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军三级乙等以上医院野战医疗队军医战伤救治水平的问卷调查

2019-07-17李重先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战伤军医卫勤

李重先,张 慧

野战医疗队是军队医院主要应急机动力量,以平时预编预任,战时抽组的形式存在[1],以提高战伤救治率,确保卫勤保障训练为安全目标[2],经常在紧急、突发、复杂情况下完成各项救治保障任务。这就要求医疗队军医必须有专业、精准、全面的战伤救治技术来救治伤病员,以提高伤员生存率,保障部队战斗力。笔者对中原地区同等规模的7家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到各医疗队军医战伤救治水平均存在薄弱环节,该文旨在分析就军医救治水平现状,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医疗队人员编制有限,对于批量伤病员不可能采取平时的专科专治模式,需要尽可能快速、有效、精准地处置伤病员,这就要求军医应具备全科知识、临床技能以及野战综合救治能力。但目前医院专科设置细化,许多军医平时工作中对其他专业涉足较少,有相关问题也多是通过会诊解决,其操作技能难以满足野战救护的要求[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该研究采取抽样法,对驻军三级医院的医疗队军医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医院共7家,均为驻军中心级三级乙等以上医院,医疗队编制均为50人。其中,男性医师87人(73.1%),女性医师32人(26.9%)。 军医年龄 25~30岁 55人(46.2%),31~35岁 48 人(40.3%),36~40 岁 16人(13.5%)。医师 67人(56.3%),主管医师 42人(35.3%),副主任医师9人(7.6%),主任医师1人(0.8%)。医师104人(87.4%),科主任 9 人(7.6%),医务处(副)主任 6人(5.0%)。最高学历为大专者13人(10.9%),本科82人(68.9%),研究生 24人(20.2%),从事临床工作 5年以下 35人(29.4%),5~10年 72人(60.5%),11~15年 10人(8.4%),15年以上 2人(1.7%)。

1.2方 法

1.2.1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所在单位名称、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从事临床工作年限等;二是军医战伤救治水平现状,包括军医从事专业、配备光盘书籍、救治技术训练及考核、其他问题等四个方面内容。该次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19份,有效问卷率100%。

1.2.2数据处理 主要采用百分比描述所调研军医工作情况。

2 结 果

调查显示,50.5%军医从事外科专业,其中骨科(14.3%)最多,见表1;大多数医疗队员有1~3本战伤救治手册或光盘视频;所涉及内容主要为战伤救护(78.2%)、急救专科(68.9%)和伤口专科(65.5%);大多数(82.3%)医疗队采取队员自学方式;平时训练以基础救治技术为主(74.8%),培训后大多数医院有简单考核,基本合格。见表2。

表1 军医专业情况及方向

表2 军医培训情况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3.1 专业局限单一目前医院专科设置细化,许多军医仅对本专业掌握较好,平时工作中对其他专业涉足较少,有相关问题也多是通过会诊解决,其操作技能难以满足野战救护的要求[3]。急诊科医师虽能对伤病员进行初期判断和处理,但不能提供深层次的治疗意见,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平时,部队演习训练中,虽有卫勤保障环节,但军医处理的多为训练伤、休克防治、复苏术、感染防治、清创术、战伤手术,对爆炸伤、核生化武器伤、烧伤等战伤救治不够了解。而战场早期快速有效的救治复苏是伤病员后续救治和提供最终生存基本的前提[4]。左婧等[5]在研究中也提出,医务人员对伤病救治能力存在不足,包括心理伤防治薄弱、特殊伤病救治经验缺乏和专业人员队伍不齐。队员结构不合理,有些医院军人数量不足,出现文职人员顶替现象,并且抽组队员时医院以不影响收治为主,往往科室自行推荐,导致某一专业人员多,而另一专业人员缺失。

3.2 未经正规培训野战医疗队的各类培训,以自学及观看光盘录像为主,统一学习由各医疗队曾参加过抗震、赴藏、维和等实践经验的高年资医师授课,师资队伍层次不够高,教学方案没有具有规模的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无法进行情景模拟化训练,教材视频与医疗队实际情况不符,可供参考性不强。上级单位未对救治流程和效果拟定实施标准,无考核量化办法,不能对实战救治效果做出评价和改进。医疗队员每年任命,每次重新组合后,分工不明确,配合不默契,训练于低层次循环。

