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真性视角下东莞市茶山镇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探析

2019-07-22刘冬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利用

【摘要】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南社明清古村落、牛过蓢古村落保留着鲜明的岭南建筑特色。近年来,茶山镇采取系列措施加大对其保护利用工作的力度,但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古建构成复杂等因素,古村落在保护利用和原真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本文立足于笔者日常工作,从发现的问题着手,对茶山镇古村落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原真性;古村落;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对古村落原真性的研究,学术界在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有颇多论述。其中,对于真实性与原真性的探讨,主要围绕对英文单词“authenticity”的翻译,存在两派之争。笔者阅读相关文献,张成渝[1]、张朝枝[2]、常青[3]、洪屿[4]等已对真实性和原真性在文化遗产中的意义做出详尽分析,阐明原真性解释的演变及合理发展的依据,明晰原真性在学术意义上的优势。乔速翔在“原”和“状”两个角度阐述《文物法》中建筑遗产保护需要遵守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指出“原”应该理解为“原真”。[5]王景慧则认为,虽然原真性在字面意义与“authenticity”更为接近,但是真实性更接近专业上的含义。[6]笔者认为,原真性优于真实性的讨论,是适应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也更为适合分析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存续问题,因为原真性包括了“真实”和“原状”,点明了遗产与时间维的紧密关系,[1]更能突出文化遗产的时间存续性。本文立足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和牛过蓢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情况,探讨其合理发展之路。

一、茶山镇古村落概况

茶山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和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等称号的牛过蓢古村落。两座古村落的选址、建筑样式都为岭南建筑特色的典型,但受历史发展、开发利用程度等影响,两座古村落展现出来的风貌有所差异。

(一)南社明清古村落原真性表现

1.建筑格局较好地沿袭了明清历史格局

南社明清古村落依托两旁缓坡而建,面向流经古村的水塘,风水格局上呈合掌状,整个古村看上去像一只帆船,中间有一颗500多年的榕树,宛若船帆,当地人称之为“鱼盆旭地”地形,有聚财的美好寓意。

2.建筑风格保存了岭南的鲜明特色

村落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7处,历史建筑94处,传统风貌建筑191处,交错纵横的古街古巷彰显村落当年的肌理脉络。从建筑的选材、建筑的结构、构件的样式都能找到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的烙印。

3.民俗风俗传承至今

南社延续着“生人立碑”的做法,后辈为孝敬老人,为六十岁以上的父母立碑,把父母名字刻在同一个碑上,碑若用红布盖着的,说明人仍然在世,若其中一方去世,则把逝者那边红布剪掉,露出名字。古村自2014年复办“南社斋醮”民俗活动开始,每年沿水塘边设宴,邀请60岁以上老人用餐,彰显孝德文化。南社人的庆生、婚嫁等享用九大簋的习俗也保留至今,“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长幼有序,同辈同席”等古训,反映了孝德礼仪。

(二)牛过蓢古村落原真性表现

1.古建营造技术充分体现

牛过蓢古村落依水而建,梳式布局,有明清古建筑80余处,其中4处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村中古建筑、古井、里巷等大多保护完好,更保留着完善的明、暗两级排水系统,反映了当时匠人的营造水平之高。

2.农业遗存资源保留较好

牛过蓢古村落后保留大片古树林,有古树33棵,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4棵,二级保护古树3棵,三级保护古树26棵,且种类较为丰富,体现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村落部分祠堂保留着众多岭南特色农具,是研究岭南农耕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二、茶山镇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南社明清古村落和牛过蓢古村落地理位置接近,前者重开发挖掘,但人力、物力、专业能力未能支撑其合理利用的需求;而后者打原生态旗号,展示形态单一,吸引力弱。两座古村形成明显的一强一弱的旅游资源差异,但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保护利用上并未形成整体,阻碍其优势互补发展。联系日常工作,笔者认为,两村在原真性视角下保护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破坏

自然环境是古村落构成的重要元素,因为所在自然环境的原真性,正是为了保护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性。[4]两村的基本自然景观虽没有大改大造,但由于涉及旅游开发利用,或多或少与原真性有一定冲突。如南社水塘的硬底化工程,影响水塘水自然循坏净化的能力。

(二)文化景观统筹保护难度大

古村落文化景觀的保护受多方面影响,门楼、古围墙被拆毁,周边新建筑的修建,都直接影响景观的原真性。建筑涵盖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级别,数量庞大,对应的管理部门不同,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属文化部门管理,历史建筑属住建部门管理,要统一进行修缮、规划、利用,并不是一蹴而就,增加了原真性保护的难度。

(三)保护规划发挥作用不明显

茶山镇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的《南社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2002-2016)》到期已久,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保护的需求,委托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南社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2016-2035)》,基于各种原因,新规划仍未通过。牛过蓢所在的超朗村2015年委托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超朗村保护规划》也无后续进展。两个保护规划虽有连片空间发展的计划,但长期的“单打独斗”“各自经营”没有发挥规划的指导意义。不断拖延导致规划的指导作用滞后,是对原真性的时间维特性的忽视。

(四)传统文化品牌定位不明晰

南社九大簋、牛过蓢松糕、一祠堂一展览、农耕巡游……都是茶山镇古村落的代表性名片,可惜基于经济的诱导,部分传统文化沦为商业服务的幌子,为活动而造活动,活动杂而不精,与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相违背。久而久之,慕名前来的游客没能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古村落的发展也没有留下相应的文化印记,一次性旅游消费阻碍保护发展。

三、茶山镇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

笔者不能武断地认为上述问题必然破坏原真性原则,只是出现了暂时性的矛盾,茶山镇相关文物工作者仍在探索最佳的解决办法。为使茶山镇古村落更好地合理利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密切合作,连片打造

在做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时,要考虑如何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7]《南社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2016-2035)》的编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征求建设、规划等部门和有网的古村主管部门意见,请求共谋发展规划。发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超朗村保护规划》的指导作用,以把规划用起来、把规划用好作为切入点,推动连片发展共识的达成,形成优势互补、劣势互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片区活态博物馆群。

(二)分类分步,重塑风貌

统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分类、分步、分期做好维修、重修工作。与原貌出入较大的构筑物,可参照南社西门外建筑的仿青砖贴面工程,逐步除去一些跟古村落风貌极为不和谐的建筑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是恢复自然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缩小风貌差异,使整体景观更为和谐,重塑古村落风貌。

(三)文旅结合,活化利用

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各个时代融入相应的时代内容,才能永葆活力并传承下去。原真性不是要求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保留根基的同时活化利用起来。茶山镇古村落可借助民俗节庆活动、祠堂文化展览等亮点品牌,创新载体模式,形成多渠道互动形式,推出古村文化精品游,增强群众参与感、体验感,借群众之手点赞茶山古村之美,借群众之口宣传茶山古村之魅力。

四、小结

茶山镇古村落的合理保护利用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需要多部门合作,也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指导,更需要确保精气神不丢、文化魂不忘的初心,做到有心有骨,才能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茶山人代代相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让古村落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张成渝.“真实性”和“原真性”辨析[J].建筑学报,2010(S2):55-59.

[2]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87.

[3]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3):118-121.

[4]洪屿.番禺沙湾古镇的历史原真性保护[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乔迅翔.“原状”释义[J].南方建筑,2004(4):71-74.

[6]王景慧.“真实性”和“原真性”[J].城市规划,2009(11):87.

[7]羅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72.

作者简介:刘冬莹(1990-),女,硕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馆员,东莞市茶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文物非遗干事。

猜你喜欢

古村落保护利用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画与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