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肠息肉的神秘面纱

2019-08-02夏利

自我保健 2019年4期
关键词:肠套叠镜检查癌变

文·夏利

指导专家·黄美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外三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肠息肉是最为常见的息肉之一,其发病原因有很多。肠息肉虽不是大病,却也不能被轻易忽略,因为9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所以,患者通过肠镜检查发现有肠息肉,应及时诊治。

息肉就是指人体黏膜表面上长出的多余赘生物,多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息肉的发生率一般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部分息肉的形成是慢性炎症的结果。而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肠息肉分肿瘤性(多指息肉恶变)和非肿瘤性。它们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肠息肉。

肠息肉有五类

临床上,肠息肉一旦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因此,以病理学为依据,肠息肉可以分为5种。

腺瘤性息肉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且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达40%以上,一般随年龄的增大患病的风险也会越大。而且腺瘤性息肉直径越大,其癌变的概率越高。

炎性息肉是继发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疾病之后形成的肉芽肿,也叫假性息肉。

错构瘤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增生性息肉这类息肉的癌变风险较低,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成群微小息肉。不过,中山大学附属六院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由以往常被归入到此类型的锯齿状息肉发展而来的结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0%~30%,结直肠癌高危因素中吸烟、饮酒和体重指数与锯齿状息肉明确相关。

40岁以上的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或切除;并在切除后每1至3年复查一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指常有黑便,排便习惯改变、异常的人,如慢性腹泻或长期便秘的人亲属有相关疾病的人群具有一个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有结直肠癌或者高危险腺瘤(腺瘤直径≥1厘米,有高级别异型增生或者具有绒毛成分),并且诊断时不小于60岁其他人群 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家族性息肉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常开始于青年期,其癌变倾向性几乎可达100%。

肠息肉有症状吗

通常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肠息肉很难在早期被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稀便、大便带血、肠套叠,甚至肠梗阻和黏液便,等等。肠息肉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便血及大便异常肠息肉患者常容易出现便血、腹泻、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贫血。

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能够导致肠套叠,以致演变为肠阻塞而发生腹痛。

脱垂息肉较大或数目较多时,由于重力的联系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患者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四面的黏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易恶化很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恶化的概率极高。

早发现 早治疗

肠息肉的关键是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黄美近表示,定期肠内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较好方法。

如果发现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最好。另外,研究还发现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者(每周两次,每次剂量325毫克)可以预防近端结肠、≥10毫米的锯齿状息肉和具有侵袭性的腺瘤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者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用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猜你喜欢

肠套叠镜检查癌变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副乳也会癌变
《癌变 ·畸变 ·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频繁出现这些症状,你该做个肠镜检查了
胃肠镜检查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