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经典,民歌传唱

2019-07-16吕晶晶

北方音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歌传承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大国,现如今依然闪耀在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雄鸡的心脏部位,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民歌嘹亮,自古传承。这里的人民踏实勤恳,创造了一首又一首极具中原特色的民歌,《编花篮》便是其中的代表。它的成功改编与传唱,体现了我们对于民歌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关键词】民歌;《编花篮》;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互相交与融合。我国经济近几年高速发展,“中国模式”这四个字眼映入眼帘,“中国模式”代表了中国的崛起,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象征。与此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民歌、器乐等等。本文就是以极其具有中原特色的河南地方民歌《编花篮》为例,从它被成功改编并传唱的角度进行分析,来阐述地方民歌的收集、改编、传唱对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一、民歌的含义极其发展

民歌就是流传于人民百姓中间的,口口相传的,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的歌曲。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有陕北民歌、云南民歌、广东民歌、河南民歌……按照体裁,可以将其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三类。自古以来,我国民歌就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原始社会时期,祭祀祖先的《弹歌》,周时的诗歌总集《诗经》,汉魏时期的《相和歌》等等。近代民歌是人民大众尤其是农民文艺生活的重要形式,绝大多数用于自娱。20年代之后,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也出现过,在茶楼、酒馆、舞厅中以唱民歌为主,或者兼职唱民歌的职业性音乐表演。五四运动前后,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便出现了“新民歌”。这些新民歌大多在旧曲调基础上填入新词,或者将旧的曲调进行改编而成。比如反对军阀政府的《五更调》;体现爱国思想,要求解放个性的《满江红》。新中国成立后,民歌被赋予新的生命,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东方红》《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一系列抒发对新生活热爱的民歌开始传唱。同时,各地民歌开始百家争鸣、大放异彩!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像过去提着锄头在田间劳作;也不会站在山顶,隔着千丈沟壑,嘹亮高歌,传递信息。因此,之前口口相传的民歌逐渐不再传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歌的传唱,对于民歌的收集,现下看来尤为重要。

二、民歌收集传唱的现状

据了解,我国对于民歌的采录、整理活动,于20世纪30年代末便已经开始,时至今日,一些活动仍在继续,其主要是对民歌的词曲、创作背景的记录整理。1938年~1948年为民歌采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收集时期内,陕北民歌宝库的发现被称誉整个音乐界。1949年~1966年为第二个采集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的民歌采集,每个省区出版了自己的民歌选集。1979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之后,成功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该曲集总共31卷,包括近4万首作品,这也是20世纪民歌采集、整理运动的一个圆满总结,是前人留给后世的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应为之感到无比自豪,应该学习前人,不断努力,不断为中国民歌添砖加瓦,繼续收集,整理改编,便于后人传唱,从而传承经典!

三、河南民歌和《编花篮》

众所周知,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以南,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平原为主,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发源地。河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遍及河南省境内各个角落。由于自古以来,开封、洛阳、安阳都成为历代王朝帝都必争之地,其文化发展迅速,群众的文娱活动多,所以曲艺、歌舞音乐发达。河南民歌多分布在山区和省份的边沿地区,风格鲜明。一部分民歌与曲艺或戏曲融合,一部分与歌曲音乐紧密联系。代表作品有《编花篮》《对花灯》《八段锦王大娘钉缸》等。

河南民歌多运用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并且以宫调式和徵调式为主。音阶丰富,大量使用五声音阶,有时会加入偏音清角“4”、变徵“#4”、变宫“7”、闰“b7”。一些河南民歌中加入“#4”和“b7”的七音音阶,使中原民歌的风格特色,显得更加浓郁突出。

《编花篮》是一首南阳民歌,极具河南本土特色,体现了居住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地区,人民的朴实与真诚。它是以“牡丹”为素材。运用委婉、清新、优美的曲调,让听其歌曲的人,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得到美的精神享受。河南民歌《编花篮》,通过优美的曲调,将一群上山采牡丹的姑娘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旋律中流露出浓厚的河南地方戏曲的味道。

收集资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对于河南民歌的收集和整编材料真的少之又少。民歌的传唱和其特色紧密联系,河南地区大部分语言更加接近普通话,所以它大部分民歌没有少数民族歌曲的语言特色;由于地处平原,也没有川藏地区的嘹亮。然而正是如此,河南民歌才是汉族民歌的代表,它的传唱,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应尽的义务,河南民歌文化的传承,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合唱曲《编花篮》的成功改编

