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情态系统探索∗

2019-07-20韩力张德禄

外语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动词情态范畴

韩力 张德禄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提 要:情态体现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主观态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因其语义范围广且体现形式多,要展现完整风貌极为不易。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都曾对情态系统进行过阐述,本文将两种情态观的数个理论并置于同一框架下,在对比其异同点的基础上评析其优缺点。

1 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视为连接语义和音系的中间层,即词汇和语法同为体现意义的手段。叶斯柏森也把语法系统看作既朝向形式(form)又朝向概念(notion)的双面神(Janus)(Jespersen 1924:56)。由于语法手段确能表达意义,仅视语法为粘合剂的观念稍显片面。就情态系统而言,韩礼德认为它在人际功能中扮演一个虽小但极为重要的角色(韩礼德2015:178,Halliday 1970:335-336)。帕尔默也认为在英语语法体系中,还没有其它哪个系统在重要性和复杂度上可同时高过情态系统(Palmer 2013:x) 。

虽然我们对may,can,must 等情态词不陌生,但何为情态,情态的意义与形式是什么,语言界却从未达成共识。形式语法与功能语法审视语言的角度不同,因此对情态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和分类法各有其独特理据。本文就情态的概念界定、语义范畴、体现形式对两种情态观的多个理论进行对比,先梳理其异同点,再据此评析其优缺点。

2 形式语法的情态观

2.1 传统的TAM

传统语法中,动词在充当谓语时除自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意义之外,同时还会携带诸如时态、体态、人称、数和语气等语法意义。情态似乎与时态及体态特征紧密相连,因此缩合词TAM(tense-aspect-modality)常被用来表示动词的这3大语义范畴(Palmer 2003:5)。夸克等曾多次将时态、体态、情态 3 者相提并论(Quirk et al.1985:136,146,175,213),Bybee 等在分析多种世界语言的语法进化时也是从时态、体态、情态3 个维度进行历时性动态描写,可见这一传统情态观影响甚广(Bybee et al.1994)。

时态指事件或情景的时间,即动词所指事件在说话时属于过去、现在或将来;体态指事件或情景的本质,即动词所指事件是习惯重复的、正在进行的或是短暂瞬间的。然而情态并不直接与事件或情景相关,而是关于对事件情景所做陈述的状态,即所做陈述命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符合事实)还是伪(不符合事实)。

英语动词的语法意义有多种建构方法,例如时态、人称与单复数可通过添加词缀(walk —walked,do — does)或词根变位(eat — ate,be —am/is/are)实现,情态可通过使用情态助动词实现,体态(进行或完成)和语态(被动)则需要助动词和词缀共同实现。单就情态而言,其助动词数量固定且位置不变,已形成一个封闭的用于概念表达和人际交流的语义系统。

2.11 概念界定

传统语法一般把情态视为说话人所做主观判断的语法化意义。夸克把情态定义为“对小句意义进行检验的方式,目的是反映出说话人对小句表达命题在多大可能程度上为真所做出的判断”①(Quirk et al.1985:219)。然而这一定义与他随后的语义范畴说明相比要小得多,他本人亦承认“该定义并非完全匹配对应名称的形式范畴,即情态助动词的形式范畴”②。

在讨论相关副词时,夸克没有进行二次界定,只能默认其沿用之前的定义。

2.12 语义范畴

传统语法从语言形式出发,受传统词类划分影响,对与情态相关的动词和副词分开探讨。即便如此,语言功能在细类分析时仍起到重要作用。

夸克根据施事对命题真伪的可控程度将情态分为“内在情态”(intrinsic modality)和“外在情态”(extrinsic modality)(同上:221)。前者指诸如“允许”(permission)、“义务”(obligation)、“意愿”(volition)此类涉及人们自身对事件的内在掌控,后者指诸如“概率”(possibility)、“能力”(ability)、“必要性”(necessity)、“预见性”(prediction)此类涉及人们对事件发生与否的外在判断。似乎每个情态动词都同时具有内在和外在意义,如can 体现内在“允许”和外在“概率”及“能力”,must 体现内在“义务”和外在“必要性”,will 体现内在“意愿”和外在“预见性”。内在情态的“义务”和“意愿”相当于语义哲学上的道义性情态(deontic modality),外在情态的“概率”相当于知识性情态(epistemic modality)。

