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诚信的现状研究

2019-07-16王乐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8期
关键词:就业诚信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是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鉴于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此展开研究。经对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行为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作假行为。此外,不同性别、学历层次、生源地的大学生之间在就业诚信的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则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扩招和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双向自主就业等一系列深刻改革,就业的供求关系已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鉴于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找出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有效策略的实施下,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自觉诚信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非结构化的自编问卷,对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豫章师范学院、南昌工学院共4所高校的2018届、2019届毕业生展开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8份,有效率91.13%。其中,男生667人,占45.75%;女生791人,占54.25%。本科生615人,占42.18%;专科生843人,占57.82%。文科生783人,占53.70%;理工生675人,占46.30%。所有数据均由SPSS21.0处理。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总体现状

(一)大学生对就业诚信的基本态度

在关于“就业诚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上,调查结果按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简历提供真实信息,包括学业成绩、在校表现等(91.77%);向用人单位告之真实想法(75.93%);信守就业协议,不违约(74.69%);重新选择新工作时,及时通知已签约单位(68.11%);工作后不轻易跳槽(13.99%);合同期内不擅自离职深造(8.85%);其他(4.53%)。

在关于“就业过程中,你是否能坚持诚信就业”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大多数情况下遵守(35.6%);视具体情况而定(35.19%);任何情况下都遵守(28.81%);不放在眼里,怎样做对自己有利就怎样做(0.41%)。

在关于“如何看待求职过程中的以下行为”的问题上,六成以上大学生认为在就业中任何方面的作假行为都是“不诚信之举”,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是“聪明之举”。

在关于“在当今社会坚持诚信,最有可能得到什么结果”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获得信任和个人正当、应有的利益(56.58%);获得内心安宁和良好人际关系(35.8%);其他(2.67%);被当做傻瓜,受人欺骗(1.85%);不被他人理解,内心苦闷(1.65%);吃亏、蒙受巨大损失(1.44%)。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诚信的内涵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可的,大部分学生都具备较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相信诚信才是获得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但是,当就业诚信与个人发展机遇相冲突时,部分大学生容易被当下的短期利益所诱惑,继而出现失信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行为表现

在关于“你身边的同学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出现失信行为”(具体项目见表1)的问题上,七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身边同学从未或极个别出现就业造假行为。但在所有失信行为中,“先找一个单位签约,有更好的单位立即跳槽”出现的比例最高。

在关于“如果身边的同学在求职中有失信行为,你会如何”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理解同学此举出于无奈,但自己并不效仿(51.23%);深恶痛绝并加以劝阻和制止(18.93%);感到无奈,希望学校能发现并阻止(14.2%);其他(12.96%);静观结果,在需要时效仿(2.67%)。

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坚守诚信的底线,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但在出现相对更好的工作时,大学生最容易出现毁约、跳槽等失信行为。同时,大学生对身边同学出现失信行为时表现出了相当大程度的理解与包容(51.23%),虽然表明自己不会效仿,但对失信行为的否认态度并不坚决。只有二成不到的大学生对失信行为能坚决抵制,并对同学加以劝阻和制止,这说明大学生的关于诚信的信念并不坚定,急待进一步加强稳固。

(三)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影响因素

在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为何诚信缺失”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就业竞争激烈,招聘条件日益苛刻(63.99%);用人单位很难考察简历真实性(55.97%);缺乏健全的信用制度和惩戒机制(51.65%);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生诚信意识淡薄(36.63%);受身边同学作假获利的不良影响(23.05%);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作假行为的寬容甚至纵容(27.37%)。

在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为何能坚守诚信、摈弃作假”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自身条件出色,没有必要作假(60.7%);长期形成的诚信理念支撑(50.82%);社会有健全的信用制度和惩戒机制,作假代价太高(50%);害怕因作假损坏个人名誉和前途(42.8%);不想为一己一时之利,损害社会公平(36.83%);不想给同学留下不诚信的坏印象(21.81%)。

由此可见,造成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来自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社会信用制度缺失、相应惩戒机制缺失、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等的影响,也有来自主观的个人条件不足、竞争优势不强、诚信意识缺失、图一己一时之利等的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比较分析

