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改良探索到枝繁叶茂

2019-07-22赵志伟

曲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曲艺艺术

赵志伟

在中国曲艺的百花园里,以说、学、逗、唱为主要形式的相声艺术,因其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普遍艺术性和对地域文化的较强适应性,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所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相声艺术发展历程,既是对相声艺术的整体检视,也能透过其创演的动态变化看到在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后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变化,进而为未来的发展做有针对性地准备。笔者以目前掌握的资料为准备而成此文,个中或有目不所及、笔锋难触之处,还请各位方家品评指点。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合计十七年,是党中央率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时段,在当代中国勇于摸索、艰苦实践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包括相声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新解放区就先后组织了包括曲艺艺人在内的学习班,以提高艺人们的思想觉悟。因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声创作,虽然大都是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改编一些传统相声,但都能或多或少地加上一部分新内容,表现出相声艺人紧跟时代步伐的政治热情和觉悟。此后,随着曲艺艺人们对党的政策理解逐渐加深,以及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深度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开始出现,如孙玉奎与侯宝林合作的《二房东》《一贯道》等。特别是1950年1月19日“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成立,在曲目建设、培养新人、组织演出、加强合作等方面,对相声艺术在大时代变动中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1951年3月至4月,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曲艺服务大队共86人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在朝鲜战场上慰问演出,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其中不乏相声演员。相声名家常宝堃在此次慰问演出途中遭遇敌机轰炸,不幸遇难牺牲,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曲艺工作者高度的爱国热忱,为曲艺艺人在时代的变迁中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与荣誉。

到1953年,隨着中央广播说唱团的成立,相声演员包括刘宝瑞、郭全宝以及后来陆续加入的侯宝林、郭启儒、马季等名家新秀,通过广播的形式,演出了许多新相声、新作品,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一洗过去相声界低级、庸俗的不良习气,使得相声的面貌焕然一新,并把以往主要在京津地区流行的相声艺术扩展到全国各地,扩大了相声的受众面,使得相声成为全国流行的艺术形式。

由于传统相声多以“讽刺”为主,进入新社会后的相声是否还能继续讽刺,讽刺的对象是谁?如何讽刺?相声是否可以歌颂?针对这一问题,这一时期的创作和理论界围绕天津作家何迟创作的相声《买猴儿》开展了热烈争论,至今对相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此同时,经由讴歌新生活的新相声“雏形期”,到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以相声《昨天》为标志的“形成期”,歌颂型相声作为一种类型,以马季、夏雨田等相声新人为代表,以及他们创作的相声《登山英雄传》《英雄小八路》《女队长》等为典型,拓展了相声的功能,显示出年轻的力量,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

此外,传统相声在这“十七年”中得以挖掘与整理,相声名家如侯宝林等不仅借助广播传播相声,也登上银幕饰演形象,还经由《春节大联欢》等类似后来“央视春晚”节目的形式,扩大了相声艺术的影响力。尤其是北京电视台(后改为中央电视台)于1961年后举办的三次“笑的晚会”,以及北京曲艺团“化妆相声”的实验和演出,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至今引人深思。

“文化大革命”期间,与其他文学艺术一样,曲艺也被视为充塞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糟粕被大加排斥,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曲艺工作者遭受批判甚至种种无情迫害。此时,相声演出团队大都被解散,不少演员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此时,尽管相声艺术从舞台上消失不见,但业余演出仍在曲线进行,如马季、唐杰忠将当时交通部第三铁路设计院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相声《坦赞铁路传友谊》改编为《友谊颂》,并通过电台进行全国广播,造成颇大影响,被认为“这是我国相声史中特殊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复出后的侯宝林尽管由于“四人帮”的各种阻挠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但却另辟蹊径转向理论研究,成为国内相声理论的拓荒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与北京大学的汪景寿、南开大学的薛宝琨、山东大学的李万鹏合著的《曲艺概论》《相声艺术论集》《相声溯源》先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相声理论研究的早期代表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举国欢欣鼓舞,曲艺艺术更是发挥“文艺轻骑兵”的特长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涌现出一批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心声的艺术作品。相声更是发挥其原本就擅长的“讽刺”功能,对“四人帮”的反动本质和罪行给予深刻揭批。如姜昆、李文华的相声《如此照相》,常贵田、常宝华的相声《帽子工厂》等,成为时代的经典之作。