夸克根据情态值的提高或降低把相关副词分为“凸显”(emphasis)、“近似”(approximation)、“限制”(restriction)3 类(同上:485)。“凸显”使情态中值向极值发展,如从中到高的certainly 和从中到低的 not...at all;“近似”使情态极值向中值发展,例如从高到中的probably 和从低到中的allegedly;“限制”把焦点引至命题的某个特定部分,例如even 或 only 等。如此看来,前两类涉及情态值的高低变化,后一类是情态表达的局部聚焦,3 者全都是基于情态意义的修饰调整。因此,这些与情态相关的副词仅可视为辅助类情态。

2.13 体现形式

该体系把助动词和副词都看作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情态动词(modal verbs)或情态助动词(modal auxiliaries)之所以如此命名,亦是它们对情态意义的贡献所致;情态语义范畴之所以形成如此布局,亦是助动词在语境中对命题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情态副词部分仅体现情态语义的微调,与情态助动词相比处于次要或辅助地位。

2.2 罗宾斯的7分法

罗宾斯在《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分别介绍数、性、有生命/无生命、格、时态(含体态)、情态、否定、致使、人称等语法范畴(Robins 2000:255-264)。由于他默认读者了解这些传统的语法概念,故将论述的重点放在这些语法结构与其体现意义的对应关系上,而没有对语法范畴进行重新界定。

介绍情态时,罗宾斯同样未说明何为情态。他认为在绝大多数语言中,情态是一个相当大的与动词有关的语义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传统语法的语气部分但又超出其界限(同上:260-261)。具体而言,情态概念常被用来涵盖以下共7 种语法语义③:

(1)事实陈述(factual statement):the conservatives won the election;(2)可能性(possibility):the conservatives may (or can) win the election;(3)大概率(probability):the conservatives probably will win the election;(4)必要(necessity):on their present showing in the opinion polls the conservatives must win the election;(5) 义务 (obligation):you ought to vote for the liberals;(6)命令(command):vote liberal and vote early ;(7)提问(questioning):did you voteliberal?

讲完情态之后,他又把否定(negation)单列出来进行说明。

2.21 概念界定

由于罗宾斯未对情态做明确界定,我们暂且认为他认同传统语法中的定义。他仍把时态(含体态)与情态视为并列的子系统,也与前文TAM的情态界定基本类似,再基于所罗列的7 个语法意义,其情态应指说话人所做判断与语气变化。

2.22 语义范畴

传统语法依据形式差异把句子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罗宾斯的情态7 分法仍存在明显句子分类痕迹:“命令”和“提问”对应祈使句和疑问句,其余5 项归为陈述句,无分项对应感叹句。在5 种陈述性情态中,前4 项似乎只是概率语义范畴的不同程度而已,从低值到高值依次可排列为“可能性→大概率→必要/一定会→事实陈述”,“义务”则类似为建议式陈述。此外,罗宾斯的情态范畴仅包括肯定式陈述,却把否定式陈述排除在情态之外,这一做法略显随意。

2.23 体现形式

在传统语法中,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VP 可改写为(AUX)V(NP)(AdvP)(PP)。罗宾斯明确说明情态范畴“与动词有关”,他认为其意义可通过动词短语中的助动词和副词来实现。参照其例句,“命令”分项的副词early 存在于动词词组vote early 之中,以增强动词 vote 的命令意味;“大概率”分项的副词probably 和助动词will 同为修饰限定主动词win 的手段,“事实陈述”的won 可视为助动词did 与主动词win 的缩合体。

3 功能语法的情态观

3.1 功能的狭义情态

韩礼德认为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的“语气成分”(mood element)之所以能够使得命题的是非争议向前推进,全赖于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的体现形式,“限定操作语”(finite verbal operator)既承载着说话的时间,又带有说话人的判断(Halliday 1994:75,2004:115-116,2014:144)。所以限定成分使命题落地并成为某种可以争论的东西,从而起到限定命题的作用。说话时间被称为主要时态(primary tense),属于时间维度;说话人判断被称为情态(modality),属于评价维度。具体而言,情态指说话人对谈论之事的判断,涉及命题句中颇有可能或不大可能的“概率”(probability),或是提议句中强烈要求或温和要求的“义务”(obligation)。当说话人对谈论之事的有效性进行评判、或邀请听话人进行评判时,情态系统就形成一个不确定地带。(同上 2004:116,2014:144)。

3.11 概念界定

相对主要时态,韩礼德从狭义层面上对情态进行定义。他认为情态是说话者对所说话语的可能性或可靠程度的评估,属于评价维度的灰色地带。该定义仍侧重对可能性的评估,同时排除时间意义,与时态体态情态(TAM)的说法基本一致。

