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晏:“爱民为先”的理财家

2019-07-23天一

月读 2019年7期
关键词:百姓

天一

《三字经》这样说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位者,亦若是。”文中提到的“神童”刘晏,是唐中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理财家。

小“神童”初露才华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一说生于开元六年)。当时,刚继位不久的玄宗皇帝励精图治,他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改革弊政,减轻赋税,社会经济由此得到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刘晏就是在这个“盛世”中度过自己的童年的。

刘晏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加之天资聪颖,作得一手好诗文,为人所称颂。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率百官封禅泰山。此时一礼官上奏说有个孩童写了篇《东封书》,要献给皇帝。玄宗下令召见。刘晏进殿后,毫不胆怯,跪诵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唐玄宗听后大为惊讶,但又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有如此高的才气,便命宰相—号称“当朝师表,一代词宗”的张说出题,当场测试刘晏的学识。刘晏对答如流,出口成章。在座的公卿大臣无不交口称赞,张说更是不吝赞美之词,称其为“国瑞”“奇才”。经过这场测试,刘晏被皇帝带到长安(今陕西西安),任秘书省正字。从此,刘晏“神童”的美誉传遍了长安城,拜访者络绎不绝。

秘书省设在中书省下,是唐代的藏书机构。秘书省正字是秘书省里的一个小官,主要做一些文字校对的工作。当时刘晏的年纪尚小,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官职。实际上,刘晏在秘书省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机会,在皇家图书馆里,他积累知識,开阔视野,为其后来仕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皇帝召见刘晏,问道:“卿为正字,正得几字?”这显然是一句玩笑的问话,玄宗也知道,刘晏在秘书省并未真正参与校对工作。想不到刘晏却回答说:“天下字皆正,独朋字不正。”原来,古代书法写“朋”字的时候是歪向一边的,如。这句话实乃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当时朝廷朋党相互勾结倾轧的弊病,成了饶有趣味的字谏。刘晏的机智和幽默显现于此。

从地方官到理财家

刘晏成年后,出任地方官,任夏县(今山西夏县)县令。当时已是天宝年间,玄宗逐渐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终日沉迷于声色。在安逸的日子里,他一天天地腐化下去,朝政也一天天地紊乱,曾经较为清明的吏治也一天天地败坏。史称“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于是钱谷之臣,始事朘刻”;藩镇节度使也“乘机逐利,四出侵暴”;地方郡县的官吏,更是营私舞弊,中饱私囊,搜刮百姓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刘晏却没有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他保持公正贤良的品质,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官”。到任后,他廉洁奉公,不准属下私自勒索百姓,他还深入乡里,尽力扶持农业生产,施行惠民的举措,不催征、加派赋税,颇有能名。

后来,刘晏补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他体察民间疾苦,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尽力保证按常赋征收,不额外加赋,并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史书记载说他“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可见刘晏的举措赢得了百姓的称赞。不久,“再迁侍御史”,掌管纠察百官以及讼狱之事。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兵很快占领了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相继失守,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玄宗奔蜀,他的儿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称帝,即唐肃宗。肃宗下令发兵抗击安史叛军,而百姓也盼望能早日结束乱局,恢复安定的生活。可是,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却趁机割据江陵四道(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黔中道),企图夺取皇位。他招兵买马,广搜贤才,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时,刘晏正避乱居住在襄阳,这里正是永王管辖的区域。刘晏当时已经有较大的名声,因此“永王璘署晏右职”,就是给刘晏很高的职位让他来自己的幕府做事。刘晏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而且看出了永王的“不轨”行径,固辞不就。刚继位的肃宗也清楚刘晏的才干,乃任命他为“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负责管理江淮地区的赋税。

由于北方遭遇战乱,人口减少,经济凋敝,朝廷的财政收入只得依靠江淮地区支撑。所以刘晏此次受命,责任重大。谁知,刘晏刚到吴郡,永王就率兵沿江东下,前来袭击。刘晏竭力劝说江南采访使兼吴郡太守李希言出兵抵抗。起初,永王的军队还占些优势,但刘晏坚信江南可守,永王必败,于是他发动义兵,扼守城池和各处要塞。永王闻知刘晏有防备,乃率兵西逃。这次战争,刘晏立有很大的功劳,但他从不说自己的功绩,始终低调行事。