告别舞台多少年的老演员陆续焕发生机。他们借助剧场巡演广播电视等展现人近暮年的风采。他们通过传、帮、带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人,挽回逝去的时光。

1.广播时期:名家新秀竞相登场,相声艺术深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曲艺(包括相声)演出或露天进行、或进入茶社,或与广播等媒介密切结合。1949年10月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曲艺(包括相声)演员除继续借助广播外,还借助电视乃至当今方兴未艾的各种网络新媒体打开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一夜之间几乎可以红遍大江南北、祖国各地,甚至声名远播海外。如1979年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以一部评书《岳飞传》,经百家余电台广播后,轰动全国,一时间万人空巷。

这个时期,相声艺术因为前有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奠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以进一步深入发展,迎来勃勃生机。在历届全国性的曲艺评奖活动中,显示出思想解放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体现在:老一辈相声作家和演员焕发出新的创作表演生命力,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如夏雨田的《吃不了兜着走》《家庭诗会》,马季的《一个推销员》《五官争功》等;新一批相声作家和演员也渐趋成长起来,逐渐取得更大社会影响力,如作家梁左的《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相声作品,与相声演员姜昆“搭档”,可谓是珠联璧合,成为新时期相声创演的代表性人物,至今传为美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陈云同志等,对相声给予特别关注;相声艺术的题材、体裁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突破,讽刺性、歌颂型、知识性多元化发展,各种相声专场演出不断,为大众喜闻乐见。

1978年底,相声演员姜昆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他作为新时期相声界的代表人物,1985年当選为中国曲协副主席,并接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1982年前称“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一职。现今仍活跃于相声艺术舞台,担任中国曲协主席职务。

2.电视时期:亮相“央视春晚”,相声普及千家万户

相较广播,电视因其音画并茂、视听合一的传播优势,越来越成为强势媒介。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以来,后被誉为“新民俗”的一年一度除夕夜“央视春晚”,几乎每逢播出都能在海内外观众心里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也促使一大批演员迅速成名,广为人知。

而在“央视春晚”的众多节目中,作为语言类节目的相声历来都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曾几何时,相声演员冯巩的一句经典开场白“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成为电视机前的老少观众们常“吃”不衰的“年夜饭”。相声通过亮相“央视春晚”,普及到千家万户。

从1983年开始,侯宝林、郭全宝的《戏剧杂谈》,马季、赵炎的《山村小景》,侯耀文、石富宽的《说礼貌》,到2000年冯巩、郭冬临的《旧曲新唱》,姜昆、戴志诚的《谈情说爱》等一批经典作品诞生于春晚舞台,马三立、李文华、冯巩、唐杰忠、李国盛、牛群、陈涌泉、笑林、李金斗、常贵田、闫月明、王谦祥、李增瑞、师胜杰、奇志、大兵等众多相声演员相继亮相“央视春晚”,借由荧屏,相声艺术真正实现了“广而播之”。

同样地,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全国相声大赛”,也取得了空前成功。由汪文华担任节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以曲艺为主的栏目《曲苑杂坛》,从1991年11月2日起首播至2011年10月13日停播,几乎贯穿电视的“黄金时代”,其中有不少相声节目。如2006年12月20日,因相声演员马季逝世,《曲苑杂坛》于12月29日推出纪念马季的特别节目《含泪观笑》,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更是深受关注。

