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9-07-15朱美仙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核心素养西游记

朱美仙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名著阅读为阵地,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一是标注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讲述精彩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二是评点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三是鼓励质疑问难,开展小组合作,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组织主题探究,借鉴积极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核心素养;名著阅读;西游记;课堂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四个方面。这四者既有知识、能力、方法等显性的能力与行为方式,也包含情感、态度、个性习惯和品德修养等隐性的内在品质,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与品格。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也是语文教师面临的崭新的课题。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以名著阅读为阵地,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试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必读书目《西游记》为例,谈谈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一、标注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讲述精彩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言理解与运用”简称“语言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品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西游记》读前导读课中,笔者以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为例,通过“跳读了解奇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综合训练。

首先,学生自主阅读。运用跳读的方法,阅读第一回,并用

“   ”画出描写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关键信息的语句,其余的内容一概跳过。

接着,小组合作交流。用“主人公+主要事件”的方式概括石猴的三次奇遇,并将故事的七要素摘录下来,做成“西游故事卡”(见表1)。通过交流,学生将石猴的奇遇概括为“石猴出世”“石猴探险水帘洞”“美猴王拜师”。

然后,小组讲述故事。要求各组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的故事(三选一,要注意讲清楚故事发生的要素。建议小组合作,一人讲述,若干人表演)。学生通过圈画小说要素、概括人物奇遇、讲述精彩故事等环节,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课后,笔者将圈画主要信息、概括主要情节、制作西游故事卡、参加“西游故事会”作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本任务,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贯穿于整本名著阅读的始终。

二、评点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往往是通过评点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来落实。对此,《课標》在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西游记》导读课中,笔者设计了“精读,体会石猴奇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精读第一回中石猴出世、探险水帘洞等相关选段,完成以下任务:1. 读一读,品一品: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精美的句子,用“○”圈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石猴怎样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在文本旁边批注;2. 想一想,说一说,你觉得美猴王美吗?美在哪里?

下面是学生精读文本之后的成果展示:

生1:我画的是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我从“行走跳跃、食、饮、采、觅”等词语中,体会到石猴的心情很好,生活很快乐,可以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来形容。

生2:我画的是第9自然段第一句话:次日美猴王早起,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做篙,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瞻部洲地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美猴王心中有追求,敢想敢做,天不怕地不怕的情感。

……

生3:我认为,美猴王之美,美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与山中野兽和睦相处,兄弟相伴;美猴王之美,美在毫不犹豫,无所畏惧,大胆一跳,有勇有谋,遂成为美猴王。

生4:我要补充一句,美猴王之美,还美在它勇于离开安逸的花果山,告别猴子猴孙,放弃快乐生活,漂洋过海,跋山涉水,诚心求师,无论多么艰苦,也决不放弃。

通过批注、品味语言,学生发现了石猴的个性之美及情感之美,对美猴王这一独特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体会、认识。这些体会,是学生自己从阅读、揣摩文本的关键句、关键词中品味出来的,是切身的、真实的体会,也是不可代替的、弥足珍贵的。

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知能力,更是对作品形象的审美、鉴赏能力。因为杨文虎在《文学:从元素到观念》中说:“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了解内容,这是文学鉴赏的主要标志。”

三、鼓励质疑问难,开展小组合作,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落实。因为《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在初读环节,立足各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6名学生;每个小组负责3~5回。小组成员先阅读文本,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针对小说情节(七要素)提出若干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抄写在黑板上,让班上其他学生认真阅读名著,在原著中画出关键词句,寻找问题答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名著,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了解名著的梗概。下面是某小组学生就《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提出的问题:

1. 孙悟空为什么不学“术”门之道、“流”门之道、“静”门之道、“动”门之道?从中可见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2. 孙悟空为何半夜三更去找师傅学艺?师傅先后教给孙悟空哪些技艺?