3.3 工训矛盾突出驻军医院技术干部严重缺编断档,现有军人干部多数担任科室领导职务,而野外驻训、演习保障、训练考核等占据大量工作时间,部分队员因为日常工作不能全时完成训练任务,队员精力牵涉很大[6]。在平日的工作中,大多数成员专注于临床医疗工作,忙于地方事务以及政治教育,忽视体能训练,这就导致在演习过程中非战斗减员现象时有发生[7]。

3.4 改进建议

3.4.1加强专业学习 选拔野战医疗队军医要严格把关,要求年龄合适、人员固定,并配备适量候补人员。训练内容分三步,一是医院组织队员进行院内轮训。主要培训急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外科各类创伤等技术,将急诊科、手术室、监护室作为战备训练的基地,将战伤救治与急危重症抢救结合,充分利用急救工作的突发性、随机性、紧迫性营造实战氛围[8]。二是加强医师全方位战救技能培训。认真学习战伤救治规则,对各项战伤救治基本技术反复演练,尤其对几项常用的急救技术,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清创、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要求每位队员都能够做到熟练规范操作。战伤救治和平时医疗工作既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有很大不同,针对与平时医疗工作的不同点加强培训,强调队员“一专多能”[9]。三是外请专家对战伤救治理论、战伤外科技术以及新致伤方式诸如次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武器等短期集中培训,使其了解现代武器的致伤特点,熟悉伤情判断方法,掌握各类各部位战伤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技能和常用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为在现代战争中顺利完成卫勤保障任务奠定基础[10]。人员无法固定时,每名队员均应学习战伤救治规则,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分批次的“拉网式”培训,以案例教学为主,并配合其他模式进行。

3.4.2 强化正规培训

3.4.2.1 规范培训内容 建议军队给予政策支持,对每年纳编人员分区域定期进行规范化短期培训1~3个月。例如到军医大学战伤急救卫勤中心,高原军事医学系及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野战口腔医疗队等集训。通过正规培训,学习最新救治理念和措施,确保每位队员学到正确的救治技能。建议军队出台医疗队建设考评标准。如参考地方各类急救站建设标准,制定医疗队人员数量、设备种类、技能标准、考评细则、达标要求等内容,供医疗队自评自查及上级验收考评。

3.4.2.2 组训方法科学 围绕医疗救治和卫勤支援保障任务需要,以卫勤理论、战救技能为重点,采取劳逸结合的方式[11],分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整体保障能力。结合部队赴藏、抗震、维和、海训、演习以及平战时110联动等重大活动,实施在营训练、对接训练、检验评估、专业补差训练、实兵对抗演练等,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跨区基地化训练和军事训练一级考评训练中,以跟学跟训、分项训练和整体合训的形式,快速掌握卫勤保障相关内容,取得良好效果[12]。

3.4.2.3 增设仿真训练 利用模拟模具实施战救基本技能演练,是弥补军医实际战救操作机会少的一项重要措施[10]。智能模型能设定各项参数模拟病情,真实展现创伤表现,训练医师战场急救基本技术和基础技能操作。此外,应用计算机仿真战伤救治虚拟训练系统[13],构建战场急救、野战医院战术救护阶梯、特殊环境作战下的伤病救护等实战化训练场景,较好地解决传统卫勤训练中训练内容与实战环境分离的问题,使医务人员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更贴近实战,从而保证在战时条件及环境下战创伤的救护质量[14]。

3.4.2.4 加强夜间培训 在卫勤保障中,可能遇到夜间救治情况。实施夜间作业时,应因地制宜,利用最少量的光源快速完成展开任务,避免损坏设备[15]。重点加强队员之间配合,明确工作职责与流程,以适应新形势下多样化任务要求。

3.4.3 解决工训矛盾 为适应未来战争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要求,完成医疗救护职责和任务,前提是提高军医体能素质及心理耐受能力。加强医疗队人员长跑、紧急集合拉动、紧急疏散撤离及背背包长途山路野营拉练等体能训练[16],加强射击及战术训练,强化战场救护中自我救护的意识和能力。平时训练中,定期使用战材库内物品,不断磨合军医与战救物品之间的熟悉程度,确保战时找得到、用得上、救得下。

猜你喜欢

战伤军医卫勤
战时中国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评戈登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
强化基层军医战伤外科培训的思考
我的军医爸爸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拓展健康教育新途径 驻疆某军医训练大堆健康教育微视频展示掠影
为战斗力“把脉”续航 海军青岛第二疗养院开展战伤救护岗位练兵掠影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