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达夫小说人物形象中的冲突与融合

2019-07-12王成滨武警浙江总队执勤支队杭州311108

名作欣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传统

⊙王成滨[武警浙江总队执勤支队, 杭州 311108]

⊙张云云[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合肥 230031]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舞台上,郁达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吸收日本文学思想的基础上首创自传体小说这一形式,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向传统道德观念提出挑战。身为最后的私塾学生,郁达夫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或是隐性或是显性,时不时与外在的现代文明相冲突,使作家陷入文化冲突的旋涡,不能自拔。面对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识形态的文化,郁达夫的内心存在极大的矛盾与冲突,在异质文化形成剧烈冲突的碰撞中,小说人物形象自然成为冲突与矛盾的最大载体。

一、性的压抑与释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郁达夫的颓唐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性苦闷方面。

(一) 止的并非情欲,而是“自由”

小说《沉沦》讲述了主人公“他”在留日期间作为弱国子民在异国备受屈辱,精神和心理上都有种种难以排解的苦闷,因为他对性苦闷的大胆揭露,人们纷纷将其视作是对传统文化中“性压抑”思想的反抗。但事实上,此类压抑的对象并非是情欲,而是“自由”。

首先,这里的“自由”强调的是婚姻外的自由。《沉沦》中,主人公“他”在最后的纵欲之后,没有想象中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但同样是与女性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小说《南迁》中主人公伊人在与M的纵欲之后却不曾有任何悔意,原因就是相较《沉沦》中的“伊扶”,《南迁》中的M是自愿的,换言之主人公与她的关系是情人而非陌生人,情人之间的性冲动是允许的,这种类似传统文化中的纳妾制度的心理背后是性别意识的守旧和男权主义思想。

其次,这样的“自由”是相对的。小说中“他”在得知旅馆主人的女儿将他偷窥她的事告发后,晚上他一睡也不曾睡着。而与之相对比的是“他”在偷窥时所展现的满足感,“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挛来”。而“他”得知侍女领了另外的客人上隔壁那间房间后,立刻发怒起来:“狗才!俗物!你们都敢欺侮我么?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因此,所谓的“自由”是相对的,封建礼教制度已无法对男性形成实质的约束。主人公视性行为为犯罪,乃至后面称之为“邪念”。关于“性罪恶”的传统观念困扰着主人公,传统伦理道德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压制着本能欲望。由此,我们便可看出性压抑的根源在于传统文人内心的伦理道德,而非外在的传统礼教制度的束缚。

(二) 性的释放并非毫无区分

郁达夫是将性欲作为本能来对待的。《沉沦》中,随着“草色渐渐绿起来”“草木虫鸟都化育起来,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日的增长起来”,因此,本我对于情欲的追求是伴随着草木的复苏而强烈,性的释放自然也是本能的一种展示。当然,“本我”离不开“超我”,本能欲望的释放始终不能超越社会规范的要求,而这里指的便是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在性释放的对象选取方面,郁达夫也并非毫无区分。郁达夫小说中出现的四类女性形象,除《茑萝行》一文的妻子形象,剩下三类女性形象中,《南迁》中的O和《沉沦》中的“她”同属于男主人公爱情的对象,面对纯洁的形象释放性压抑,小说中的“他”总是“羞的非常,怕的非常,也喜欢的非常”。而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相类似的是《沉沦》中的男女野合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此类陌生对象,他释放的是一种没有任何思想掺杂的纯野性,毫无顾忌。最后《茫茫夜》中的海棠与《沉沦》中的侍女构筑了郁达夫小说的妓女形象,对此,郁达夫始终以一种审判者的眼光来实现罪恶的释放。

郁达夫之所以对性欲如此执着,根本上是将此作为批判封建礼教的一把利刃,试图推翻旧的礼教束缚。为了使这种对本能的愿景显得更为真实,郁达夫采用了自叙传的形式加以表述,以日本自然主义的“彻底的暴露”为指向,在描写主人公性心理的同时,更对传统士大夫虚伪的外表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我们再看郁达夫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为“教书匠”等文人形象,这一方面是郁达夫追求“真”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借此达到了撕开旧时文人卑劣灵魂的目的。

(三) 冲突之后的妥协

郁达夫在面对性问题时有两难的苦闷。一边是西方近代文化所承载的现代伦理道德,另一边是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的集体无意识思想,他一心想追求最真实的自我,试图通过最彻底的暴露来实现对旧礼教的批判,但却始终摆脱不了“性罪恶”的传统思想。

“内圣外王”思想给郁达夫带来反省意识,这种带有强烈忏悔色彩的自我谴责表现在小说的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对性苦闷的救赎。小说中,主人公每次荒唐过后都会通过自我忏悔来获得心灵的慰藉,他痛悔切齿,自家打自家的嘴巴,等等。这种忏悔与反省可以看作是“性压抑”的一种外在表现,但这样的压抑却又是那么短暂,甚至有点敷衍。正如小说所描述,“然而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的到他的眼前来”。反省是压抑的一种手段,但这种短暂的忏悔更像是在压抑和释放间的平衡与妥协。

