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教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更好地表现

2019-07-19钱蔚王菲菲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6期

钱蔚 王菲菲

【摘   要】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師需要设计表现性任务来实现“表现性目标”:引进表现艺术,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增加表现机会,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台;提高表现层次,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讲台。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表现性任务设计;为学生搭台

学生获得知识后唯有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才可能获得成功,达成表现性目标。这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看得见”的标准。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表现性任务来实现“表现性目标”。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力的任务设计方法。

一、引进表现艺术,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

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力,除了要让学生能表现,还要让学生爱表现。很多情况下,数学课开场的旧知复习环节比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因为数学知识很多比较枯燥,也难以用作学生表现的材料。然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数学课的开场就能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表现的内容,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这样的数学课必定会得到学生的喜欢。

对此,我们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的课前,让学生排演了一段“相声”,用艺术表演的方式进行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导入,使知识充满艺术表现力,也让复习充满了浓浓的趣味。

【教学片段】

师:有请我们班相声小演员王涛和李小萌。

王:今天,咱俩来表演一个与数学有关的相声。

李:那感情好!

王:话说昨天老师布置给我们一个表演任务,考考你!如何?

李:来吧,难不倒我!

王:请看大屏幕——上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李:太简单了,黑板面不就是长方形的吗?

王:不错!有水平!还有吗?

李:当然有!要不,咱们考考下面的同学?

……

师:两位相声小演员带领我们找出了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把它画下来,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特征呢?

生:我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生:我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知道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

……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有这些特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孩子喜欢看表演,也是天生的表演家。如果将表演引入课堂,将知识用表演呈现出来,并且自己能够做演员,这样的表演任务,学生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尤其是数学课,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学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并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两个有才艺的学生用相声的表演形式导入新课,既展现了学生的才艺表现力,又串联了“小老师”的作用,使得课堂情趣陡然提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只是成功了一半。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本节课中,我们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开场,同样以文艺表演的形式收场——“全班总动员:课后用文艺的手法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新认识表演出来”,从而给学生前后呼应的学习畅快感。

二、增加表现机会,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台

为了给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我们在学生自由探究的时候不断进行巡视指导,收集不同探究水平的学生的作品,在反馈汇报时,我们并没有让学生自由展示,而是让不同探究水平的学生代表依次上台,或者在学生展示中启发其他同学产生新的思想。对此,我们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一开始让高水平学生展示,那么就可能导致低水平学生“不好意思”再展示,最终归于沉默之中。展示的循序渐进,保证了低水平学生应有的表现机会,也才有可能提升低水平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学片段】

展示任务1: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我们先请这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她的探究方法——

生(在讲台上操作):我用直尺量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都是8厘米,另一组对边都是5厘米。

生:我也是量的,一组对边都是4厘米,另一组对边是7厘米。

师:如果不量,有没有办法验证?

生(上讲台演示):我是折的,你看对折一下不就能看出对边是相等的吗?再这样对折另一组对边也是相等的。

……

展示任务2: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在讲台上操作):我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的,和直角一样大。

师:你们比了四次?

生:老师,只要比一次就可以了(拿着长方形纸急急地上台展示),先对折,再对折,将四个角折在一起,再用直角去比一比。

……

展示任务3: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生(上讲台演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就像刚才一样,只要先把角折在一起,用直角比一下就可以了。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是相等的。我用尺量了,我的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是5厘米。

生(上讲台演示):还可以折一折,上下对折,左右对折。

师:我们放慢速度、仔细观察,再来折一折。(为了使学生便于比较,教师将正方形每条边用不同颜色表示)上下对折,验证什么?

生:黄边=红边。

师:左右对折,验证什么?

生:蓝边=绿边。

师:黄边=红边,蓝边=绿边,能说明四条边相等吗?

生:好像不能。

生(上讲台演示):可以斜着折,这样能说明黄边和蓝边也是相等的,再斜着折一折,红边和绿边也相等的。

师:把两位同学的智慧总结一下,就是先對折两次,再斜折两次。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先对折一次再斜折一次或先斜折一次再对折一次,这样能不能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学生开始了新的思考……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因不同学生的不同展示而不断激活、不断刷新、不断进化,“折一折”“可以只比一次”“斜着对折”“需要对折几次”等具有“含金量”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表现力。三次任务,三次探究,三次展示,学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具有挑战性。

三、提高表现层次,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讲台

据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新知识点,如果全部放给学生自学,学生大约可以掌握其中的70%。这一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一是可以组织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通过当“小老师”等方式展示70%的掌握情况;二是对学生未掌握的30%,可以组织探究活动,或者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此时,师生的角色常常会发生“翻转”,学生会被推到台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这样的角色转换,尤能锻炼和考验学生的学习表现力、思想表现力和语言表现力。

【教学片段】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还有各自的名称呢!请同学们自学,欢迎毛遂自荐来做介绍。

生1(上讲台指着黑板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拿这个长方形来说吧,这条长的边就叫长,这条短的边就叫宽,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就叫边长,同学们,我说得对吗?

(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师:小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把长方形这条短的边就叫“长”,这条长的边就叫“宽”,可以吗?

生1:不可以。长的才叫长嘛。

生2(引起了注意,把书放在讲台上):我认为可以,这里有“通常”两个字,老师曾经说过“通常”的意思是“一般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还有不一般的情况。

(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师:那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叫成“长”和“宽”吗?

生1:这不可以吧,因为长方形是长方形,正方形是正方形。

生3:我觉得也可以吧,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也相等。

生4:还是叫“边长”比较清楚,不然容易把正方形当成长方形。

师:那我又有问题了,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生4:当然不是了,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是对边相等,不一样!

生5:我觉得正方形也是对边相等,只不过……

生6:反对!如果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话,那还用得着另外学正方形吗?

……

师:正方形也具有长方形的特征,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投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表现力得到了提升。“知识+表现=成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获得感和成功感,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教师追求的。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2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