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古村落建筑外墙立面营造技艺的分析
——以查济古村为例

2019-07-25侯琪玮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头墙皖南法式

侯琪玮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城镇的建设越来越国际化、世界化,反而丧失了本土风貌。在强调将地域特色融入现代建筑的今天,没有深入思考传统建筑的立足之本——古老的建筑营造法式,使得很多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逐渐变得不伦不类,也影响了整个城镇的风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

古老的建筑营造法式是在长期的由工匠主导的自主建造中慢慢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运用本土材料进行建筑建造的方法、技术及其在审美上的表达等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和模式。这种思维和模式在古村落的传统建筑建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它深受环境、地域、风俗、禁忌等因素的影响。而古村落的风貌形态就取决于营造法式在建筑上的体现——建筑外墙立面的营造,也就是墙体的材料选择、砌筑方式和装饰手法。

皖南地区有着举世闻名的徽文化,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建造技艺。为保护不断受到现代理念冲击的古村落,不让传统建筑的保护流于表面,真正意义上传承和保护皖南地区的建筑文脉,应对古村落中建筑的形制、结构以及建造方式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传统营造法式的学习。

查济古村,位于皖南泾县西端,它四周青山环抱,芬水、许溪、团溪三溪穿村而过,村庄依山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目前,查济古村中有100多处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在此可以清晰地观察皖南地区古村落中建筑外墙立面的建构印记。

一 皖南古村落中建筑立面营造形态构成

古村落的空间结构主要由建筑的外墙立面所构成,而墙体的结构形式以及立面形态主要受到皖南地区原生材料的制约。因此,皖南古村落中的建筑因地制宜,根据所拥有的自然条件进行建造,逐渐形成了由基座部分、砖砌墙身以及顶部的马头墙三部分组成的建筑墙身立面。

1.基座

基座部分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勒脚部分,位于墙体的底部,紧邻地面,除了受力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防水防潮,因此常采用石块或卵石进行铺砌。

2.墙身

“粉墙黛瓦”是皖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外立面,主要是由青砖砌筑墙身,外表面进行抹灰的方式,既保护了内部墙体,增加其耐久性,又装饰了建筑。青砖是用黏土手工烧制而成,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尺寸,用于不同的部位。由于其造价相对较高,青砖已被标准砖及新型砌块所取代,但现在古村落中的建筑建造仍然沿用了古老的砌筑方式[1]。

3.顶部

皖南古村落以聚族而居形成的较多,建筑密度相对比较大,因此当火灾发生时,火势很容易蔓延到整个房屋并影响周围的建筑。于是古人将建筑两侧的山墙修建得高于屋面,以满足防火的需求,被称之为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又因徽州建筑皆为坡屋面,山墙的墙顶随着屋面的坡度起伏,其形态似马,故称马头墙。

二 古村落墙体的材料及营造法式

皖南地区为丘陵地带,群山环绕,木材产量多且质量高,建筑主要为木结构体系。同时,这一地区土壤层较厚,取之用之,因此墙体的建造离不开土的使用。最原始的徽州建筑墙体部分是在歙县遗址中发现的红土泥块,由竹编和植物纤维作为拉结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夯土技术迅速发展,夯土墙成为了主要的墙体,但并不适宜潮湿多雨的徽州地区。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将土烧制成砖建造房屋,砖墙成为了最常见的墙体形式。而徽州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和程朱理学的儒教文化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营造的技艺也在不断的提高。皖南地区石材也较为丰富,且更加坚固耐久,但它的可塑性低,开采、运输和建造过程都较为困难,主要用于特殊部位的建造(见图1)。

图1 不同构造方式所形成的建筑外立面

1.砖

由于各地粘土的特质不尽相似,皖南地区烧制使用的主要是青砖。砖砌墙体采用错缝砌筑方法以保证墙体的坚固性。皖南古村落建筑墙体的砌筑主要有灌斗墙、空斗墙、鸳鸯墙和单墙四种类型。在查济古村以明清时期为代表的建筑中,明代建筑墙体多为单墙,而晚清时期主要是灌斗墙。单墙是指采用顺砌的方式,每层砖之间要破错缝叠砌,全部侧面朝外。灌斗墙是指采用侧砌的方式砌筑成的空心墙体,空心部分用碎砖瓦和黄泥填实。现在因砖的形制的改变,已不再采用这两种做法,大多是采用空斗墙的砌筑方式,以一眠三斗为主,不再填充内部。在墙体转角易破损的地方,采用青砖密砌的方式增大强度,并满足墙体受力的需要[2]。

2.石材

石料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选材和做法都有所不同。

以木结构为承重体系的皖南建筑,为保证基础的稳固和耐久,先对基槽垫层进行处理,采用片石、碎石进行铺设,再用一层砂石填满缝隙,增加稳固性,也可采用厚约0.2米的优质花岗岩层层砌筑。

完成基础垫层之后,铺设高约15—20厘米的勒脚作为墙体的基座,可选用毛石或料石。毛石砌筑时利用石块本身形状敲打修整,将大的石块先进行排列,分皮卧砌,其中的间隙用小石块粘合,紧密搭砌。料石相对来说砌筑工艺较为简单,只需注意按台阶形状搭砌,上一层石块压住下一层石块三分之一长度即可。砌筑好的勒脚部分应错缝连接并找平,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石块,往往在上方砌少量卵石找平,找平后将其用麻点或线纹方式打面[3]。

