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复习冲刺策略

2019-07-31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句式小事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内容。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应注意哪些要点,以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呢?下面试谈三点。

一、明确重点:以史传文为主

综观多年来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我们不难发现,就选文范围而言,大都是截取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作为阅读内容。近几年也有一些省区卷,开始选用文人撰写的记人散文作为测试材料,但选文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材料往往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表现人物诸如清正廉洁、不趋世俗、嫉恶如仇、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等闪光的品质。因文本主题思想宏扬传统美德,具备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二、把握方向:遵循两条原则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可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面。但从近些年高考的考查实际看,分析综合、鉴赏评价都是基于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为此,只有夯实句意理解的宽厚底面——其核心是掌握较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各种含义,并能判断它在文中的语境义,才能支撑起高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大厦。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复习范围——以“纲”为纲。这里的“纲”,就是教育部颁布的语文科《教学大纲》和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具体而言,实词的范围应划定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实词;句式的范围应划定为《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等四种句式;用法的范围应划定为《〈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掌握的四类词类活用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二是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四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2.训练方式——以“用”为用。这里的“用”,就是实际运用。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的复习,应淡化名词术语,突出实际运用。事实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往往是糅合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中作考查的。

三、强化积累:注重有效积累与梳理

在文言文备考中,适当地拓展和延伸,做一些课外文段阅读训练,熟悉各种题型的解答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但盲目多练,不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其实,应当以复习课文(尤其是教材中的史传文)为基点,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梳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句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梳理。

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作归纳梳理,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在复习高中文言课文时,要善于联系学过的课文及相關成语、词语,举一反三地来识记词义。以苏教版《指南录后序》第7段为例。本段中“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之“殆”,可联系成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殆”;“君不许”之“许”,可联系《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词语“许诺”之“许”;“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之“无以”“犹”,可分别联系《劝学》“无以至千里”之“无以”,以及成语“记忆犹新”之“犹”;“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之“无往而不”,可联系成语“无往不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之“微”“文”,则可分别联系《岳阳楼记》“微斯人”之“微”,以及成语“文过饰非”之“文”。对于词类活用,也可借助成语加深认识。比如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有“不经之谈”“不期而遇”以及“如覆薄冰”“经天纬地”等,由此可总结出两条规律:①受副词“不”修饰时,名词用作动词;②带有宾语时,名词用作动词。又如名词用作使动的,有“汗马功劳”“损人利己”等;名词用作意动的,则有“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

在句法上,句式的把握和梳理同样重要。在常见句式中,仍有不少同学对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等感到难以把握,这固然与不注重涵咏、缺乏语感有关,但与理不清这些句式的语法结构的规律也不无关系。比如苏辙《孟德传》中“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一句的翻译,许多同学失分严重。其原因是这部分同学对“而不惧之人”是省略句(翻译时应落实为“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和“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毫无感觉,只能妄加揣测、胡乱作答了。可见,对有关例句的归纳梳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对一些习惯句式的梳理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诸如“无乃……与”“其……之谓也”“何……为”等结构固定的句式,务必非常熟悉。

四、例题分析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答案与解析]

D(行:品行、德行。)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答案与解析]

C(A项,都是“每一天”;B项,都是“尽”;D项,都是代词,那、那个。C项,前一个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后一个是助词,表停顿。)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答案与解析]

D(对“失”的理解有误,该句意思是“端木赐你做错了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答案与解析]

答案示例: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第①句得分点:如毛,鲜,克。第②句得分点:取,则,复。)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与解析]

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通读两则短文,文本一谈“积微”,论述微小之事对治家治国的重要性;文本二談“察微”,论述了明察秋毫、及时发现事情的端倪对治乱存亡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通性,均指向“微小之处”,都属于议论性题材。)

参考译文:

(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出现得频繁,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大事出现得稀少,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对待每一天,霸主慎重对待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后君主才为它悲伤,亡国的君主到国家灭亡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破坏多到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记下来。财物宝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蠢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领取金钱。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后却推辞,不领取金钱。孔子说:“端木赐你做错了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领取金钱的话,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长远啊。

强化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祖 逖

苏 辙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审:审察

B.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吊:慰问

C.招合离散,稍誅锄叛涣 稍:略微

D.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 市:交易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祖逖智谋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②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③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④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

⑤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

⑥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国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弱小的时候,进攻敌国是有利的;如果本国没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强大,那么固守本国领土更为有利:东晋及南朝的有关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B.东晋南渡长江后,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变乱,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在那里互相攻打杀戮,东晋一般不出兵,而出兵北伐的石勒、庾亮及谢安父子等人,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

C.桓温和宋武帝在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将领,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形势,如此看来,那些不及他们的人遭致失败是必然的。

D.祖逖深知晋朝动乱以致中原沦陷的原因所在,他在晋元帝还未北伐时就进言,分析形势并表明自己雪国耻的主张,得到任用后,他以守为攻,采取种种措施逐步增强实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4分)

译文:

(2)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3分)

译文:

(3)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C(稍:逐渐)

2.B(②和⑥不能表现祖逖的智谋才略)

3.B(从文中“石勒遣兵攻逖”等处看,石勒是跟东晋敌对的一方,不可能“出兵北伐”)

4.(1)东南一带地域狭窄兵力薄弱,将领又不是世人敬仰的雄才,那形势下本来就会像这样失败啊。(2)虽然石勒兵力那么强大,却不敢率军窥视图谋他驻守的地盘。(3)只有懂得守住自己地盘是为了攻取敌国的道理,然后才可以谈论攻取敌国啊!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句式小事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生活那点小事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