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探究

2019-08-01吴晓珍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

吴晓珍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4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双盲法分为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和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每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办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安全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108-01

心血管内科是医疗技工中较为特殊的科室,该科收治患者的范围包括心绞痛、心梗死、心衰竭及心率失常等,且收治的患者均具有病情复杂、病症危机的特点,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加之患者治疗周期较长,更易发生风险事件,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心血管重症病房内应用效果显著的护理模式之一,该管理模式应用后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后,能够制订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科室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94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旨在研究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不同,现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心血管内科94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3±7.6)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肌梗死13例,高血压危象15例,心衰11例,恶性心律失常8例。观察组患者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5±7.1)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肌梗死10例,高血压危象16例,心衰10例,恶性心律失常11例。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且均无其他器官疾病。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7例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围绕病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具体为:①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建立。科室内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选择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为小组成员,并针对科室以往护理工作进行查漏补缺,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分析后,将其融入到日常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②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应激预案的准备,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在遇到患者跌倒、坠床、供氧障碍及突发性晕厥等危险事件时能够合理处理,同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护理技能考核,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此外,医院还应注重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鼓励并督促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够保护自己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减少护理纠纷[2]。③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治疗仪器设备管理: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医疗设备应有专人负责管理,除做好日常设备保养工作外,护理人员需接受治疗仪器使用方法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不同仪器的使用方法,严禁避免因仪器使用不当或仪器运行故障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药物服用管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所服用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为避免患者出现用药错误,护理人员可对其进行药物知识教育,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需严格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积极了解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现象,对于无法自行服药或对药物知识掌握不足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为其提供定时分发药物的服务,帮助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完善科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小组组长及小组成员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文书书写责任制等,细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过程中由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护理过程中是否出现包括设备故障、输液事故、护理差错、患者摔倒跌伤等在内的风险事件,并作出分析。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心血管内科患者易出血、血肿、低血压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对其进行详细记录并分析,其中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n×100%。③患者护理满意度。将纸质满意度调查问卷全部分发到患者手中,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对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技能和服务态度、住院环境等各方面,满分为100分,以80~100为非常满意、以60~79为一般满意、以59(含)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n×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SPS 22.0统计软件进行,并以P<0.05表示差异有可比性。采用(x±s)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且以t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共发生2例风险事件,对照组共发生10例风险事件,则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见表1。

2.2 并發症发生率

不同模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共发生血肿、低血压在内的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4.26%,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出血、血肿、低血压在内的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19.15%,说明风险管理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护理的满意度

经调查后,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各项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多变、病势凶猛的特点,加之病房内治疗仪器复杂,造成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护理事件,不仅影响护患关系,还会对患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3]。以往心血管内科采取的常规护理管理流程过多的注重系统化、流程化,导致护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提高护理工作安全性方面效果不佳。护理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将风险管理与护理工作共同开展,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风险文化学习,可有效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事件,降低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对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4]。

石玉芬等[5]学者将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病房的患者随机分为40例常规管理的对照组和40例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分组护理一段时间后发现,护理风险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常规管理办法的对照组(P<0.05)。此次研究笔者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故,此次研究结果与石玉芬等学者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而言,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对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凤.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2): 150-151.

[2]梁小琴.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15): 97-100.

[3]韩艳玲.简析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22): 107-108.

[4]许辉, 李晓光, 陈艳妮,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河北医药, 2017, 39(13): 2055-2057.

[5]石玉芬, 彭娜, 王燕妮.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8, 6(29): 93-94.

猜你喜欢

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