3.瓦

瓦在皖南地区的建筑外墙体中主要用于马头墙的建造。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建筑墙体,每段山墙顶砌2—3层拔檐,每层用砖块叠涩出挑3厘米左右,两面覆以小青瓦,两瓦相交之间以筒瓦盖脊,在其上竖砌瓦片压实,然后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金花板,最后根据房主的要求安上不同式样的座头。

4.黏土

由于潮湿多雨,皖南地区不常将黏土作为墙体的主要材料,一般来说,黏土主要作为墙体的石块、砖、瓦之间的粘合剂,或者作为保温隔热材料填充灌斗墙的中空部分。传统的黏土砂浆在废弃之后,可以轻易地与砖瓦分离开来,黏土回归大地,砖瓦可以循环利用,这是传统建造方式所具有的可再生能力。

5.白灰

白灰是皖南地区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既保护墙体不受侵蚀,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同时也成为了皖南古建筑的艺术特征。砖墙砌筑完成后,首先对墙体表面进行清理平整,然后自上而下浇水湿润墙体。之后打底灰,底灰以找平为主,不需刷浆和磨光。当底灰达到约70%干燥时,开始抹白灰。抹白灰后可以用灰帚刷清水,或用木抹子将墙面平整后用再铁轧子反复轧光,使墙面光亮,从而达到“粉墙”的艺术效果。

三 查济古村落在营造法式影响下的风貌

查济古村落的街巷空间,在规模、尺度、形制上都有着相似之处,这是由相似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查济古村落受宗族道德伦理影响深远,祠堂、牌坊林立。村中沿溪两岸设置主要街道,重要的祠堂建筑大多坐落于主街道附近。主街道旁的建筑面向溪流开门,街道的风貌主要依靠建筑外墙立面上的砖雕而形成。

1.砖雕

砖雕通常用于装饰在民间建筑大门上的门罩、窗楣、照壁上,以及官邸和祠堂的八字墙上。选用的是经特殊技艺烧制的水磨清砖,通过打坯、出细和整理3道工序,雕刻上人物、风景、花鸟、鱼虫、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等[4]。

2.街道

查济另一条主街平行于溪流边的主街,两条主街之间穿插有很多狭窄的巷道。巷道两侧主要是建筑的山墙,墙体较高,且开窗高、少、小,这是受到古人的防御意识影响。高高的山墙是为了防火防风,设置的很高且开洞很小的窗户是为了防盗。巷道的风貌主要由此起彼伏的马头墙所形成的(见图2)。

图2 查济古村落中街巷风貌

3.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皖南地区的马头墙一般为二叠式、三叠式,而显赫人家的房屋有前后两厅,为了与较大的进深相适应,适当地增加马头墙的叠数,多时可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5]。马头墙上的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金印式”“朝笏式”等数种。不同的座头有着不同的寓意,“鹊尾式”似喜鹊尾巴,有抬头见喜之意,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常见;“坐吻式”即座头有“吻兽”,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吻兽可以展现房主的高贵,有着避祸和祈福之意;“金印式”或“朝笏式”,表达着主人对“读书作官”的理想追求[6]。

马头墙的高低长短随着建筑的空间而发生变化,“粉墙黛瓦”在村落的街巷中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形成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的立面空间。“粉墙”已成为皖南地区独特的建筑色彩,它质朴的视觉感受与皖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相呼应,勾勒出明朗素雅、层次分明的皖南古村落形象,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四 古村落建筑外墙立面的营造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皖南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其他地域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使得其形成了具有较高识别性的建筑风貌,这与它的建筑外墙立面营造密不可分。土石砖瓦的质朴、砖木石雕的精细、马头墙的韵味共同构成了皖南古村落的古典淡雅之美。粉墙黛瓦在视觉上的对比,不禁让人想起朴素与华贵的生活交织于村落之中。可见皖南古村落建筑外墙立面的营造凸显出了地方特色,传递着地方文脉。

古村落的建筑外墙立面既是物质上的体现,也饱含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从材料的选择到构造的方式,再到其艺术的表现,无不彰显着地方环境特色和文化底蕴。在竖立的一个个外墙中形成的游走的空间,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此生活繁衍的痕迹。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传统的外墙立面营造法式,不仅可以增强与当地环境的联系,也可以表达人们生活方式的演进和精神文化的传承,让本土文化和风俗风貌得以长久留存。

当今城乡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建筑缺乏可识别性,只有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才能将传统建筑的魅力真正地赋予现代建筑之上。比如皖南古村落中的砖瓦作为建筑外墙立面营造的重要元素,记录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同时,传统的砌筑方式建筑成为了可逆的过程。若采用传统的营造方式,房屋在拆除之后砖瓦可以回收再利用,而时间的累积,不仅不会使回收的这些砖瓦丧失原有的建造功能和立面特征,还会因其表面的痕迹而增加历史感,更具有感染力。这就是传统营造法式的魅力所在,也是保护古村落建筑文化遗产和传承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

现代建筑过于重视建筑的形态,而忽略了建筑材质与建筑功能的结合,缺少造型元素,反而丧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显得空洞。传统的营造技艺恰恰弥补了这一问题。古村落中的建筑外墙造型元素,正是根据本土建筑材料的特性,结合实际的功能需求,随着营造技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完善的。若想从根本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富有创造力的建筑立面表达形式,就应重视建筑外墙的营造法式,结合现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对建筑功能上所提出的新要求,对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的思考。

皖南古村落建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其外墙立面的营造法式应不断挖掘研究,将古村落的精神文化在现代建筑中传承下去,在现代城镇建设的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马头墙皖南法式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青砖小瓦马头墙
《皖南印象》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影片《白日焰火》的法式表达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法式新格调
法式轻奢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