肃宗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长安。这一年,刘晏先任彭原(治今甘肃宁县)太守,又任陇(今陕西陇县)、华(今陕西华县)二州刺史等职;不久,又迁河南尹。

上元元年(760),刘晏调任京兆尹,同时以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从此开始接触和管理唐中央的部分经济工作。京兆尹是唐朝首都长安和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任务比一州一郡要繁重得多。特别是刚刚经历过战乱,事情更是棘手。刘晏在这个职位上,得罪了司农卿严庄。严庄在肃宗面前诬告说:“刘晏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您放在眼里,更是常常把您说过的话泄露出去。”肃宗听后,大怒,不问情由地就把刘晏贬为通州(治今四川达州)刺史。

刘晏在通州做了半年的官。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其子李豫继位,是为代宗。代宗十分器重刘晏,将其召回,“复为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不久,又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诸使如故。从此,刘晏开始着手进行理财的工作。

平敛赈救,发展生产

安史之乱给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伤害,这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刘晏亲眼见到“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的场景。上元、宝应年间,浙皖一带袁晁、方清等的起义,“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刘晏总结这个教训,上任后,立即“罢无名之敛”,“通计天下经费,谨察州县灾害,蠲除振救,不使流离死亡”。

刘晏特别强调赋税持平,反对横征暴敛,提出“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岁(丰收之年)增十之一”。就是通过“平敛”的方式调节赋税,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不至于使百姓因赋税沉重而逃为盗贼。大历年间,河南镇将李灵耀叛乱,当地“节帅或不奉法,擅征赋,州县益削”,导致州县上缴的赋税大大减少。刘晏则“以羡补乏,人不加调”,既保证国用,又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体现了“平敛”的功效。

“平敛”解决一般性的矛盾,“赈救”则是为了解决特殊时期的问题。刘晏理财,很重视农业上的灾情,而且重视赈救的实际效果。他分析以往赈救的弊病是:“吏下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国家盲目赈济,“赈给少则不足活人”,发放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这显然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受苦难的还是百姓。为此,刘晏推行了新的赈救措施。

一是灾前赈救,这是未雨绸缪的举措。刘晏在地方上设立“知院官”,要求他们平时注意所管州县的农业情况,及时反映是否有歉收的预兆,并根据灾情制定救灾计划,如“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这样一来,灾害一旦发生,不等州县申请,救灾的方案和物资就已经确定和发放,能够“应民之急”,百姓由此而安居乐业。

二是以副业救灾。受灾害的地方,粮食不足,但却有特产和副产品可以开发。刘晏下令受灾地区自行加工土特产品,转运到别的地方进行售卖,或者由国家用谷物进行交换。这样,灾区百姓“自己动手”,就可以度过饥荒,恢复生产,而且还保证了国家的用度,利国利民。

三是恢复“常平法”。刘晏借鉴汉宣帝时期耿寿昌的“常平法”,设置“常平仓”,国家拨专款购买谷物储藏其中。这样,不仅使救灾有了可靠的保障,还可以利用“常平仓”作为后盾,向市场投放商品粮,“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以此调节和稳定市场粮价,以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此外,刘晏还推行了一系列修养民力的措施,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盐政,成效显著

食盐是百姓的生活必须品,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初期,开放盐禁,不收盐税。开元年间,有人建议政府从大商人手中收回这种利益,以充实国库,结果遭到了大商人的反对,盐业官营没有施行,只是开始征收盐税。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的财政出现危机,于是开始实行食盐专卖。办法是,在产盐地区设置“监院”,管理盐务。凡是生产食盐的人,经政府查验后给他们落户籍,这些人称为亭户。亭户每人每年产盐有定额,所产食盐全部由盐官收买,私自煮盐卖给商人的则要叛罪。盐官收盐后转运各地,官府再设店卖给百姓。

