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古民居庭院景观的“生态性”启示

2019-07-25赵中华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民居天井徽州

赵中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徽州古民居主要指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群,与徽州祠堂、牌坊冠称徽派古建三绝。徽州古民居选址聚落,景观布局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规划理念。清道光《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明朝《歙县西溪南吴氏世谱》记录了选址及聚落徽州地区的因由[1]。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人开始考虑居住空间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居住空间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也受到重视。经过时间历练的徽州古民居,呈现出的可持续性生态构建,为现代居住空间的生态性设计提供借鉴。

一 徽州古民居庭院景观特征

图1 徽州古民居中轴对称式结构示意图

徽州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少形狭不利于建设,徽州先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地理环境,以风水学指导聚落选址,营造民居[2]。徽州古民居个体呈现出方形的围合空间,空间形态前部为“天井”,后部是正屋[3]。“天井”是徽州古民居特色,形态是由正屋和墙体围合而成的狭小露天空间,兼具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庭院作为徽州古民居的重要部分,受聚落位置、建筑制式影响,体量较小,有前庭、后院、侧院、天井厅组成(如图1)。庭院形态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空间形态主要为中轴对称式结构、自由组合式形态。

中轴对称式结构庭院按照民居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天井型庭院为主要代表,其平面呈矩形,长度是宽度的两倍。古徽州气候温暖湿润,山区土地利用困难,导致这种庭院在垂直高度上呈拉长状,四檐环绕的空间形成了一个方向清晰、空间流畅、秩序井然的天井。在院子里,沿着中心轴线,浅水池或平台布置在沟渠周围,用于供水和排水。中心位置用石板铺成,合适的地方用石花、树木和盆景鱼池装饰。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紧凑、简洁、严谨、规则的景观,呈现出清晰、细腻、典雅的庭院效果。

自由组合形态庭院往往出现在受地形限制的空间。庭院的形状为三角形、矩形、多边形等。受地基条件的限制,它们大多偏离建筑轴线,位于外侧廊道或门头两侧的拐角位置。构图手法自由、灵活、轻盈、充满空间变化,体现了庭院建筑的“简约之道”。山石、水体、绿植这些庭院元素可以自由组合成不同形式的空间形态。在地形位置与植物的选择与匹配上展现出适度、应景、典雅等审美意趣,体现了“天人合一”自然观[4]。

与北方庭院相比,徽州古民居庭院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高墙深院四合式或三合式为单位的独特民居院落,形式上师法自然,外围封闭,内部敞开。它不仅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同时又是独立的,承担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功能。

二 徽州古民居庭院景观“生态性”体现

徽州古民居庭院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其空间布局及理水处理上。在空间环境形狭的制约下,择地而聚,临水而居,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巧妙改造自然环境,合理疏导河流、水圳、池沼,在空间有限的庭院内,追求宜居的生存空间。对空间形态的安排,以水纳福泽,体现了徽州人的风水文化观,这种生态性的文化观遍及徽州古民居聚落空间。

(一)空间布局

徽州古民居庭院空间体量不大,注重实用性,在有限空间内通过不同的形式组合,满足居民的审美、劳动和交往需求。

图2 黟县西递西园空间示意图

功能性:徽州古民居庭院空间为满足休息、通行、交流、晾晒等功能需求,布置各种功能区,通过不同的铺装形式划分空间,导向清晰。墙体或廊道分隔出较为私密的空间,供私人交往或休憩使用;绿植或水体分隔出较开放空间,便于交流通行及晾晒需求。如黄山市黟县西递西园,长方构造分为前、中、后三个庭院,前院通过假山、池塘划分空间,形成导引通道;中央庭院沿墙边置有水池、石凳,空间开敞,为居民交流和晾晒的主要区域;后院有厨房及古井,周围还装饰着户主精心照料和收藏的盆景,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整个庭院(如图2)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层层相联,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5]。

