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初探

2019-07-24廖江临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

廖江临

【摘 要】2019年初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职业教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种改革举措有如滚滚春雷起萌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新时节。方案中对高职教育提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战略指导,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就新时期制造类专业在校企合作现状进行浅析, 进而探索深入发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而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发展高职制造类专业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经之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高职制造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培养出更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都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当前制造类专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依然不够深度。一是校企合作的范围过窄。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培养,学校按照订单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输送给企业,学校单一地将合作企业当作拓宽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或使得校企合作政绩化。企业则是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搞一些资金或陈旧设备进行赞助,企业车间提供给学生见习等。二是校企合作的站位不高。学校站位是:有了企业合作就有了资金的赞助和硬件的升级;就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甚至有些是因政策出台去应付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的站位是:与学校合作能得到更多国家政策给予的红利;毕业生可以暂时填补企业流失的岗位人员,避免用工荒。三是校企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学校办事讲究流程,做事都要按章程审批才能往下运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太多,导致效率不高。企业办事则是效益优先,利益主导。校企之间的文化差异势必会阻碍合作项目的开展,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

(二)校企合作的成效低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被捧得火热,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导致校企合作成效低下。一是合作意愿偏差。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建设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投入成本多、风险大,对于当前产业定位低的企业来说,廉价劳动力仍然为大多数企业竞争优势,这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不强。二是合作契合度不强。由于校企性质的差异,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有人标准不相吻合。企业既想要管理人才,也想要一线操作工、产品设计员、工程师等,而学校培养很难有征对性分门别类地去培养,只能沿一个大的方向来培养,且学校人才培养不能顺应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而及时调整。三是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够。学校只希望企业能够给予, 但却忽略了自身能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由于学校教师大多自身技能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光靠理论知识,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不能为企业解决根本性难题。四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机制不完善,教师下到企业一线去一般都是以调研的形式去观光学习,对于目前教师配置与学生人数完全不成配置比例的大多数学校来说,抽调不出教师下到企业专门去实践。对于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也不愿意来学校兼职任教,他们在企业的工资待遇远远超过学校给的课时待遇,何况对于他们来讲任教是个新岗位,不太去尝试自己不擅长的职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工巧匠都是安排在重要的岗位,能工巧匠所创造的效益是很难被替代的,更何况还很难有人可来填补这一空位。

二、高职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发展思路的探析

(一)挖掘校企各自优势,促使合作形成依靠关系

校企合作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达到利益共享,互利共赢,使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共赢,才能发展长久地合作,实现更深远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一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不仅要以服务就业为目标, 力争实现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服务于合作企业,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以合作企业为主要对象开展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建设与发展。二是企业利用资本、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室,形成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技能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让所建实训基地实现产能,既可优化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又能服务社会,减轻企业投入资金压力,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让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促使合作相互依靠,共同发展。

(二)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助力合作高效持续发展

当前校企合作成效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体制机制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滞缓,没有动力和活力。因此,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与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水平有效举措。一是高职院校要完善教师素质提高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职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落实教师周期性轮训制度,探索建立新教师教育实习和企业实践制度;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的“双元制”经验,形成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体制,通过人才激励的方式和手段, 鼓励企业优秀的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中对制造类专业的实习情况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企业资源, 开发高职制造类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 有针对性地开展制造类技术的科学研发项目。二是政府要向西方国家的校企合作情况学习,将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当作当前校企合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将社会当中对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做得好的企业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对一些考核评价结果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财政、税收等其他方面另外,通过减免校企合作企业税收、补偿合作企业利益等措施来提升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充分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制造类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出路要依托于“供需、共建、创新、共赢”的理念, 依托于新形势和新视角,创新高职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過加速体制机制改革,补齐自身短板,注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综合意识,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在校企合作这条路上走出特色、走出效益、走得长久。

【参考文献】

[1] 张锋, 袁娟.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18 (1).

[2] 江奇.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李姗.民办应用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研究——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机械系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7).

[4]顾海娟.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高职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南方农机,2018,49(22).

[5]吴勇.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