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县松褐天牛的分布规律

2019-07-17周登兵王丽娜唐艳龙

生物灾害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松褐韧皮部松材

周登兵,梁 侃,程 位,王丽娜,唐艳龙,张 恒



遵义县松褐天牛的分布规律

周登兵1,梁 侃2,程 位1,王丽娜3*,唐艳龙3,张 恒3

(1. 贵州正春林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2. 浙江奉化市林果园艺场浙江 奉化 315500;3. 遵义师范学院 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为明确松褐天牛不同虫态在马尾松上的分布情况,通过解剖遵义林间受害马尾松,研究了遵义县松褐天牛幼虫、蛹和成虫在马尾松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从垂直分布角度看,松褐天牛蛹和幼虫主要分布在树高0.5~5 m,而成虫则主要分布在1~3 m。从水平分布角度看,不管是幼虫、蛹还是成虫,都主要分布在树干木质部,韧皮部的天牛数量则很少。以上研究为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依据。

松褐天牛;马尾松;分布规律

松褐天牛(Hope)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墨天牛属,又名松墨天牛[1]。在我国主要危害马尾松(Lamb.)、黑松(Parl.)、火炬松(L.)、华山松(Franch)和湿地松(Englem)等[2]。近年来,贵州省松褐天牛的危害日益严重,再加上其携带大量松材线虫,导致松林极易感染松材线虫病而毁灭。近年来,人们通过防治松褐天牛这一传播媒介来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3]。

当前,对遵义县松褐天牛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点已基本明确。遵义县松褐天牛1年发生1代,发生不整齐,多数4—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一直到8—9月,林间均有松褐天牛成虫存在,多数以老熟幼虫越冬,少数以低龄幼虫越冬[4]。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点和分布规律,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害虫的基础,对松褐天牛亦不例外。因此,在了解遵义县松褐天牛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松褐天牛幼虫、蛹和成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以期为遵义县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调查林场位于遵义市遵义县龙坑镇共青湖,北纬27°35′57.42″,东经106°50′20.87″,海拔950 m。为马尾松纯林,林龄约30 a,胸径20 cm左右,平均树高约为10~16 m。

1.2 试验方法

2017年5月,在上述马尾松林中砍伐5株被松褐天牛危害的枯死松树,除去上端枝叶,留下主干。以基部开始每0.5 m为一段,自下而上进行编号,运回后进行分段解剖。首先用砍刀剥开表皮,检查韧皮部内幼虫、蛹或成虫的数量,然后用斧头劈开木质部,检查木质部幼虫、蛹或成虫的数量,最后统计松褐天牛幼虫、蛹或成虫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部位的分布。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 Excel 2010 和 SPSS 19.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法比较各处理间差异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褐天牛分布与树高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不同高度的分布差异不显著(=0.527;=12,51;=0.88)。松褐天牛主要分布在0~4.5 m,分布较均匀,平均在0.8头左右,其中0~0.5 m和2~2.5 m分布最多,平均为1头,其次是3~4.5 m,平均为0.8头。松树高度在5 m以上时,松褐天牛幼虫较少。

图中数据是平均值±标准误,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从图2可以看出,松褐天牛蛹主要集中分布在1~4.5 m,平均有3头左右,在2~2.5 m高度时松褐天牛蛹最多,有4.5头左右,在0.5~4.5 m分布较均匀,平均有3头左右,树高4.5 m以上时,天牛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6.5 m高度以上时天牛蛹较少。

从图3可知,松褐天牛成虫在马尾松上不同高度的分布差异不大。相比幼虫和蛹,成虫数量较少,只有一头左右,0.5m以下没有松褐天牛成虫,在2~2.5 m区域分布最多,平均1.4头左右,其次1~1.5 m区域平均有1头左右。

图2 松褐天牛蛹在马尾松上的垂直分布

图3 松褐天牛成虫在马尾松上的垂直分布

2.2 松褐天牛分布与树干部位的关系

由图4可知,天牛幼虫多分布在马尾松木质部,平均在6头左右,在韧皮部相对较少,大概1.6头左右。松褐天牛蛹在马尾松上的水平分布差异不显著(=0.874;=1,7;=0.37)。

图4 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水平分布

图5 松褐天牛蛹在马尾松上的水平分布

从图5可知,松褐天牛蛹在马尾松上的水平分布差异不显著(=1.612;=1,7;=0.24)。在木质部,松褐天牛蛹平均在18头左右,韧皮部平均约7头左右。

从图6可知,松褐天牛成虫在马尾松上的水平分布差异不显著(=1.739;=1,7;=0.22)。天牛成虫数量很少,在木质部最多也只有3头左右,而韧皮部数量更少,仅仅只有1头左右。

