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

2019-07-13李素琴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摘 要: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利用后起国优势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均衡发展及逆全球化等挑战,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危机及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分析在不均衡发展及逆全球化挑战之下,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不均衡发展;逆全球化;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

一、经济全球化形成过程及根本原因

经济全球化最初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扩张。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由资产阶级开辟和推进的,他说:“资产阶级,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资本主义萌芽于11世纪西欧,随着工业革命,旧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取代,生产力得到解放,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市场上商品繁多,人们在物质资料方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一些商品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基于资本需要不断增殖的本性,资本家逐渐打开国门向海外寻找市场,由此,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19世纪末的国际投资使市场经济从少数国家扩展到多数国家,形成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使生产关系不断变革。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影响上层建筑,最终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为往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直到现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

二、经济危机及生态危机反映的根本问题

当代经济危机在生成路径和结果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但其生成和演变的基本逻辑并没有改变,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程度,只有通过以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方式,即消灭生产力的方式,去缓解经济危机。

对于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经济危机的一种转化形式,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紧密相关,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生态危机仍然是经济危机,只不过它是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甚至绝对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触碰到它最后的绝对限度,即自然的限度。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都是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本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利用好生产关系比发达国家更适应生产力这一优势,努力提高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逐渐占据优势。

三、不均衡发展及逆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并非在全球范围内均衡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积累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主要反映在南北问题和东西问题两个方面。就南北问题而言,全球化产生了一批新兴经济体,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群体性崛起,但与之同时,一批被边缘化的国家也随之产生。而东西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逆全球化风潮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公平问题和不平衡发展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英国“脱欧”,特朗普政府推出TPP,极右势力给一些欧洲主要国家在政治生态方面的冲击,反映出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国家已经泛滥。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近年来也有不同程度的抬头,反映了逆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普遍现象。

以上现象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想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由于实力不同,真正的公平难以实现。这一现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想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可在起国优势、资本管理、市场制度、政府宏观调控等上层建筑方面做出努力,但核心還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断论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一旦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定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难以想象1的进步。因此,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因素。

(二)劳动者素质

法国物理学家普郎克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艇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 这种内在统一的科学培育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它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马克思也曾经明确提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精神生产力中,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社会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这些精神成果,一方面以目的状态存在,另一方面也化成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且无形形式渗透进物质生产过程中。由此可见,劳动者素质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慎萧,段雨晨,金梦迪,李彬,田佳禾,金山,兰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3):122-154.

[2]徐坚.逆全球化风潮与全球化的转型发展[J].社会科学文摘,2017(08):46-48.

作者简介:

李素琴(1997-)女,汉族,江西省吉安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

猜你喜欢

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逆全球化”的警号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