向多方面发展。与同伴的讲述则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在倾听、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语言结构,最终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排序与讲述的策略改动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他们要去干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他们的心情怎么样?(3)他们之间会说什么?(出示小云朵,帮助幼儿合理想象角色间的对话)然后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合作对图片进行排序,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组织语言讲述图片内容,教师进行引导:“两个好朋友在旅行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老师用照片记录下来了,可惜照片的顺序被我弄乱了,请你们先将照片按顺序排好,再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展示各小组的排序结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说故事。教师播放故事课件,进行完整讲述,并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经过调整后,过程如下:出示另外几张图片,提出活动的内容,并提问:(1)这么多的图片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你和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让这些图片排排队,看看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什么。(2)提出要求:注意观察小动物的表情,猜猜它们会说什么(出示小云朵,帮助幼儿合理想象角色间的对话)然后分小组,让幼儿合作排序,尝试自己组织语言讲述图片内容(注意每个幼儿都有讲述的机会)。最后,展示各小组排序结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说故事,注意提醒幼儿讲述故事之前给故事起个名字。老师也给图片排了个队,编了个故事,请大家听听看。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的思考,结合相关的图片进行排序,最后教师给予标准化的讲述引导,让幼儿体会思考方向的不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是否有缺乏连续性的地方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在讲述过程中更有逻辑性,帮助幼儿增强大胆表述的自信心。

(三)结合故事经验,引导幼儿学会思考的方案的改动

将“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调整为:“结合自己排图讲述和教师排图,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提问:“老师的排图方法和小朋友的相同吗?”“老师讲的故事和小朋友的相同吗?”由此得出结论:相同的图片可以有不同的排图方法,也可以编出不同的故事,大家可以多动脑筋,想出不同的排列方法,编出更多的故事。以后遇到事情我们就可以多想想,寻找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总结:在原有的设计中,教师为了完成教育目标而进行相关的设计,幼儿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关的思考,缺少自主性的探索。而在改动后,幼儿明白了解决问题并不只有一种方法,最终获得的不仅是粗浅的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遇到问题要勇于探索的习惯。

四、对于活动方案改动的思考与分析

在本次的活动设计中,我先是按照基本的程序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说中规中矩,基本完成了所设定的目标,大多数幼儿能够获得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如果按照这样的程序,排图讲述的集体活动应该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但与现在课程游戏化中“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却又不是十分契合。现如今的教育需要我们给予幼儿更多自由、自主的权利,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死板的学习,要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原有的设计中,教师设定的更多的是封闭式的问题,仅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最终会形成众口一词的回答,缺乏个性的发展。而按照新的模式进行集体活动的组织,可以看到幼儿在活动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特别是在自主排图进行讲述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积极地探索,每个幼儿都急于发表自身的意见,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对于最后一个环节中被“删减”的德育环节,在课后一对幼儿的对话中可见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最喜欢的是小乌龟,它会主动地去帮助小蜗牛。”“我虽然喜欢小乌龟,但是我也喜欢小蜗牛,它做错事情以后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个好孩子,我妈妈就是这样说的。”在这两个小朋友讨论时,旁边的幼儿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讨论,结果分成了两派:乌龟派和蜗牛派。最后争论未果,竟然求助到了老师这里,老师开心地评价:“你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小乌龟和改正错误后的小蜗牛都是好孩子。”

幼儿的德育教育并不是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和说教就能成功的,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能够自主地进行判断。同时,也不要武断地急于说明所谓的正确观念,让幼儿只能形成一个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本次活动中,除了能让幼儿有不同的排图讲述的锻炼,在道德评价方面也能促进幼儿有不同层面的思考。

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的过程,在教育形式和幼儿的不断发展中,我们也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把握每个教育契机,让教育能够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行为,最终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改动乌龟蜗牛
蜗牛说
小蜗牛
乌龟
鸵鸟
蜗牛(共3则)
咪咪(节选)
和乌龟赛跑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