在男生、女生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两者在多个问题上存在明显不同的观点,具体表现为:(1)女生更多认为就业诚信的内涵应包括“信守就业协议,不违约”和“合同期内不擅自离职深造”(T1=-2.785**;T2=-2.163*)。(2)女生更多认为造成求职作假现象的原因包括“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作假行为的宽容甚至纵容”(T1=-2.028*;T2=-2.100*)。(3)女生更多认为能在求职中坚守诚信,不弄虚作假的原因包括“自身条件出色,没有必要作假”“不想为一己一时之利,损害社会公平”和“不想给同学留下不诚信的坏印象”(T1=-2.184*;T2=-2.916**;T3=-4.475***)。(4)女生认为身边更少出现“应聘时为符合招聘条件而编造虚假信息”“先找一个单位签约,有更好的单位立即跳槽”“先和多家单位签约,最后和不去的单位毁约”和“同学间相互隐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等现象(T1=-2.662**;T2=-4.387***;T3=-3.573**;T4=-2.306*)。(5)女生更多认为“先找一个单位签约,有更好的单位立即跳槽”和“先和多家单位签约,最后和不去的单位毁约”是不诚信之举(T1=3.090**;T2=2.917**)。

由此可见,女生对就业诚信内涵的理解更为全面;对就业失信可能给社会公平、个人形象带来的损害更为在意;更多感受到身边同学能坚持就业诚信,对就业失信行为的否定态度更为坚决。

(二)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的比较分析

在本科生、专科生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两者在多个问题上存在明显不同的观点,具体表现为:(1)专科生更多认为就业诚信的内涵应包括“工作后不轻易跳槽”(T=-3.073**)。(2)本科生更多认为能在求职中坚守诚信,不弄虚作假的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诚信理念支撑”(T=2.253*);而专科生更多认为“不想为一己一时之利,损害社会公平”和“不想给同学留下不诚信的坏印象”才是原因所在(T1=-3.717***;T2=-4.308***)。(3)专科生认为身边更少出现“求职简历中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与表现”“应聘时为符合招聘条件而编造虚假信息”“先找一个单位签约,有更好的单位立即跳槽”“先和多家单位签约,最后和不去的单位毁约”“同学间相互隐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等现象(T1=-2.479*;T2=-3.466**;T3=-5.740***;T4=-4.185***;T5=-3.596***)。(4)专科生更多认为“先找一个单位签约,有更好的单位立即跳槽”“先和多家单位签约,最后和不去的单位毁约”和“同学间相互隐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是不诚信之举(T1=3.640***;T2=2.576*;T3=2.059*)。

由此可见,专科生对于坚守现有工作岗位、不轻易跳槽的态度更坚决,身边同学更少出现就业失信行为,且对就业失信行为的否定态度更为坚决。这可能受到专科生工作岗位招聘条件相对不高、竞争相对不激烈的影响。而本科生更倾向于认为就业诚信是隶属于诚信这个大范畴内的行为表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教育中树立了坚定的诚信意识,才会在就业这一特殊压力时期也能做到坚守诚信。

(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比较分析

在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两者在多个问题上存在明显不同的观点,具体表现为:(1)城市大学生更多认为就业诚信的内涵应包括“信守就業协议,不违约”(T=2.091*)。(2)农村大学生在遇到身边同学在求职中采取了不诚信的行为时,更多倾向于“理解同学此举出于无奈,但自己并不效仿”(T=-2.124*)。(3)农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否能坚持诚信就业的问题上,更多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T=-3.714***)。(4)城市大学生更多认为能在求职中坚守诚信,不弄虚作假的原因在于“社会有健全的信用制度和惩戒机制,作假代价太高”(T=2.276*)。(5)城市大学生认为身边更多存在“求职简历中伪造个人信息(学业成绩、获奖情况等)”“求职简历中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与表现”的现象。(T1=-2.729**;T2=-2.235*)。

由此可见,农村大学生在自己求职过程中或身边同学求职过程中的失信行为更多,主观上对失信行为更为理解、接纳甚至纵容。城市大学生更多感受了身边同学在求职中的失信行为,更为强烈地呼吁诚信制度与惩罚机制的及早制定。

总的看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行为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求职作假行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失信行为的否定态度不够坚决,面对身边同学的求职作假行为,更多持有理解、接纳甚至纵容的态度。此外,不同性别、学历层次、生源地的大学生之间在就业诚信的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陈攀.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2] 徐壮飞,徐祯霞.大学生诚信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01).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162026。

作者简介:王乐(1983- ),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大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诚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