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谈“图示策略”在培养语文概括能力中的运用

2019-07-15张郁晖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概括能力教学信息化语文

张郁晖

摘 要: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概括能力的训练常常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随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的图示交互功能将思维训练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教学策略成了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文章试图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阐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图示策略优化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图示策略;语文;概括能力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让教学环节有数字化呈现,以此改善师生之间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关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图示交互的信息化角度,谈谈如何运用图示策略,利用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流程直观、简要地呈现出来,并通过思维图示的训练来培养、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一、教与学的迷失——“概括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这里所说的概括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归纳方法,理清文章内容,内化为阅读或者写作思路,最后能简明清晰地把关键信息表达出来的能力。从课堂的实际表现来看,学生在概括过程中存在着啰嗦繁复、抓不住重点或以偏概全的问题。笔者也深深困惑于指导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时不得其法,教学容易停留在经验和感性的认知传播上。这样做忽视了能力层面的抽象归纳思维的训练和教学策略的形成。因此,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准确地了解文章意图,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务之一。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在概括内容时思维成散射状态,容易受语言信息的干扰而找不到重点。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图示交互类的课件把思维过程做了可视化的尝试,以便用直观的图形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加以引导、有抓手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借助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思维融合为一体的教学策略更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成为一种思维的导向,从而提升思维的效能。

二、建图与归类——利用“图示交互”培养概括意识

“图示交互”是指通过使用具有思维导向的简单图形(即图示工具),在图形上以填写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交互展示,完善图文表达,形成一定的思维层次,从而为后续语言表述提供表达框架的过程。实现“图示交互”先要建立图示工具库。在“E-WORLD”课件环境下能很方便地利用作图工具完成六种主力图示样例的制作,图示样例可编入资料库中随时调用。课件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很强,可以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对图示迅速进行修改,也可随时保存、反复调看生成的图示作品。这对适时分析、比对学生的思维进程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化支持。

(一)了解图示工具,建立思维支架

图示工具的作用是帮助大脑利用图形线条的走向引导其进行理解性的思维活动。上述的图示工具是笔者借鉴他人的一些图例再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概括训练的思维支架。各图示工具的思维含义为:1. 流程图围绕事件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次序打开思路;2. 泡泡图中的中心气泡是主题,环绕气泡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各种属性和特征,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归纳事物特征;3. 树状图是帮助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思考,将不同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列举出来;4. 双圆图由内外两层大小圆圈组成,里圈定义核心主题,外圈对主题进行细节描述;5. 桥式类比图用于事物间的比较;6. 鱼骨图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问题,使问题更清晰,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辨别文章类型,培养概括意识

在技术软件“E-WORLD”所创设的演示背景中,可以很方便地选取编制好的图示工具进行文本演示体验。教师从工具库中根据需要调用图示工具,利用一体机的交互书写功能直接在图示工具上书写关键信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利用图示工具的展示特性跟学生一起分析图示含义所代表的思维规律,帮助学生找准概括要素的突破口。其次,引导学生区分不同文体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有效的图示工具。人教版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同一主题的课文类型大致相同。这样的编排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示范与应用的层面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可通过图示工具的思维特征,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再借用图示工具进行具体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思维过程图。通过直观的辅助思维的过程体验,让学生有步骤地体会归纳分析的进程,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形成一定的概括意识。

三、运用与理解——建构思维过程

很多学生一遇到归纳性的问题便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头脑当中没有真正对文本的表达形成有抓手的思路。那么,适当运用图示交互训练,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抓手,便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了。

(一)运用图示工具,抓住文本线索

笔者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提示学生根据题目的要素,找准文章的人物线索,选择图示工具。一开始,不少学生选用了桥式类比图。

教师追问:“父亲”与“儿子”有什么可以类比的呢?学生追问:他们俩在地震中的表现?教师继续引导:要知道文中父子的表现用什么样的图示工具更合理呢?学生最后一致认为使用流程图。

可见,学生利用两种图示工具的组合,非常明确地理清了课文中的关键要素,再引导他们把这些关键词按照平时训练的事件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整合成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大致概括出来了。

(二)运用图示工具,理清文本层次

图示工具尤其适用于写景状物类文本。学生阅读这类型文章往往会关注细节,忽视观察角度的变化。运用图示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描写对象不同侧面的观察点,有条理地把事物对象的属性特点综合起来,归纳出整体的内容。例如,《观潮》这一课,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分为“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部分。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选取了树状图这一图示工具进行概括。

(三)运用图示工具,摘取文本要素

文章的表达既会有中心,也会有分层。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展开描述或说明,铺陈细节、铺垫响应都是常见的行文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具备捕捉关键词句归纳行文要点的能力。巧妙运用图示工具可以非常直观地把文段内容的结构状态勾勒出来。譬如,气泡图工具,给学生的思维架构就是整体到局部,中心到分层,聚合到分散这样一种思维方向。因此,能够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要素寻找发散要点,遵循这样的思路,接近文本,摘录跟要点相关的关键词,稍加改动,组合起来就可以分析文本的层次大意了。

(四)运用图示工具,追寻事件原委

叙事类文章在阅读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的文章事情曲折,起伏转承,学生归纳起来会丢三落四。而图示工具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关键转折,节点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组织语言逐一复述归纳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如《去年的树》这一课,需要学生概括出小鸟是怎么寻找自己的老朋友的。在学生在阅读全文后,引导思考:小鸟每次都向谁打听树的下落?请以鱼骨图的形式勾画出来,并标注关键词。这样,利用关键词串连成段就非常容易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五)运用图示工具,进行读写联动

学习课文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把握了作者行文的思路,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例如,可以运用双圆图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依照《颐和园》的结构为范本进行《我的校园》的读写实践,将校园分成几大景区,再抓住景区里的景物特点以气泡图的形式列写提纲。这样,就能把读写训练联动起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内化自己的概括归纳能力。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训练方式是多样的。本文仅仅从图示交互信息化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一体机交互功能,结合信息化课件把文本内容的思维建构过程利用预先设置好的图示工具与现场的交互填写过程展示出来,通过直观的图形支架形成思维抓手,帮助学生训练抽象归纳的思维活动。一项能力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遵循思维过程的规律,把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思考方向,借助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和理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地不断练习,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概括能力教学信息化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浅谈如何提高记叙文的概括能力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大学网络教学信息化建设
关于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