这就是当时的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食盐专卖制度。

这样的做法,对于国家财政收入确实有好处,但是对百姓来说却是灾难。为什么呢?原来,盐由官府自卖,有时卖不掉就强制百姓购买,甚至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而且官府卖盐只收现钱和绢帛,概不赊欠,也不换购,缺少钱或绢帛的农民,只好不买盐;此外,盐由官府运输,却要向民间征调运输工具,名为出钱雇用,实际上也是硬性摊派,百姓深有怨言。

刘晏任盐铁使,自然关注盐政的得失。他上任后,开始着手整顿其中的弊病。

刘晏认为,盐务的好坏,关键在于得人而不在官多,盐官多了,增加了政府开支,而且还给百姓带来不便。从这一点出发,刘晏裁汰不称职的盐官,清除鱼肉乡民的贪官。他重新改组监院,把产盐少的地方的监院撤销,只在主要产盐区保留十个盐监和四个盐场。盐监是管理食盐生产和收购的机构,盐场是中转的地方,各个盐监所收的盐都在这里集中,再分运到各地。监、场的负责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要求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或盐务工作经验。刘晏对这些人放手使用,让他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过整顿,盐务工作有了极大改善。

另外,考虑到盐官负责运销食盐流程中的弊病,刘晏决定把官运官銷制改为“就场专卖制”。亭户所生产的食盐仍由盐官统一收购,不许私自卖给商人;盐官所收食盐在盐场转卖给盐商,食盐的流通税就包含在盐价之中;商人缴纳盐款后,可以自行运销,不受限制。这就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这个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的盐税收入,而且控制了大商人,更为政府节省了人员和开支。

至于那些偏远的地区,为了防止商人高抬食盐的售价,刘晏设置了“常平盐”,“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最终使“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刘晏开始管理盐务时,江淮盐利不过四十万缗,到了大历末,增加到六百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宫廷和政府的各项支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盐利。

整顿漕运,不劳郡县

“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这是康有为对漕运重要性的评价。确如康氏所言,漕运对于保证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需要,维护其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和政治作用。

唐朝定都长安,在城市人口渐渐恢复后,首都的供给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临近的关中地区所产的粮食远不能满足首都的需求,所以不得不从东南各地征收。此前,运粮的主要通道是水路,自淮河至汴水,再经黄河转渭水而进长安。但安史之乱破坏了这条漕运路线,只得改道,从而兜了个大圈子,时间成本、运输成本纷纷上涨,甚至造成了长安城内的普通百姓三餐不继,生活艰难。刘晏接掌经济工作后,决心解决漕运问题,打通交通动脉。

刘晏上任后,在短时间内沿着泗水、淮水、汴水、黄河各河段对水道、堤防进行全面实地考察,并总结前人治漕的经验教训。在勘察期间,他结合漕运沿岸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对漕运改革作出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沿用原有的漕运河道是相对便利、节约的办法。但是由于安史之乱,使得这条线路的汴河段已经废弃,其他河段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因此,想用原来的遭运路线,必须疏通淤塞废弃的河道。于是,刘晏征用大量工人,挖淤泥,清河道,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汴水入淮。最终使各河段畅通无阻,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的漕运路线。

刘晏还采取分段接运的方法。每段水路都有专属的船只,每条船在其负责的水段内运输。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与此同时,漕船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所属河段行船,对该水段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可以保障运输的安全。