3.12 语义范畴

相对主要时态,情态意义只是限定成分限定性(finiteness)的一部分,是说话人参与言语事件的一种形式。它将小句命题与话语事件的语境关联起来,说话人通过情态词表明自己的立场。由于此处仅是对情态意义的介绍,较少涉及该系统在精密度阶上的细分。因为缺乏相关明细分类,所以其具体语义覆盖面并不明确,仅能得出该狭义情态排除了时态范畴。

3.13 体现形式

相对主要时态,情态的体现形式只限于限定操作语,即限定性情态助动词;这一做法与传统语法的TAM 完全一致,只计动词性成分而不考虑非动词性成分。

3.2 功能的广义情态

韩礼德把情态系统建立在归一度(polarity)概念的基础上(同上 1994:88,2004:143)。归一度只有两个极值,即肯定(positive)与否定(negative)的对立,而位于两极值间的过渡等级(intermediate degrees)(同上1994:88,2004:146,2014:176)或渐变体(cline)(同上 2014:173) 总称为情态。情态亦可理解为说话人对谈论之事的状态所做出的判断或让听话人所做的判断。(同上 2004:143,2014:172) 从肯定到否定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交换物为信息时的命题句,断言和否认之间的判断称为“情态化”(modalization),包括“概率”和“频率”(usuality),体现形式为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或两者同现;另一条是交换物为物品与服务时的提议句,规定和禁止之间的判断称为“意态化”(modulation),包括“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inclination),体现形式为限定性情态动词、谓语延伸部分。(同上 1994:88-89,2004:147,2014:176-178)此外,情态意义还可经语法隐喻转变为主从关系复句中一个单独的投射小句。(同上1994:354)

3.21 概念界定

相对归一度,韩礼德在广义层面上把情态视为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过渡等级,该系统的作用是构建位于“是”和“否”之间的不确定区域。此处他分为命题句和提议句两种情况探讨上述过渡等级,不仅突破可能性评估的界线,甚至将其扩展至包含时间性和强度的情态评价(modal assessment)(同上 2014:172-173)。

3.22 语义范畴

相对归一度,韩礼德对情态系统进行细致划分,其总体上包括介于“是或不是”中间的情态化和介于“做或不做”中间的意态化。情态化中的“概率”针对共时的一次性判断,取值范围为“可能是/大概是/当然是”;“频率”针对历时的重复性判断,取值范围是“有时是/通常是/总是”。意态化的“义务”针对求取性的命令句,取值范围是“被允许做/被期望做/被要求做”;“意愿”针对给予性的提供句,取值范围是“愿意做/渴望做/决心做”。值得说明的是情态介于归一度极值中间,虽基于归一度系统却并不属于归一度系统,归一度也不包括在情态网络里④。(同上1970:333,2015:176)

3.23 体现形式

相对归一度,其表现形式已超越动词性成分、甚至直至小句之外。情态助动词已不再是唯一体现形式,还包括小句内的语气附加语、小句外的评价附加语、小句外扮作投射小句的语法隐喻。

4 并置比较分析

4.1 四步比较法

出于对比分析两种情态体系的研究目的,本文采用人文学科中较常见的四步比较法,即描述、解释、并置、比较。描述阶段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对待比较的两种情态体系分别进行描述。解释阶段对形式情态观和功能情态观从概念界定、语义范畴和体现形式的框架进行分析,解释说明其研究视角与分类理据。

基于前文对两种情态体系的描述与解释,此处将对两者进行并置和比较。并置阶段将两种体系进行精简提炼,变前文的动态文字描述为静态表格说明。最后的比较阶段对并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不同情态观进行小结并找出其异同点。

4.2 并置比较

许多比较研究将比较对象列在横轴,将比较参数列在竖轴,每一次对比一项参数,完成所有参数分析后汇总比较结果。但由于本文属语言学领域,而语言又有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因此本文将参数列为横轴,竖轴刻度代表一条记录(即一个理论分支)。如此得到表1⑤。

表1 形式情态观与功能情态观的并置比较

4.3 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并置比较,不难发现形式情态观和功能情态观都认为情态结构能体现语义,都关注说话人对所说之事的判断和态度,只是两者审视情态的视角方法不同:形式观从语法形式入手,先确定哪些结构能表达情态,再分析每种结构体现哪些意义;而功能观从语义功能入手,先确定哪些语义需要表达,再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分析可能的体现形式。

具体而言,TAM 从传统语法的形式视角关注助动词中的情态助动词,并认为该词类能携带说话人对所说内容进行是非判断的涵义,也还注意到部分副词具有修饰调整此类涵义的作用。然而在分类时,夸克还是引入施事能动性这一功能变量,内在情态和外在情态的二分法也使得其说话人判断的涵义具有完整性。