图6 松褐天牛成虫在马尾松上的水平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昆虫的分布规律是昆虫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亦是害虫防治的基础。对于天牛类蛀干害虫而言,研究明确其分布规律,对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十分重要,例如防治危害柳树的光肩星天牛,许多地方采取截枝的方式来消灭大量天牛幼虫,就是基于许多地方天牛主要危害中上部的枝干。而释放天敌昆虫防治天牛类害虫,同样需要明确其分布特点,特别是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等移动能力较弱的天敌时,明确害虫的分布有助于提高天敌的寄生效率[5-6]。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害虫,其分布特点有较大的差异,而即使是同一种害虫,在不同的地方,其分布规律往往也有一定差异。例如松褐天牛,在江浙一带,往往会危害寄主主干甚至小枝,而在贵州,其主要危害松树主干,很少会危害小枝[7-8]。所以在江浙和贵州省,处理马尾松枯死疫木的要求就会有所不同。松褐天牛作为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在我国广泛分布,是我国松林最主要的蛀干害虫。因此,有关其分布规律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2000年,张世渊等[9]和练羽[10]研究报道松褐天牛幼虫主要分布在中下部,而2001年陈顺立等[11]研究报道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垂直分布规律,表明下段>中段>梢段,高尚坤等[8]2015年的研究表明,松褐天牛幼虫主要分布在1~6 m。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类似,遵义县松褐天牛幼虫主要分布在中下段,主要集中在5 m以下的主干中。研究结果还表明,松褐天牛蛹的分布与幼虫类似,差异不大。本文在调查时,正好有部分成虫已经羽化即将出孔,而成虫的分布与蛹和幼虫的分布比较类似。这说明松褐天牛幼虫阶段在树干内的蛀道不长,其幼虫和蛹的分布比较一致,而高尚坤等[8]的研究报道指出蛀道长度平均约4 cm左右。有关松褐天牛的水平分布报道较少,本文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松褐天牛都分布在木质部,韧皮部只有少量幼虫和蛹分布,一般来说,树皮越厚,韧皮部的天牛数量越多。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天牛都会侵入木质部,在树皮较厚的情况下,部分天牛会选择在韧皮部化蛹。

关于松褐天牛的防治,一直是我国林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12]。当前已有较多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治松褐天牛从而降低其传播松材线虫病的风险。比如广泛使用的松褐天牛引诱剂[13],可以有效降低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从而对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亦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特别是花绒寄甲和管氏肿腿蜂等蛀干害虫天敌[14-15]。但不管是引诱剂还是天敌,都很难做到将松褐天牛彻底消灭,而林间残存的松褐天牛,不仅有传播松材线虫病的风险,其恢复种群也只需要较短的时间,据报道,一头松褐天牛雌虫的产卵量高达100多粒,最高可产200多粒[13]。这就需要对疫区的松褐天牛采取持续的控制措施。而传统的疫木处理方式(清理烧毁或粉碎),在大量消灭松褐天牛的同时,将大量松褐天牛的天敌一并消灭了,这并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综上所述,找到持续有效的方法来防治松褐天牛,既可以将松褐天牛压低到较低的水平,又可以有效保护林间的生物多样性,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胡长效, 苏新林, 张艳秋. 我国松墨天牛研究进展[J]. 河北林果研究, 2003, 18(3): 293-299.

[2] 郭晓华,江丕文,昌恩梓,等. 松材线虫入侵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 2008(5): 5-8.

[3] 郭进, 葛明华, 顾晓峰. 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探析[J]. 现代园艺, 2017(21): 139-140.

[4]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遵义县松材线虫病调查[J]. 农技服务, 2011, 28(12): 1693.

[5] 张翌楠. 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6]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等.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34(02): 163-183.

[7] 赵锦年,应杰. 松墨天牛取食危害与松树枯死关系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89, 25(5): 432-438.

[8] 高尚坤, 唐艳龙, 张彦龙, 等. 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J].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5): 708-712.

[9] 张世渊, 蔡道尧, 陆高.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和各虫态在被害树上的分布[J]. 森林病虫通讯, 2000(5): 14-16.

[10] 练羽. 松树枯死情况及原因分析[J]. 森林病虫通讯, 2000(2): 22-23.

[11] 陈顺立, 王玲萍, 黄金聪, 等.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垂直分布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 21(4): 297-300.

[12] 贺清华, 桂金勇, 邓海英. 松褐天牛发生和防治方法综述[J]. 农业灾害研究, 2016, 6(6): 54-56.

[13] 邓礼. 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诱杀技术研究[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4.

[14] Yang Z Q, Wang X Y, Zhang Y N. Recent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important native and invasive forest pests in China[J]. Biological Control, 2014, 68(68): 117-128.

[15] 温小遂, 廖三腊, 孙计拓, 等.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防效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8(3): 505-510.

Distribution ofHope in Zunyi County

ZHOU Deng-bin1, LIANG Kan2, CHENG Wei1, WANG Li-na3*, TANG Yan-long3, ZHANG Hen3

(1. Guizhou Zheng Chu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Guiyang 550000, China; 2. Fenghua Forestry and Fruit Garden, Fenghua 315500, China; 3.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2,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Hope larvae, pupa and adult in Zunyi County, someLamb.trunks were diss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vae and pupa of the longhorn beetles vertically distributed on 0.5-5 m, and adults mainly on 1-3 m;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larvae, pupa and adult were on xylem. The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pest control.

Hope;Lamb.; distribution

S763.38

A

2095-3704(2019)02-0147-05

2019-03-11

贵州省平台及团队建设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202)

周登兵(1989—),男,初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资源调查工作,635523373@163.com;*通信作者:王丽娜,初级工艺师,硕士。

周登兵, 梁侃, 程位, 等. 遵义县松褐天牛的分布规律[J]. 生物灾害科学, 2019, 42(2): 147-151.

猜你喜欢

松褐韧皮部松材
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对松褐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APF-1诱捕器林间诱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研究
看芸薹根肿菌如何劫持植物的蔗糖?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探析
释放天敌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
镉污染来源对萝卜镉积累特性的影响
年少时的爱情,吹动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