3. 师傅为什么赶走孙悟空?孙悟空为何“满眼堕泪”?可见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4.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发生了什么事情?孙悟空是如何做的?从中可见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5. 想一想,这一回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请你用“人物(主人公)+事件”的方法概括出来,批注在篇首。

其次,笔者指导学生在精读名著重要章节时,大胆设问。然后与同学一起结合原著选段或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精读精思,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比如在精读第二回时,有学生就菩提祖师提出以下问题:

菩提祖师为什么只把筋斗云传给孙悟空,而不传给别人?菩提祖师为什么不让孙悟空透露自己的师承?菩提祖师究竟是什么门派?其法力如何?

针对菩提祖师是什么门派的问题,笔者指导学生首先在小组内精读第一、第二回的相关段落,然后分析问题。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以下观点:

我们认为菩提祖师是道教中的顶尖高手。因为第一回中描写美猴王在斜月三星洞前,见到一个童子。童子的打扮如下:“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但见他: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童子是有头发的。而且“仙童”这种称呼多用于道教中的一些少年修道者。而且菩提祖师是道教中非常博学的人物,所知所会无所不包,这从第二回他讲的这一段可以看出来: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另外,从菩提祖师传授孙悟空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等高超技艺,也可以知道菩提祖师是一个了不起的高手。

第三,在通读全书之后,我们开展了研读活动。其中之一是研读取经团队,其任务如下:1. 从唐僧师徒中选择一个人物,选读其相关章节,用“   ”在原文中畫出该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词句、段落,批注人物性格;2. 研究该人物的成长轨迹,比较其前后的性格变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深入研读人物的成长轨迹,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如:孙悟空经历了哪些主要事件?其性格前后有什么变化?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的感情如何?孙悟空为何屡次骂师傅“脓包”?

通过“初读:立足情节提问,回归文本寻找答案”“精读:立足人物提问,选读章节分析问题”“研读:立足全书提问,搜索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因为“阅读乃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

四、组织主题探究,借鉴积极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初步具有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并在语文学习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其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都有所涉及。为了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取经团队的优秀品质及其现实意义”主题探究。可以着眼于整个取经团,也可以着眼于某一人,挖掘其优秀品质及借鉴意义。注意评价人物时要结合原著,有理有据。然后根据这一主题活动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某学生在阅读全书之后,写下了《悟空之泪》读后感,表达了自己对孙悟空的情深义重品质的赞赏。具体如下:

小时候看《西游记》,吸引我的是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就能翻出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常常让我忍不住为其击掌喝彩!

近日读《西游记》,竟然莫名地被孙悟空的眼泪所吸引。

第一次写到孙悟空的眼泪,是菩提祖师要他离去时: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离家二十载,跟随师父学得长生不老之法的悟空,心里充满了对祖师的感恩与恋恋不舍。

再一次写到悟空的眼泪,是在“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之时,悟空万般无奈,只得“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在半空看到东洋大海潮时,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止步。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吃尽千辛万苦、感慨万千的悟空,保护师傅半途而废、千般无奈的悟空,担心师傅手下无人、万般不放心的悟空,都让我深深感动……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悟空在八百里狮驼岭狮驼洞里,闻八戒说“师傅昨夜已被妖精夹生儿吃了”时,“忽失声泪似泉涌”;后在八戒宽慰下才收住了泪。但又闻沙僧滴泪说出相同言语时,“心如刀绞,泪似水流,急纵身往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放声大哭……”心如刀绞的悟空,放声大哭的悟空,“西方圣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的悟空,凄凄惨惨的悟空,见到如来“两泪悲啼”“泪如泉涌”“悲声不绝”的悟空啊,他的每一声悲哭,每一滴泪珠,都让我为之落泪,为之倾倒。

重读《西游记》,我感动于悟空的眼泪,更感动于悟空的情深义重、至情至性!这是悟空身上比通天入海、七十二般变化还要闪光的特质!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特别强调:“学语文不能只考虑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要学好语文,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近年来,笔者带领全县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有序有法的课外名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06).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温儒敏.新版语文教材 主治读书少[N].新京报(教育周刊),2016-9-19.

[4]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语文核心素养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