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上的应用探讨

2019-07-17郭年梅段德康杨群林周先武

生物灾害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诱剂卷叶螟晚稻

郭年梅,段德康,杨群林,周先武,王 希,钟 玲*



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上的应用探讨

郭年梅1,段德康2,杨群林3,周先武4,王 希1,钟 玲1*

(1. 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江西 南昌 330096;2. 江西省万安县植保植检站,江西 吉安 343800;3. 江西省樟树市植保植检站,江西 樟树 331200;4. 江西省上饶市植保植检站,江西 上饶 334000)

为探索研究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监测预报上的可行性及监测效果,2016—2017年在江西万安通过田间监测试验探讨了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赶蛾的诱蛾量和诱蛾趋势,结果表明:性诱与灯诱、田间赶蛾诱蛾高峰基本吻合,性诱的诱蛾量在不同代次间诱蛾效果差异性较田间赶蛾显著,更能反应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消长动态,且性诱具有峰次更多、峰期略早的优点,完全能够取代灯诱、田间赶蛾作为稻纵卷叶螟田间监测预报的一个重要手段。

稻纵卷叶螟;性诱剂;监测预报

稻纵卷叶螟[(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的迁飞性害虫[1],为江西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稻纵卷叶螟在江西年发生6~7代[2-3],赣南7代,赣中赣北6代,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质量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全省常年发生面积8.67×105hm2以上,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为害损失率在15%以上[4-7]。虫情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是有效地制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的基础。稻纵卷叶螟前期的监测预报主要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捕和田间赶蛾法进行,近年来随着城乡丰富灯光因素的干扰,传统的灯诱效果下降,而赶蛾法费时费力,这都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性诱剂监测技术具有作用对象专一、灵敏度高、经济安全的特性,同时不受光源干扰、不需供电,方便、经济,刚好弥补了灯诱和赶蛾的不足,可以作为害虫监测预警的辅助手段[8-9]。省植保局为开发诱捕效果优异、性能稳定、应用技术规范的稻纵卷叶螟测报专用性诱监测器,提高害虫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于2016—2017年4—10月份在万安应用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诱捕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江西省万安县芙蓉镇光明村,监测面积0.67万hm2,种植管理以及水肥条件基本一致。耕作制度为双季稻栽培,水稻种植品种早稻为常两优173、晚稻为五优308等。供试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和诱捕器为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提供,测报诱虫灯由河南鹤壁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监测时间为2016年早稻5月5日—6月30日、晚稻 7月29日—10月9日;2017年早稻4月23日—6月30日、晚稻7月27日—9月28。

1.2 试验设计

性诱监测设3个重复,诱捕器相距50 m呈正三角形放置于实验田中,距离灯诱监测光源距离50 m以上。诱捕器的挂放高度为:在水稻苗期,放置高度0.8~1 m;水稻成株期,稍低于水稻冠层。

1.3 试验调查记录方法

水稻生长期间,每天08:00—09:00调查记录性诱剂诱虫数量,同时以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数量和田间赶蛾数量为参照。稻纵卷叶螟灯诱和田间赶蛾的记载方法,按害虫测报技术规范执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田间赶蛾的诱蛾量比较

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的数据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万安年发生五代以上,4—5月份迁入本地,一代主害早稻分蘖期-早稻拔节期;二代主害早稻拔节期-早稻穗期;三代主害早稻穗期-早稻成熟期;四代主害早稻成熟期-晚稻拔节期;五代主害晚稻拔节期-晚稻成熟期。田间赶蛾的诱蛾量最多,但灯诱和性诱的数据不同代次间诱蛾效果差异性较田间赶蛾显著,更能反应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消长动态。

结合灯诱、性诱和田间赶蛾的蛾量分析,2016年一代诱蛾量最多,其次是三代、四代,2017年五代诱蛾量最多,其次是一代、四代、三代,这可能与当地的天气有关。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与6—8月降雨有关,一般6—8月降雨多,有利迁入,2016年4—6月份雨水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为害早稻;而2017年4—6月份少雨,稻纵卷叶螟早稻发生为害轻于去年,7月份下半旬降雨增多,晚稻发生为害重于去年(见表1)。

