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体会

2019-07-29许丽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7期

许丽春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体会。方法:选取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选出10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10例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症状以及体征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变化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通过机械通气后,显效例数为5例,达到总比例50%;有效例数为3例,达到总比例30%;无效例数为2例,达到总比例20%。结论:在对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进行及时合理的机械通气来辅助患者进行呼吸,能够避免危及生命安全,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治疗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7-211-02

前言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神经内科疾病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急性呼吸衰竭。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时,需及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帮助患者维持通气功能,缓解缺氧的情况,防止呼吸衰竭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因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产生。同时,医护人员熟练运用机械通气技术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效率[1]。因此,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选出10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10例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选出10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57.33±4.34)岁。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例如吸氧、吸痰等原发病治疗措施[2]。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运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包括:(1)当患者出现呼吸节律紊乱或者呼吸频率超过35次/min时;(2)当患者经鼻导管吸氧3~5L/min之后仍出现呼吸节律紊乱、情绪焦躁、呼吸急促、PaO2水平低于60mmHg以及SaO2低于90%时,给予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术,并立即运用机械通气治疗[3]

1.3 观察指标

对比所有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情况和动脉血气指标情况,并对其有效率进行评价[4]。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指标。评价标准,显效:患者通过治疗后,浮肿症状消失,肺部干湿音小,呼吸功能明显改善;有效:浮肿症状有所缓解,肺部干湿音减小,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无效:浮肿症状、肺部干湿音以及呼吸功能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x±s)表示计量单位,用t检验。计数单位用率表示,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发现,所有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症状以及體征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变化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所有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通过机械通气后,显效例数为5例,达到总比例50%;有效例数为3例,达到总比例30%;无效例数为2例,达到总比例20%。如表2所示: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上神经内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急性的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颅内急性高压,直接对脑干呼吸循环中枢造成影响,从而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最后导致患者猝死[5]。如果患者延髓呼吸中枢释放的神经冲动节律紊乱则将引起呼吸肌无力等症状,从而导致通气功能减弱,甚至引起患者急性呼吸衰竭。同时,当呼吸肌受到肌细胞膜电位发生异常或者肌肉本身病变的累及时也会导致呼吸衰竭[6]。

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时,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原发病的治疗上,在有效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将患者呼吸衰竭的症状得以及时的改正,从而使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7]。因此,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患者呼吸机治疗,虽然能够辅助患者呼吸,但是患者长时间使用会使其产生依赖性,从而导致脱机困难,严重可能会出现呼吸肌萎缩、肺顺应性减弱等情况。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时更换管道,对患者气道的护理加强,并在其意识清醒、自主呼吸功能正常的的情况下,试行停用呼吸机[8]。

综上所述,在对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进行及时合理的机械通气来辅助患者进行呼吸,能够避免危及生命安全,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秋.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032-2033.

[2] 何文龙.研究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1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2):219-220.

[3] 李志芸.研究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5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体会[J].医学信息,2016,29(4):338-339.

[4] 任启万.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106-107.

[5] 高犇.机械通气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饮食保健,2018,5(16):100.

[6] 范书杰.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2018,15(8):119-120.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呼吸泵衰竭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43):3467-3472.

[8] 杨春华,徐雯霞,龚燕, 等.老年多器官衰竭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