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充满歌声

2019-07-16郑仕海

北方音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演唱培养课堂

【摘要】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歌唱。小学新课标强调中高年级“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让师资力量专业化,让歌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表现成为学生学习唱歌的动力,让课堂充满歌声是达到此要求的最有效手段。

【关键词】课堂;歌声;演唱;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已经有好多年了。新课标把小学音乐课每周调整成了两节,除了升降国旗的时候能听到学生唱国歌,其它时候都听不到歌声了,就连集会的时候也不例外。

一、原因分析

(一)师资力量匮乏

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是第一个瓶颈。近年来,随着一大批中等师范学校的改制、转型或取消,科班出身的人(师范类学校毕业)越来越少,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突出。面向全社会招考中小学教师资格的结果是大批不是科班出身的人涌入了教师队伍,加剧了教师的不专业化;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年轻人爱音乐、学音乐、懂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些懂音乐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报考教师,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办起了培训班或在音乐培训班上做兼职;再加上城市学校每年不断从农村选调艺术课教师,使得本来就缺乏音乐教师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更加缺乏,剩下的音乐教师(兼职)几乎谈不上专业化了。

(二)专业知识不足

据调查,由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师严重缺乏,音乐课都是其他教师兼任,每人都肩负着两门以上的学科教学,他们中许多人根本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可以说,他们不会上音乐课,他们的不专业直接导致了音乐课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兼职音乐教师受以“主课为主”的思想影响,许多时候把音乐课的时间用来上语文数学,使音乐课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兼职音乐教师本来专业知识就掌握甚少,又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得他们更加不专业。

(三)重视程度不够

主、副课的烙印还深深地扎根在一些音乐教师的心中是第三个瓶颈。近些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在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加上学校制定教学指标的时候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对艺术课等学科没有明确要求,这样,就使得素质教育还停留在面上,甚至出现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的现象。

二、让课堂充满歌声的策略

(一)让师资力量专业化

加强专业化培训。教育不仅需要敬业、乐业,更重要的是要精業。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对专兼职音乐教师从备课、上课以及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上进行系统培训,每年有计划的重点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再对中老年教师进行二级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和较专业的音乐知识,形成老中青三级梯队,防止因选调、退休形成的青黄不接。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强化校本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技能技巧。

完善评价机制。首先,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从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其次,抓好音乐学科团队建设,制定计划、目标,专人负责,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考评中,利用社团活动将评价机制推向深入。最终起到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监督检查常态化。为了保证师资力量专业化的培养有力、有序,就要做到制度化。例如:有教导处牵头,组成有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社团负责人、资深音乐教师参加的考评小组,对艺术课教学进行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评估验收。不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让歌唱成为学习的动力

走出主、副课的误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要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必须提高认识,端正思想,从主、副课的误区中走出来,牢固树立每个学科同等重要的意识。

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演唱”中明确规定:“3~6年级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人对某种事情的执着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给他们教喜欢唱的歌,为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适时赞美他们的表现等。这样,他们学习歌唱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兴趣培养起来了就要趁热打铁,想办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故意留出一些“差错、漏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这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相得益彰,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乃至学习唱歌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

(三)让课堂充满歌声

选择喜闻乐见的歌曲。以新课标为依据,要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例如:新课标“教材教学建议”中指出:“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年龄特征、音域等适当选择一些课本外好听的、喜闻乐见的、内容上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演唱上朗朗上口的歌曲让学生演唱。尽量使学生保持对歌唱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交给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例如“三年级要打好歌唱(独唱、合唱)基础”,这是新课标对唱歌的要求,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从发声、视唱到练耳,再从节奏、节拍到音色等,教学中采用模唱、接唱、对唱、编唱、表演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齐唱、合唱。”以学生为本,大胆调整教材歌曲内容,动听、活泼、明快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在反复体验中逐步掌握技巧,最终达到“打好歌唱基础”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必须通过表现才能完成,比如:歌唱表演、聆听表演、律动表演等。因此,要重视“表现”的研究,新的音乐课标在“表现”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充分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现”。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玩中、动中展开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见解、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表达出来。在唱中学、在学中唱也是在表现中进行的。因此,课前唱、课中唱、课后唱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大好机会。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机会,去演唱、去表现,课堂一定会充满歌声。

总之,让课堂充满歌声,让素质教育在歌声中得到延伸,让学生在表现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歌声中得到成长,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也是音乐教师最大的愿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这个愿望不懈奋斗吧!

作者简介:郑仕海(1961—),男,甘肃酒泉人,大专,副高,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演唱培养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