罗宾斯基于动词词组审视情态,具体做法是把传统语法的语气系统扩充为情态系统,因此他的情态系统既涵盖语气变化又包括说话人所做判断。与夸克相比,罗宾斯的理论既有不足又有改进:不足是因语义范畴混杂而难以进行整体界定,改进是其体现形式也将情态助动词放宽至所有助动词,且助动词与副词之间不分主次,同为修饰主动词的手段。

韩礼德的情态观相对主要时态时只体现在限定成分,其情态意义一方面剥离时态,另一方面相当于传统语法体态的次时态(secondary tense)身处剩余成分(residue)而脱离限定成分,因此狭义情态观同时又排除体态,在概念界定与语义范畴等方面与传统的TAM1 区别不大,可视为是对传统的继承,亦体现出语言学不同理论间的殊途同归。

经狭义功能观过渡,功能情态观相对归一度在广度上有所拓宽,它把TAM 和狭义功能观完全包含在内,但不包括罗宾斯理论中的语气部分及归一度肯定部分(即事实陈述)。如前文所述,归一度的肯定和否定都应置于情态之外,因为最强烈的主观判断仍不敌最朴素的客观陈述。在命名情态子类时,韩礼德均选用中值(median value)用词,如用 probability 而非 possibility,用 inclination而非willingness.由于该理论先从意义上划定情态范围,再逐一分析哪些结构可以体现既定意义,因此其体现形式更为丰富。较之其他理论,广义功能情态观的体现形式新增动词词组外的评价附加语和功能语法独有的语法隐喻,且所有体现形式之间地位平等并可相互转化,以凸显主观与客观、显性与隐性等特征。该理论的定义和分类法俨然已成为韩礼德使用最广的情态观。

另外,形式情态观和功能情态观都主动与哲学语义中的情态逻辑对接,都提及知识性情态和道义性情态。不同之处在于韩礼德另新增动态化情态 (dynamic modality) (Halliday 1994:357,2004:618,2014:692),以指代提供物品与服务的“倾向/意愿”(readiness/inclination)。

正如比较结果所示,功能情态观概念界定的整体性更好、语义范畴的覆盖面更广、体现形式的手段更丰富。究其原因,形式情态观把带有情态意义的结构类型拼接为一个概念,若追求整体性则会造成局部某些特征磨损丢失(夸克承认其定义并非完全匹配情态的形式范畴),若追求完整性又会造成局部某些部位黏合不紧(罗宾斯的分类法略显松散杂乱)。反观功能情态观把意义范围明确的概念用二分法⑥进行多次分解,理论上具有穷尽性和子类间的对立性。因此相对形式情态观而言,功能情态观是更优越的理论。

4.4 应用价值

功能情态观不仅具有理论本体优势,其优越性更体现在语篇分析中的实用价值。诸多研究视其为人际功能的重要分析工具,其强大解释力可用于说明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挖掘不同体裁的文体特征等。(李战子 2000,谢静 2001) 而使用形式情态观进行类似分析的研究较罕见。

5 结束语

情态系统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判断,直接与其说话意图相关,是语法体系中的一大重点。同时情态意义范围之广、体现形式之多,也是语法体系中的一大难点。如同Bybee 所说,情态系统似乎不可能通过简明术语说明其语义范畴或体现这些意义的语法手段(Bybee 1994:176)。虽是如此,前人仍从语法形式或语义功能入手对该领域进行诸多重要总结。

通过对形式情态观和功能情态观的对比研究,我们认为后者在理论本体的概念界定上更显包容性,范畴划分上更具逻辑性,体现形式上更呈多样性,而且在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也同样展示出强大的解释能力。

注释

①原文为modality may be defined as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clause is qualified so as to reflect the speaker's judgment of the likelihood of the proposition it expresses being true.

②原文为this semantic definition makes only an imperfect match with the correspondingly-named formal category,that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③例句引自 Robins(2000:260-261)。

④就归一度系统的位置而言,韩礼德曾将其划归在概念元功能的逻辑语义关系之下(Halliday 1970:327,2015:170),后又在人际元功能中将情态、归一度、语气置于一图讨论(Halliday 1994:357,2004:619,2014:691)。

⑤表格右栏和底行均属并置表格的拓展内容,是对比较结果的总结与呈现。

⑥先按交换物(信息、物品与服务)二分法区分情态化和意态化,前者用共时历时二分法区别概率和频率,后者用求取给予二分法区别义务和倾向。

猜你喜欢

助动词情态范畴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助动词的用法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情态动词专练
情态动词表推测用法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