表1 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田间赶蛾的诱蛾量比较

性诱剂诱蛾量为3个诱捕器诱蛾量的平均值

2.2 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赶蛾的诱蛾趋势比较

2016—2017年的田间监测结果表明,性诱与灯诱、田间赶蛾诱蛾高峰基本吻合,且性诱具有峰次更多、峰期略早的优点,在稻纵卷叶螟的测报上可以取代灯诱、赶蛾,作为稻纵卷叶螟监测预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如2016年田间监测结果(见图1、2),性诱诱蛾高峰日较灯诱、田间赶蛾偏早1~4 d左右,性诱早稻首个诱蛾高峰日为5月13日,灯诱和赶蛾为5月17日;性诱晚稻第一个诱蛾高峰日为7月29日,灯诱和赶蛾为8月1日;性诱诱蛾始见日较灯诱、田间赶蛾偏早1~3 d,性诱早稻始见蛾日为5月11日,灯诱为5月12日,赶蛾为5月14日,晚稻始见蛾日为7月28日,灯诱为7月30日,赶蛾为7月31日。2017年田间监测结果(见图3、4),性诱诱蛾高峰日较灯诱、田间赶蛾偏早0~4 d左右,性诱早稻首个诱蛾高峰日为5月3日,灯诱为5月5日,赶蛾为5月7日;性诱、灯诱晚稻首个诱蛾高峰日均为8月3日,赶蛾为8月3日;性诱诱蛾蛾始见日较灯诱、田间赶蛾偏早1~8 d左右,性诱早稻始见蛾日为4月29日,灯诱为5月2日,赶蛾为5月7日;晚稻始见蛾日为7月27日,灯诱为7月29日,赶蛾为8月1日。

图1 2016年早稻稻纵卷叶螟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赶蛾的诱蛾趋势比较

图2 2016年晚稻稻纵卷叶螟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赶蛾的诱蛾趋势比较

图3 2017年早稻稻纵卷叶螟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赶蛾的诱蛾趋势比较

图4 2017年晚稻稻纵卷叶螟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赶蛾的诱蛾趋势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田间监测试验得出的结果,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田间赶蛾相比,具有峰次多、峰期早的特点,能准确反映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田间发生趋势,而且具有预警早,设备简单易操作,维护和购置成本更低的优点,且与人工田间赶蛾相比,不同代次间诱蛾效果差异性显著,更能反应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消长动态,完全能够取代灯诱、田间赶蛾作为稻纵卷叶螟田间监测预报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性诱监测存在诱捕的虫量偏少和易受环境天气影响的缺点,田间虫口密度、风速风向、高温、干旱或是降雨天气等因素都会影响性诱剂的诱虫量,影响其监测准确性。近年来,随着植保工作任务的加剧,植保工作人员紧缺,性诱自动监测智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性诱智能测报系统进行害虫田间动态数据上报,可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是实现农作物害虫监测预警技术标准化、简约化和自动化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稻纵卷叶螟性诱测报技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徐伟. 稻纵卷叶螟性诱法监测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 167.

[2] 姚士桐, 吴降星, 郑永利, 等. 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在其种群监测上的应用[J]. 昆虫学报, 2011, 54(4): 490-494.

[3] 吴降星, 王笑, 应晓平, 等. 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J]. 植物医生, 2010, 23(2): 26-28.

[4] 杨亚军, 徐红星, 郑许松, 等. 中国水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42(5): 691-701.

[5] 翟保平, 程家安. 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纪要[J]. 昆虫知识, 2006(4): 585-588.

[6] 包云轩, 曹云, 谢晓金, 等. 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北迁的大气背景[J]. 生态学报, 2015, 35(11): 3519-3533.

[7] 徐玉峰, 杨新宇, 徐洁, 等. 性诱剂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3): 170, 172.

[8] 江涛. 害虫性诱剂绿色无公害诱杀技术[J]. 福建农业, 2012(9): 13.

[9] 郑许松, 鲁艳辉, 钟列权, 等.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践[J]. 中国植保导刊, 2017, 37(11): 42-45.

Application of Sex Attractant to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Rice Leaf Roller

GUO Nian-mei1, DUAN De-kang2, YANG Qun-lin3, ZHOU Xian-wu4,WANG Xi1, ZHONG Ling1*

(1. Jiangxi Plant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Bureau, Nanchang 330096, China; 2. Wan’an Plant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Wan’an, Jiangxi 343800, China; 3. Zhangshu Plant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Zhangshu, Jiangxi 331200; 4. Shangrao Plant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Shangrao, Jiangxi 334000, China)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monitoring effects of sex pheromone i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a field monitor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Wan’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x pheromone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eak of light pheromone and field pheromone. It reflected the growth and decline dynamics ofin the field, and sex pheromone had the advantages of more peaks and earlier peak period. So sex pheromone could be used to completely replace light pheromone and field moth removal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in the field.

; sex attractant; monitoring forecast

S435.112+.1

A

2095-3704(2019)02-0126-04

2019-05-21

郭年梅(1987—),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研究,343197568@qq.com;*通信作者:钟玲,研究员,zhonglingjx@hotmail.com。

郭年梅, 段德康, 杨群林, 等. 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上的应用探讨[J]. 生物灾害科学, 2019, 42(2): 126-129.

猜你喜欢

诱剂卷叶螟晚稻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安福县:发放晚稻测土配方施肥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