适体性: 鸟瞰徽州庭院,平面形态主要为中轴对称式和自由边角式两种形态。中轴对称式结构造型严谨,沿轴线对称布局。如内设“天井”的庭院,沿中轴排列的长方形浅水池或平台,并适当点缀假山石、水池、绿植等,在较为有限的空间内创造简洁、精确、精致、层次化的景观效果。自由边角式景观形态常位于院前屋间隙地段,景观形态多为不规则造型,就地取材搭配绿植点缀成盆景。在水景方面,因水体的流动性,既养殖观赏鱼类,又用于洗菜灌溉,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除此之外,庭院景观巧妙利用漏窗呈现出“借景园外”“借景传情”的景观变化效果,如黟县承志堂的鱼塘厅设计。徽州古民居庭院户主虽然富有,但并没有过度砍伐森林,而是遵循适度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形成适合的规模,以小见大的景观形式,值得借鉴学习。

(二)气口流转

徽州地区夏季日照强烈,民居庭院被高墙环绕,多为东西横长型空间,横向的尺度较大,较大程度上阻挡了阳光的直射,从而降低被屋檐遮挡下的天井庭院温度。天井底部空间的低温与天井顶部空间的高温形成温差,这种温差使得空气之间相互交替形成漩涡,即所谓的“烟囱效应”。较为密集的庭院民居由多进院落连接,即院落到建筑再到庭院,建筑与庭院沿轴线串联或并行连接。将连接庭院的门窗打开,庭院和建筑内部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多院落的“烟囱效应”引入的空气形成贯通的气流效果,具有良好的通风和冷却作用。同时,庭院内栽种的绿植及修筑的鱼池,不仅是为了审美需求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扮演着提高空气质量的角色。绿植、土壤和水构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提供新鲜空气,增加氧含量,配合高窗形成的风道运送模式,满足了不同空间温度调节的要求,形成冬暖夏凉的良好环境。

如果把庭院空间比作建筑的呼吸系统,无形的空气流动就好像血管,把庭院与建筑体等空间角落紧密相连。徽州古民居至今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室内空间的空气不断更新,像血液一样流动;不依靠科技的介入,冷暖空气变换依靠自身的循环系统;流水、绿植给空气增加净化功能。这给现代建筑内部呼吸系统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及设备技术才能实现循环功能,提供了借鉴。

(三)理水

南宋儒学家朱熹长期生活在皖南山村,曾经吟唱诗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可做徽州民居理水工程与环境处理的真实写照。以皖南宏村月塘为例,宏村建于南宋,因水流湍急,明代开挖月塘用于蓄水之用,后又挖建南湖,形成环抱之势,通过水圳贯通,疏通源流,理活水脉,泽被子孙。月塘形态呈现半月形,民居倚塘而聚,形成以月塘为中心的聚落景观,也是居民洗漱用水的公共空间。

徽州古民居的庭院水塘有别于江南园林的“一池三山”范式,如宏村德义堂、树人堂都是规模不等的“半亩方塘”民塘形态。江南园林重意趣、重审美、重观赏,而徽州民居水塘则是观赏与实用并重。徽州古民居庭院保留有文人隐士与山区民家庭院的双重属性,通过理水创造建筑内外相连的优美环境,还能避免在雨季内涝的发生。徽州古民居庭院在理水处理上,主要分为“引水”及“储水”。

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宏村承志堂鱼塘厅将宏村水系上游的水通过水圳引入庭院,通过引水口与流水口的高低落差,使得水体流速增快,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保证民居庭院内的水体流动更新。此外鱼塘厅水池内部水体也体现出“生态性”特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水池内部水体中间有分隔,分隔的两部分池体高度有落差,进水口相连接的池体略高,出水口连接池体较低,形成自然水流效果。水位较高的池体与水圳上游连接,用于日常用水及清洗蔬果;与出水口相连的池体,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养殖水生植物及锦鲤,水流较缓,能起到沉淀净化作用,减少对循环水体系统的污染。

