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9-07-17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腰椎针灸

黄 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因腰椎间盘变性致使骶核组织突出并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疼痛、腰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并伴有受累神经处反射、运动、感觉等改变[1]。研究发现,针灸作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外治疗法,在增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2]。该研究以2018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常规保守治疗为对照,探讨中医针灸的具体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纳入标准:(1)病程较短,病史不超过 3 个月;(2)首次发作,且症状相对较轻者;(3)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4)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治疗适应证者;(2)具有相关手术史或其他腰椎疾病者;(3)伴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或者为妊娠哺乳期女性;(4)拒绝参与研究者。观察组男30 例,女 22 例;年龄 28~61 岁,平均(47.86±9.34)岁;L3~4段病变 11 例,L4~5段病变 24 例,L5~S1段病变17例。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7~59岁,平均(46.93±8.87)岁;L3~4段病变 10 例,L4~5段病变26例,L5~S1段病变1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诊断标准含以下一种或几种疾病者。(1)湿热症:腰部疼痛,并伴有肝热,阴雨天或受寒时痛甚,腿软无力,口渴恶热,小便发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2)寒湿症:腰部及腿部冷痛重着,侧转不利,阴雨、受寒时疼痛加重,静卧不减,舌质淡,舌苔腻或白,脉濡缓或沉紧。(3)血瘀症:腰腿疼痛如刺,腰部板硬,旋转仰卧受限,夜间更甚,疼痛拒按,舌质发紫,可有瘀斑,脉涩或弦紧。(4)肝肾亏虚症:腰背酸痛,腿部乏力,劳累则甚,静卧则轻;阴虚甚者倦怠乏力,面色潮红,口渴咽干,心烦多梦,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阳虚甚者面色发白,懒言少气,手足不温,腰腿发凉,舌质淡,脉沉细[3]。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患者行仰卧位,采用床边胸廓-骨盆对抗牵引,牵引治疗根据患者耐受力、韧带肌腱情况及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初次多为患者体质量的25%~30%,之后适当调整,最高不得超过体质量的60%,每次牵引治疗时间为20~30 min,治疗 1次/d。 (2)观察组加用中医针灸治疗:取腰部大肠俞、肾俞、阳关穴、秩边穴、委中穴、环跳穴;湿热症者加阳陵泉,寒湿症者加大椎穴,血瘀症则加膈腧,肝肾亏虚者加命门穴。于施针处进行皮肤消毒,应用针灸针针刺穴位,提拉捻转,出现酸、胀、麻、重感后留针30 min。治疗周期以10 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期间加强日常管理,并根据患者情况对症进行抗炎及支持治疗。两组均在开始治疗20 d后进行取血,取血完成后,再过3个月开始进行TOA评分。

1.4 评价标准观察两组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血浆TXB2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效果。(1)取空腹静脉血3~5 ml(空腹≥8 h),常规离心分离血清,保存至冰箱待检,应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及配套试剂检测IL-6、TNF-α水平。(2)抽取3~5 ml空腹静脉血,常规进行血浆分离,应用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TXB2含量。(3)应用腰椎功能 JOA 评分[4],从患者自觉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情况(14分)综合评估患者腰椎功能,评分高则腰椎功能康复效果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血浆TXB2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浆TXB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TXB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52 137.78±28.92 120.57±22.84 3.368 1.93±0.36 1.46±0.28 7.431 0.000观察组 52 138.10±29.76 110.19±16.77 5.976 1.95±0.37 1.22±0.21 12.373 0.000 t值 - 0.125 2.642 - 0.279 4.945 - -P值 - 0.906 0.003 - 0.750 0.000 - -组别 n IL-6(μg/L)P值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血浆TXB2水平比较(±s,pg/ml)

表2 两组患者血浆TXB2水平比较(±s,pg/m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52 612.34±53.81 433.50±36.08 19.906 0.000观察组 52 615.47±55.69 307.92±34.96 33.728 0.000 t值 - 0.292 18.025 - -P值 - 0.000 0.000 - -

2.3 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腰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t值 P值对照组 52 12.07±1.34 21.74±1.65 26.577 0.000观察组 52 11.89±1.30 25.59±2.04 40.801 0.000 t值 - 0.695 10.554 - -P值 - 0.346 0.000 - -

3 讨论

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疗法之一,可经牵引复位配合相关药物治疗改变或部分回纳受压神经根与椎间盘组织间的相对位置、消除神经根炎症、减轻神经压迫等。但传统保守治疗相对单一,治疗时间较长,且见效较慢,往往需联合其他疗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传统中医辨证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腿痛”“痹症”等范畴,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肾虚是病变发生的主因,同时湿、寒、风等邪气侵袭肌表,经脉流注,或外伤引起瘀血、经络阻闭,进而导致气血不畅,不通则痹、则痛[5]。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血浆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腰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疗法可促进神经炎症消失、临床症状缓解及腰椎功能恢复。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针灸则是以中医经络理论学为指导,并结合现代医学理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通过针刺相应腧穴,调和营卫气血,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促使经络通畅,恢复正常气血运行,抑制TXB2大量释放,阻止患处血栓形成,利于局部疼痛症状的缓解[6]。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6、TNF-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战神经性疼痛具有直接关系,其含量增高会刺激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加速腰椎间盘退化,加剧腰椎损伤及局部疼痛[7]。 而现代医学证明[8],针灸对各个器官功能均有调整作用,尤其是处于病理情况下,针灸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明显,且该作用是双向性、良性的,不仅可抑制兴奋状态的器官组织及炎性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还可兴奋虚弱的器官组织功能,达到消除病机的效果,与常规保守治疗联合作用,早期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更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针灸疗法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TNF-α及血栓素B2改善,增强腰椎功能恢复效果。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腰椎针灸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