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案工作介入农村丧偶老人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2019-07-21张文文

活力 2019年10期

张文文

[摘要]农村丧偶老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配偶的离世会给老人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打击。笔者选取L村的一位丧偶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老人丧偶后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在社会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问题解决方案,充分地尊重个体的特殊性。

[关键词]农村丧偶老人;心理适应问题;个案工作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发展趋势,丧偶比例也随之增加。据中国老龄研究中心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其中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相比较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丧偶老人比例更高,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群体。而且农村丧偶老人不管是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对他们丧偶后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丧偶老人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性格内向

调查显示丧偶老人性格越内向,其生活越容易变得茫然和孤寂,生活满意度也不会高;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会想到守寡是一个必要的生活阶段,可以学会适应寡居的状况,并将丧偶的经历看作是一种成长过程。他们有很多话都敢于说出来,可以和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倾诉,不受限制。

(二)观念消极

1.消极的老龄观念

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老,老年人倾向产生消极情绪且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并怀疑自己应付生活困难的能力。

你看我都老骨头一把了,拉扯个柴火都拽不动,可不像你们这些年轻人活蹦乱跳的,上街赶集买东西啥的都得受骗哩。

2.传统的婚姻观念

例如:在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老人对“再婚”这个问题基本上持否定或回避态度。尤其是女性老人,对之会更加敏感。农村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严重,丧偶后大多选择一个人孤独地熬过余生。在他们看来再婚是很丢脸的一件事,不能去触及的。

例如:你看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敢再想啥子再婚的事儿,那多难听啊,可羞得慌。这要是真那样式儿了,还不得被村里人骂死啊,孩子们也肯定不乐意。

(三)子女赡养重物质轻精神

农村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普遍重物质轻精神。由于城乡经济差距悬殊,农村大部分子女都选择外出务工,无法挤出太多的时间来照顾老人。他们有时会逢年过节回家与老人团聚,有时也会为了挣法定假日加班费而选择不回家,所以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给老人寄钱或打电话问候,对老人缺乏精神陪伴。笔者在走访中也有了解到部分子女甚至存在不赡养老人的现象,老人的日常生活颇为艰苦。

二、个案工作对农村丧偶老人心理适应问题的具体介入

(一)积极沟通交流,疏解心理压力

老年人本身普遍比较隐忍,不善交际,不会把自己的情绪轻易直接地表现出来。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与有偶老人相比,丧偶老人多警惕和怯懦。因此,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和猜忌,社会工作者最好在村干部或老人所熟知的人的陪同下,与老人建立初次的联系。平时与老人沟通时要认真倾听他的心声,多运用同理心的工作技巧,尝试理解老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积极做出回应。只有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真诚,才可以营造一个尽情倾诉、互相信任的环境。交谈中,社会工作者要深入分析老人心中的烦恼,找到其困扰的“症结”所在。然后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老人分析“症结”产生的原因,使老人正确处理丧偶后的情绪与状态,疏解心理上的压力。

(二)鼓励发挥潜能,帮助重建信心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些专业方法:一是优势视角理念,即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掘丧偶老人的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其发挥这种潜能,重建自信心。比如,有的老人厨艺特别好,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邀请老人参加社区的厨艺比拼,让其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进而重塑自信。二是怀旧和生命回顾,社会工作者在和老人交谈的过程中,多引导老人回顾其生命历程中的难忘的事件,讲出年轻时候的光辉事迹,增强其自我肯定意识。比如,有的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社会工作者就可以请老人到当地的幼儿园或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战争年代的宝贵经历。在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使老人们能发挥自身余热,增强自我认同感。

(三)加强亲子交流,鼓励再社会化

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老人子女的工作,积极和老人的子女进行交谈。鼓励其在精神层面多关爱老人,多陪伴老人,多与老人进行情感交流,学会关注老人的心理活动;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在“再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帮助老人学习利用一些网上交流工具,如教老人如何编辑发送短信,如何视频聊天,如何使用微信等,拓宽老人与子女之间联系的渠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得到足够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尽早从丧偶的悲痛中走出来。

结语

农村老人在适应丧偶过程中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丧偶老人心理适应问题,可通过资源链接的方式,有效解决资源供求失衡的问题,特别是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社会支持网絡问题,进而帮助农村老年人在丧偶后积极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挖掘他们的生活潜能,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提高其晚年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