徽州古民居庭院,“天井”作为厅堂采光中心,高墙深院,雨水经屋顶斜坡四面汇入天井,徽州俗称“四水归堂”。天井通常以青石板铺底,天井下方称为明塘, 明塘处通常略低于厅堂,明塘四周砌有明沟,雨水倾入明塘后流入明沟,经明沟疏导至阴沟,庭院中的水体与民居外水圳、水塘、田地相连接,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隐喻(如图3)。

图3 “明塘”导水示意图

在庭院地面铺装上,注重透水性,常用的铺装材料有青砖、鹅卵石、青石板,破碎的瓦砾等。这类材料拼装孔隙大,利于水分的自然渗透,避免了路面积水,同时又能将雨水渗透至地下,减轻沟渠的单一排放压力。除此之外,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排水口,避免暴雨季节瞬间积水过多。徽州古民居庭院排水系统快慢结合,与今日城市所提倡的“海绵城市”排水规划不谋而合。

三 徽州古民居造园景观的“生态性”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古徽州造园手法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配置、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其生态系统不仅能有效调节气候变化,而且拥有稳定的循环系统,对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了参考与范例。很多设计人员对景观设计“生态性”认识不足,将其简单理解为增加绿色植物,提高绿地率。现代景观空间的设计应将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论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以保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基准,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现代化与科学化。

(一)因地制宜

徽州古民居庭院体小形狭,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把有限的空间设计出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引水入庭,空间导向清晰,各功能区域规划合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了解资源分布情况,对环境进行评估,规划各种景观生态点,科学地模拟生态系统。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把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起来,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此外,景观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持景观的自然性,避免过重的人工痕迹,与自然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二)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改善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概念,对于缓解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内涝、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徽州古民居的理水处理与当下提倡的海绵城市概念不谋而合。

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土地开发过程中地面透水性较差,暴雨来临时地表径流面积增加,遇到排水孔拥堵时,会形成严重内涝。而且雨水只能通过污水管道排到水体中,导致雨水资源的流失,也会对城市水体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处理城市理水的生态性问题上,可以借鉴徽州古民居的理水处理方式。

在城市景观“生态性”设计规划中,雨水的渗透问题可通过透水路面铺装、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等进行分流,通过人工地面入渗设计,能够吸收和过滤部分的污染物,是初期雨水净化的重要手法。同时,采用生物填料代替土壤填埋地表,以构建人工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然而,这种人工土壤入渗法适用于建筑物、小区和具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城市绿地。在后续的维护和管理中,应注意植株和草坪的栽植。当土壤入渗能力不足时,应及时更换排水层,当排水管堵塞时,应及时疏浚或更换。其次,通过资源化的方式去存储雨水,设计多种的雨水存储模式,如雨水花园、湿地和广泛用于住宅区和公共建筑的蓄水池,并根据不同年径流量控制率,确定蓄水规模和蓄水量。这些储存的雨水经初步净化设施去除污染物后可以用于生活、防火、景观、灌溉等,不仅大大减少了城市自来水的使用,而且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

在建立雨水集蓄利用机制的过程中,应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开发保护原有湿地,设计雨水花园,回收利用污水资源,贮存和蒸发多余的水,加以调控空气湿度和温度,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连续性。通过对徽州古民居庭院设计的“生态性”学习,倡导具有生态功能的环境建设,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空间规划集约高效,美观宜居。

庭院作为徽州古民居和建筑群落布局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生存和发展根植于传统哲学的生态观。古徽州民居地形狭小,但先民却顺应自然地形,巧用狭隙,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精于布局,造就尺度适宜,融汇功能与美学统一的以小见大的景观形态,体现出徽州先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生态性”在现代设计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设计中所追求的“以人为本”,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与先民的“天人合一” 异曲同工。通过学习徽州先民的建园理念,避免繁琐、盲目的景观规划建设,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地理环境的约束,挖掘徽州古民居庭院生态设计的精髓,营造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空间。

猜你喜欢

古民居天井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徽州人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