3.网络时期:曲艺“触网”,相声更加蓬勃发展

早在1998年,相声名家姜昆就凭着敏锐的嗅觉,着手筹建“中国曲艺网”。此后,“中国相声网”等也相继开通。与互联网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同步,曲艺在网络空间的发展愈发无可限量。尽管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广播、电视等媒介仍然健在,曲艺“触网”却已在有形无形中逐渐发展为新的时代潮流,不可遏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多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相继去世。自1993年侯宝林去世后,2003年马三立去世、2006年马季去世,有学者认为全国相声界就此步入“大师后”时代。这时,中年一代相声演员开始成为主力军,各地更新一代的相声新人也在崭露头角,但类似侯宝林、马三立、马季这样“大师级”的相声人物以及他们创演过的经典相声段子等,越来越显得稀缺,或可遇而不可求。

时移,势易。实则并非相声艺术本身不够繁荣昌盛,只因时代变化发展太快,即便放眼全国数百曲种之中,相声也不过是其中较大的“浪花”一朵而已,更何况身处万千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诚然,相声艺术本身也并非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央视春晚”一样,时代使然。

相比以往,这个时期相声演员在完成新老更替的同时,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1986年在天津开始办学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30年间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不少成长为知名相声演员,如刘彤、韩冰、周炜等。相声理论研究更加活跃,倪钟之、吴文科、王秀勋、孙立生、高玉琮、侯鑫、鲍震培、蒋慧明、岳永逸、耿波等人的研究,无论研究角度还是研究视野,都更加广泛而深入。相声回归剧场,是许多演员的初心。从北京、天津的陆续恢复到辐射全国的大好局面,相声在满足广大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相声陆续出现,台湾相声演员与祖国大陆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相声也伴随侯宝林、马季、姜昆等相声名家的海外交流和频繁活动,得以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多国播种、开花、结果,影响越来越大。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京举行。此时,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取得历史性进步,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放眼世界,面临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新格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这是继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文艺座谈会以来,党的文艺工作的又一次历史性会议。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表示,“在北京,你可以游览古老的故宫、长城、天坛,也可以参观现代派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你能听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也能欣赏来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在这里,相声艺术被与“国粹”京剧相提并论,对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相声而言,无疑又是一剂“强心针”。

1.出人:众多年轻相声演员崭露头角,名家新秀济济一堂

改革开放以来,陈云同志曾针对评弹发展语重心长地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并进一步阐释说,“出人,就是要热心积极培养年轻优秀的创作人员和演员,使他们尽快跟上甚至超过老的。出书,就是要一手整理传统书目,一手编写反映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的书目,特别要多写多编新书。走正路,就是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实践证明,不只是针对评弹,“出人、出书、走正路”对包括评弹、相声等整个曲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来讲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2014年,中央电视台相继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电视相声大赛,一大批年轻相声演员集体亮相。特别是在近年来举办的年度“央视春晚”中,周炜、李寅飞、李丁、高晓攀、董建春、苗阜、王声等众多年轻一代的相声演员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在传统相声重镇京津地区,天津相声节、北京相声节,以及北京青年相声节等专业性相声赛事的举办,同样给予更多年轻相声演员登台亮相的机会。

多年来,中国曲协举办的“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等组织的全国曲艺相声新作展演,以及中国曲协、全国各地方文联或曲协、广播电视等机构组织的综合性曲艺展演活动如中国曲艺节等,尤其是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活动,在推举、选拔和奖掖相声新人方面持续努力,成果显著。大量相声新人在老一辈相声名家的提携下茁壮成长,相声名家新秀济济一堂,并在中国曲协组织的“送欢笑”到基层演出中,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此外,在中国曲协等各级各类组织的持续努力和推动下,继北方曲艺学校、中戏“相声大专班”、北电本科相声专业班等开办之后,北京城市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近年来相继开设相声类专业或课程,相关专业教材也陆续出版,包括相声在内的高校曲艺社团组织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并得到大力扶持,相声艺术在高校得以扎根发展,呈现越来越好的燎原之势,院校毕业生或将越来越成为演出市场的主力。