合唱曲《编花篮》是一首多声部混声合唱曲。在河南省大大小小的合唱音乐节和合唱比赛中,被多次引用传唱,从而使得这首歌曲深入人心。这首歌的成功改编与传唱也为收集和改编,传承河南民歌,打开了一扇敞亮的大门。

為了这次论文材料的收集,笔者专程拜访了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朱敬修老先生。朱老十分和蔼可亲,学术造诣颇深。为了传承和发扬河南民歌,朱老多次深入信阳、南阳等地采集民歌,为河南民歌的收集、整编、传唱做出了贡献。

朱敬修,河南南阳人,作曲家、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高校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会员、全国西方协会理事、河南省合唱协会副会长、中国合唱杰出贡献获得者。长期致力于音乐理论教学、研究与音乐创作。创作出大量艺术歌曲、合唱、器乐独奏、室内乐、民族管弦乐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河南民歌的传承与发扬者。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交响》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代表作品:民族管弦乐音诗《木兰辞》、组曲《清明上河园》;艺术歌曲《长恨歌》《下扬州》、合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编花篮》等。

在拜访过程中,朱老阐述了将河南民歌《编花篮》改变成合唱曲的初衷,发表了对于河南民歌的诸多现象和现存问题一些看法。对于改编《编花篮》的初衷,朱老说“河南民歌的传承与发扬,是历历代代的音乐文化传播者、教育者的工作和责任。《编花篮》是河南民歌里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南阳民歌,由于我的家乡就是河南南阳,对于这首歌的曲调,我从小就很熟悉。加之《编花篮》这首民歌音调十分有特点,是河南类民歌音调中非常具有典型特点的民歌,内容富有音乐表现力,比如‘编花篮和‘摘牡丹中的‘编和‘摘,是可以用音乐织体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所以便采用多声部音乐的写作手法,将其改编为合唱曲。同时也是为了河南民歌的传播与发扬。”

《编花篮》过去就有人改编过,朱老对于这首歌曲的改编有他自己想法。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把‘摘牡丹中的‘摘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段处采用一些点描性的手法,表现摘的动作和音乐形象。其他的一些文字,比如‘编花篮,用合唱手段来表现,从而体现群体活动这一音乐形象。待《编花篮》改编完成后,该合唱曲于河南省合唱节上,由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进行演唱,这也是这首作品第一次完整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正是由于音乐工作者的收集,作曲家的改编,我们才能在现在这个多元化文化背景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听到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经典歌曲。应该致敬那些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做出贡献的音乐家们,致敬经典,传唱民歌。

河南民歌是很丰富的,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的民歌在风格上各有特色。汉族民歌,比如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中南地区,有不少地方有些民歌的风格类似,甚至有些民歌在各个的省区都有传唱,比如《茉莉花》。河南民歌具有中原特色,信阳和南阳的民歌尤为突出。我们都知道,信阳被称为“歌舞之乡”,南阳民歌也是极其具有河南本土特色的民歌。在笔者看来,中原地区,一定要有一些典型的东西让大家了解。《编花篮》的成功改编,被更多的人传唱和了解,其他的河南民歌传唱的并不多,所以,音乐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收集和传承民歌。在河南,有很多的音乐工作者为传播民族音乐,而致力于传统音乐、传统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中,朱老就是其中的代表。朱老曾多次到南阳、信阳采集民歌,并且两次带领研究生去南阳采集民歌。采集后,组织作曲专业的研究生,以信阳民歌为主题,改编集成《信阳民歌合唱曲集》。

五、总结

英国的威廉姆斯曾经说过,一首民歌,就是一个超级的艺术品。民歌,不仅是原始社会的残余,而且也是在成千上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炼的一门艺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民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髓, 也承载着人类在沟通情感、表达形象、传递文化等各方面的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艺术承载形式,民歌的传唱与社会的发展、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 应认真做好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传承,从而不断充实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容,使我国民族声乐得到发扬光大。民歌的美,深藏在民歌自身当中。笔者真心希望我们可以致敬经典,传唱民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朱敬修.信阳民歌合唱曲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吕晶晶,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民歌传承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