郁达夫的第二条救赎之路是逃避,包括外在叙述的隐讳和内在情感的转移。一是采用略写的方式尽量避开敏感问题,《沉沦》中,无论是在描绘犯罪或偷窥时,对相关细节的把握总是有些含糊其辞。相比于《金瓶梅》等纯情欲小说,郁达夫的释放显得有些无力,这即是另外一种妥协。二是转移矛盾,即将“性苦闷”归结于社会、国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的眼光从情欲上移开,也减轻了自身“沉沦”的罪责。这样的表达不仅转移了读者的视线,同时也削弱了“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时的罪恶感。

二、存在价值的沦落与救赎

在现代个人主义包围的物欲社会,郁达夫深受日本“零余者”思想的影响,流露出对民族传统以及存在价值的救赎。

(一) 生则于事无补,死则与人无损

小说《空虚》讲述的是主人公留日学生“于质夫”在面对事业和爱情的双重苦闷时,内心的煎熬与无助,是郁达夫小说中典型的“零余者”形象,而究其思想根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一直将“个人”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这一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个体意识被重新强调,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正如《空虚》中的第一句话:“我近来的心理状态,正不晓得怎么写的出来。”此时内心成为“我”的描绘对象,外界的一丝变化都能引起巨大波澜,因而当“于质夫”在面对爱情不可得、事业不可求时,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零余者”思想。

二是物哀思想的引导。物哀的核心是悲观主义,而这往往正是“零余者”感伤情结的源泉。“于质夫”将自己的过去看作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在面对“她”的表哥时,主人公连表白自己内心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零余者”的悲伤,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灰色的,一切都在和他们作对,自己的努力挣扎终将白费。

三是现实的“真实”打击。在小说《空虚》中,主人公求职四处碰壁,而与他一同上学成绩却远不如他的人,通过走关系获得了很好的待遇。这不仅仅是“于质夫”的处境,同样也是郁达夫正在经历的事。五四运动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但同时生存价值的沦落也使得人们热衷于钻营资本,文人所向往的“学而优则仕”愿望彻底化为了泡影,钱成为万物的主宰,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正不断沦落。

(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面对社会价值沦落的趋势,郁达夫依旧固执地完成着他的救赎。“于质夫”虽然抱怨社会的不公,感叹“中国究竟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了”。但他始终未曾抛弃这个国家,小说中在听到同学谈论统一大业时,他不禁骂道:“他们不过是想利用这些名目,来借几亿外债,大家分分而已。”主人公看似是游离于国家政治之外的“零余者”,但却时刻关注国家政治,这正是传统文化赋予他的根本生存价值,时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相连。

除此之外,坚守人生价值,始终保持积极的入世态度也成为“零余者”们的另一条出路。在“五四”的大背景下,人生价值的缺失使得人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陷入了迷茫,但对于郁达夫这样一位最后的私塾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价值观始终存在。《空虚》中,面对旧友的飞黄腾达,“于质夫”同样想要去访问,想去寻个事情,正如他所说“我终究是中国人,在日本总不能过一生,既然回来了,我且暂时寻点事情干吧”。而并非真如“零余者”那般人生毫无目的。

然而,类似的“入世”努力很多时候仅是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即便是选择了反抗,却又显得如此消极。“零余者”们的反抗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永不回头的沉沦,如《秋柳》《茫茫夜》中以“老爷”的身份进入妓院,打麻将,喝花酒,谈笑风生,用金钱来换得短暂的地位提升,以此作为对自我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反抗。另一种是回归自然、隐逸遁世,《空虚》的最后,“于质夫”躺在床上,“外面便是东中野的旷野,一幅夏夜的野景横在星光微明的天盖上”,自然成了他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

(三) 沦落后的救赎

沦落还是救赎?一面是现代社会的冷漠无情与个人价值的丢失,一面是内心残存的文化传统的苦苦支撑,这并非是简单的“入世”与“出世”生存形式的选择,而是关于生存意义的探寻。

郁达夫选择用最直白、暴露的方式来提倡性释放,甚至不惜采用“自叙传”方式,拿自己开刀,以此来揭露旧社会礼教的邪恶和传统士大夫的虚伪一面。但作为传统文人的他同样无法摆脱母体文化的束缚,他在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的寻找平衡,事实上这正是郁达夫为那个时代指出的一条道路。同样,在“零余者”部分,即便是在社会抛弃了“我”的前提下,“我”却依旧守卫着内心的价值追求,这更是为身处那文化混乱、价值观崩塌时代的人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综上,无论是处于“性压抑”与“性释放”夹缝里的郁达夫,还是在“零余者”和“传统士人”角色间徘徊的郁达夫,看似是在“旧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纠结,事实上归根到底还是对自我存在价值以及社会未来出路的探寻。他的“堕落”是对旧社会的一种另类的反抗,他的批判同样是对旧文化的摧毁,但有沦落就有救赎,有摧毁就有重建,在这一点上,郁达夫无论是在外来文化冲突还是个体价值追求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方向。

①②③④ 郁达夫:《郁达夫小说全集(上)》,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9页 ,第39页 ,第110页,第119页。

猜你喜欢

郁达夫小说传统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少年力斗传统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