相声学术研讨和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天津师范大学成立“马季艺术研究会”,西北大学成立苗阜曲艺创作与研究中心等,相声学术研究机构逐渐增多,相声理论研究新人不断涌现,各类相声专著力作纷纷问世,如薛宝琨主编《相声大辞典》、倪钟之专著《中国相声史》、吴文科专著《相声考论》等。

2.出书:新人新作和艺术创新赓续接力,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传承

“文化大革命”以前,各地流传的传统相声开始得以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相声重新整理与出版。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特别是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在此过程中,以电视、网络等媒介为载体,传统相声得以激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艺术。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声曾因内容低俗等问题遭遇生存危机。如前所述,在老舍等一批文化名人的指导下,侯宝林等人成立“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进行大胆革新,产生了《戏剧与方言》《买猴儿》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相声也由此扩大了群众基础,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日新月异的多元媒介生态也给相声带来诸多挑战,相声的表演形式开始出现新变化、“新玩法”,表现内容更加广阔多元,新人新作和艺术的探索与创新赓续接力,一度引起社会关注。有关相声的电视综艺节目使年轻观众不仅了解到“柳活”“砸挂”“倒口”等相声行话,也见识了现实题材相声等命题相声,更是欣赏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对口相声等丰富多样的相声表现形式,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在年轻人心里重新焕发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开始,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组织开展的“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至今举办6届,涌现出不少优秀相声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如相声《一诺千金》让全国观众认识了全国道德模范——房公训,一位因一句诺言而用七十几年人生来实现承诺的可敬之人;相声《好歌唱给谁来听》以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毛秉华为原型创作,感人肺腑——他的心脏做过搭桥手术,但为将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47年如一日义务宣讲,还常年捐款救灾、爱心助学,成为远近知名的井冈山上“活雷锋”……

3.走正路:强化使命担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2016年11月举行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至党的十九大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括大量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再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无不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不断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先后出台相关措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方针。中国曲协制定并推行《全国曲艺工作者培训研修五年规划(2017-2022)》,为新时代包括相声艺术在内的文艺“走正路”、立方向,做出了表率,强化了使命和担当。

相声名家姜昆等人垂身示范,于2015年开启国内外巡演《姜昆“说”相声》专场演出,通过回顾自己40年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品,并联合老中青相声演员共同创演,讲述新中国相声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守望传统、提携后辈,在“不忘初心”中身体力行,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艺术定位,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为传承相声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不懈努力,在广大相声工作者中树立了榜样。

当今时代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传播技术不断革新,媒体格局不断重塑,传统的相声艺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继承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所有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时代大背景下,回溯新中国70年相声艺术的主要发展脉络,总结其成败得失,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艺术规律,进一步发展繁荣相声艺术,推动中国曲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勇攀文艺高峰,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鲍震培、高玉琮:《中国曲艺发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2]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3]倪钟之:《中国相声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4]吴文科:《相声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

[5]吴文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曲艺的演进轨迹及潮汐脉动》,参见《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19日第42版。

[6]姜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相声艺术的变迁》,《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8讲座精选(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7]陈连升:《试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相声和对相声发展的几点看法与希望》,参见《曲艺》2009年第4期。

[8]吳文科、蒋慧明、高苹:《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参见《文化艺术研究》2015年第2期。

[9]吴文科、蒋慧明、高苹、王晶:《2016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参见《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

[10]吴文科、蒋慧明、田莉、高苹、王晶:《2017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参见《文化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

[11]曲言:《2018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参见《艺术评论》2019年第2期。

[12]王艳玲、苏长青:《当下相声艺术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探究》,参见《艺术评论》2016年第8期。

[13]王鑫、李丹阳:《新媒体时代相声艺术的“守”与“变”》,参见《艺术广角》2017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报社)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