另外,以前的遭运不论是从船只还是运输上都是由私人承办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唐朝政府的管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政府的漕运利益不能够得到保障。刘晏考虑到扬州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手工业发达,又是漕运的起点,因此在这里先后设立了十个官办造船厂。在船厂的管理上,刘晏注意到不法官员暗自克扣造船经费的问题,于是他挑选廉洁的官吏到船厂进行管理。在造船技术上,刘晏根据各个河段的水文特点建造不同的船只,以达到最佳的运输效果,从而为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要指出的是,此前在漕粮运输上的劳工,无论是船工还是运丁都是无偿服役的。他们大多是被地方政府征派而来,没有任何保障,还时常被监督运输的船头苛待。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劳工的负担加重,从而出现了懒散懈怠的情形,这当然不利于漕运的正常运行。刘晏总结经验,采用“始以盐利为漕佣”的办法,即国家将售卖食盐所得的一部分钱用于雇佣漕工。这就使漕运的劳动力得到保障,并提高了雇工的积极性,漕运因此得以高效运行。刘晏的改革,使唐代的漕运达到了“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的效果,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等地,加之损耗减少,米价一直保持平稳。据记载,第一匹漕船到达长安时,百姓欢呼雀跃。代宗派遣卫士慰劳刘晏,说:“卿,朕酂侯也。”酂侯就是辅佐刘邦的丞相萧何,将刘晏比作萧何,可见皇帝对他评价之高。因为漕运的畅通,“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含冤而死,名垂后世

刘晏为官十分勤勉。上朝的路上,他在心里盘算着那套数字;退朝后,他就坐在官署里埋头批阅公文,红烛烧完几支,还不肯回去休息。他还常常在各地奔波,考察地方情况,督促、检查下属的工作,即使路过家乡曹州,也不回去探望一下。常衮《授刘晏吏部尚书制》中说他“自劳于外,又竭心力。苟利于国,不惮其烦。领钱谷转输之重,资国家经费之本。务其省约,加以躬亲。小大之政,必关于虑”,堪称为官的典范。

然而,刘晏的理财措施,侵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特别是减轻赋税、设置“常平仓”等措施,更是動了这些人的“奶酪”,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另外,刘晏深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这些人对此很是嫉妒,认为影响了自己的官运。代宗去世后,其子李适继位,是为德宗。德宗更换了一批执政大臣,刘晏曾经得罪的一些人掌握了大权,他们将矛头对准刘晏,一步一步地对他进行陷害。

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让人散布流言诬陷刘晏,并极力劝德宗解除刘晏的财权。德宗不辨实情,同意了杨炎的意见。杨炎不依不饶,又借口“奏事不实”,把年过六十的刘晏贬到忠州(今四川忠县)当刺史。即使这样,杨炎仍不罢休,又派庾准前去监视刘晏。庾准只会阿谀奉承,他到任后,捏造事实,说刘晏与他人通信,言辞中怨气很重,是想造反。德宗听后大怒,下令将刘晏处死。一代名臣,就这样含冤而死。

刘晏执掌财政大权近二十年,在他的政敌看来,身居高位,又有大权,不贪污是不可能的事。刘晏死后,杨炎甚至提出要抄他的家,结果只有杂书和米麦而已。在事实面前,杨炎也不敢再毁谤刘晏了。

其实,刘晏一生俭朴,他常说:居住但求安全,不必讲求富丽堂皇的宅第;饮食但求温饱,不必讲求菜肴的珍稀和丰盛;骑马但求稳健,不必讲求毛色的漂亮。虽然自己节省,但刘晏对他人却很厚道,自己的薪俸大多用于接济穷苦的亲友,甚至和他并不熟悉的读书人。这种勤俭而友爱的作风,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最后,我们来认识和评价一下刘晏的理财措施。明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中说“其(指刘晏)理财以爱民为先”,也就是说,刘晏懂得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前提在于发展生产、安定人们的生活,而反对单纯地掠夺和搜刮百姓。因此,他在赋税征收、食盐专卖、漕运改革以及赈济问题上,都是不断推行各种宽惠利民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以协调国家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的理论是:户口增多,生产发展,赋税来源自然扩大。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从结果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政府财政危机,安定了百姓的生活,使唐中期衰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政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刘晏的理财方法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一定影响,而且在中国经济史上,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百姓
风雨同舟
“海外赤子”指的是谁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有的官
百姓看家“风”
中国梦百姓情
百姓腰包更鼓了
三国演义
百姓闲趣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