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

2019-07-22余晓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土族语言特点歌谣

【摘要】民间歌谣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審美情趣。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对象。民和土族的民间歌谣也一样,它不仅是民和土族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更具有社会历史价值。探析土族民间歌谣语言的语言特点,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群体必不可少的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土族;歌谣;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青海省的东部边缘,是青海省海东市辖县,总人口40万左右,有一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3%,土族占12%左右。土族与周边各民族接触紧密,其语言也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也会体现在土族民间歌谣中,例如“风搅雪”现象的存在。土族民间歌谣中宴席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流传于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在宴席前或者婚礼中演唱。宴席曲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除此之外,还有对现实的夸张描述、约定俗成的套话、宴席中主客应酬的真情实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族的生活文化、历史传统和心理情感。

一、民和土族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

(一)语音结构美

语言的声音美主要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的搭配组合和互相变换所构成的。一般来说,重音通过增加音强表示力重音,通过音高的变化表示乐调重音,重音的位置有的是固定的,有时是自由的。土族民间歌谣的重音一般是固定在词的首音节和末音节。它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读音的强势,增加演唱的气势。例如土族宴席曲《骂媒》:

某某的阿爸哈看是,吃的看是像饿狼。

喝的哈看是像水牛,嘴哈看是像簸箕。

唱词不是固定的但音调统一,通过重音在句子首尾的出现,中间的音节读音趋于弱化,这样使得语流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使宴席曲调骂媒人看似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听起来却节奏欢快,为宴席增添了一份喜庆和欢乐。唱词中开头“某某”“吃的”“喝的”“嘴哈”这些词的音节是重音,像“饿狼”“水牛”“簸箕”这些末尾的词音节也是重音,将前来娶亲的媒人写成“饿狼”“水牛”,把他的嘴写成“簸箕”有一种嘲笑挖苦对方的意味,在唱时用重音着重强调这些词,使婚礼的气氛更加热闹诙谐,欢快有趣。在土族婚礼中,人们越欢快高兴气氛越热闹,就表示新娘新郎婚后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父母为自己子女的人生大事尽了全力,也会得到村里人的好评。所以,这种艺术手法为婚礼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这是土族儿女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来,并世代相传、妇孺皆知的一首曲目,人们在热闹喜庆的日子里就会结伴而唱,节奏明快欢乐,唱的过程中再加上道具的配合,如擀面杖,盘子等,使当时的场面更加热闹、欢乐。

(二)语言的朴实美

聆听土族民间歌谣,我们会被他们生动、朴实的语言所感动。词语的使用上很少有华丽、虚无缥缈的成分,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词。通过这些朴实无华的词被运用在土族民间歌谣中,表达土族人民朴实真挚思维情感。《阿娜尼样子》(妈妈的样子),内容是夸妈妈的容貌、装饰、心灵的美丽漂亮,赞美母亲的无私伟大。

妈妈的模样怎么样?妈妈的模样真漂亮,

妈妈的模样漂亮的像,就像庙里塑的美娘娘。

妈妈的尚图怎么样?妈妈的尚图真漂亮,

妈妈的尚图漂亮的像,就像一只鸽子蹲头上。

妈妈的心肠怎么样?妈妈的心肠真漂亮,

心如一颗亮明星,时时照亮儿女的心。

唱词以“妈妈的样子怎么样”为一小节的开头,使用的词都是普通的日常用词,修饰词也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却有看似平淡妙在其中的感受,郎朗上口,使人们在传唱过程中很容易识记。土族人民在这首宴席曲中还巧妙地应用了修辞手法,如“妈妈的样子像庙里塑的娘娘““妈妈的心肠像明亮的星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妈妈的赞美,也表现出土族人民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三)语言的修饰美

全国各地的民间歌谣在表情达意中会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但是土族民间歌谣中修辞手法又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如《父母亲友歌》:

儿女们就是那一座座宝山,

青天雨露哺育宝山,宝山上福禄寿齐全。

娘舅们好比松柏树,冬绿夏翠长青万年。

媒公好比南海沿上一只船,来往里行,结下了五百年人缘。

党家们好比庭院中的一盏灯,高高儿挂,里里外外常照看。

亲朋们好比百花园中的贵牡丹,红花儿开,绿叶儿扶持。

哥兄们好比吊缨跨弦的一根箭,箭杆儿短,羽毛儿来扶持。

这首唱词是自己将要步入婚姻、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表达对父母亲友的感激和美好的祝愿。歌词的第一句就出现了喻词,把儿女比作“宝山”,开门见山说儿女其实是引出父母。把父母比成“青天”这两个字充分地把父母的无私、伟大表现出来,把儿女比作“宝山”“青天雨露哺育宝山”这句唱词巧妙地将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表达出来,更加具体可感。之后的唱词每一句都是比喻句,把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平行句式,表现出在儿女婚姻中媒人、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们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唱词中的“风搅雪”现象

由于土族与各民族之间接触紧密,产生了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例如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民族语言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借词、外来词,为了更好地交流,这些词慢慢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在土族民间歌谣中也会有所体现。最明显的现象是唱词中的“风搅雪”现象,例如歌谣《巴乙尔歌》《磕头歌》《啊喜庆嘶果》等。

拿《巴乙尔歌》的简单分析:

巴乙尔,巴乙尔,大户某家的巴乙尔,

大户某家里生了一男满堂红,小户某家里生了一女一场空。

巴乙尔,巴乙尔,大户某家的巴乙尔,

先进人口后进财,骡马满圈粮满仓,

金银财宝压满库,人丁兴旺儿孙全。

唱词中的“巴乙尔”是土族语,“巴乙尔”是高兴、欢快的意思,“大户某家”对娶亲人家的尊称,“小户某家”对嫁女儿家的尊称,其他唱词是汉语。在这首唱词中土族语言和汉语水乳交融,写出在婚礼过程中两家人的高兴。这种演唱方式也是语言接触的一种表现,语言接触对唱词的句子结构,语法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以语言为载体使双方的文化交融。这首唱词里的“一场空”“金银财宝”等词,在土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地被使用。

二、小结

民和土族歌谣以朴实、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感染听众,既是一种祝福也是启迪教育的手段,充分展现民和土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是怎样歌颂父母之恩,崇尚什么样的人物,以歌谣的形式劝诫人们讲诚信、讲团结、感恩家人。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其实就是对本民族语言具体艺术化的运用,是本民族语言地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和土族民间歌谣对于作为土族语的一个方言点的民和土族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表现为语言接触下汉语方言词的借用,丰富了土族语言的词汇,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凸显了民和土族人民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而且民和地区的六月会是各个民族民间歌谣争奇斗艳的平台,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土族民间歌谣特有的宴席曲也会渗入到其他民族的歌谣中去,起到丰富全民族语言的积极作用。

民和土族民间歌谣也反映民和土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土族人民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面、生产活动中充满了歌声,以歌渲染气氛。例如歌谣《打核桃》节奏明快,在劳动中体会丰收的快乐;歌谣《骂媒人》,女方家嫁女儿略有不舍、伤感的氛围,席间一首《骂媒人》化伤感的气氛为轻松欢快,永远持有自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由此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民和土族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民和县志[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5.

[2]王文韬.土族民歌的区域性特点[J].2001.

[3]王双城.青海少数民族语言对当地汉语的影响——从“风搅雪花儿”说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4)

[4]苏娟.青海土族婚礼曲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余晓玲(1993-),女,土族,青海省海东市民和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语言学。

猜你喜欢

土族语言特点歌谣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甜甜的歌谣
捉蛐蛐儿
吃土族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神秘的土族人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