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的用药规律

2019-07-10仇明珂王雪峰张秀英邱功瀚赫昊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类药物癫痫小儿

仇明珂, 王雪峰, 张秀英, 邱功瀚, 赫昊

癫痫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脑功能障碍,导致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反复的、自发的、不可预测的癫痫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猝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唇紫绀、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具有突发突止、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的特点。对小儿身心健康、家庭稳定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本病还有“痫证”“痫病”“羊癫风”等名称表述[1-2]。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癫痫发病率为151/10万,患病率为3.45‰,其中50%患儿为5岁以下起病[2]。西医治疗多以抗癫痫类药物治疗为主,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但是抗癫痫类药物治疗对大约20%的患儿效果差或者无效[2],且这类药物大多副作用强,用药剂量需要严格控制。中医药针对患儿进行辨证施治,可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本文对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病临床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以揭示其用药规律,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以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跨库高级检索,以“癫痫”或“痫病”“中医”或“中医药”等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在2000年至2019年间治疗小儿癫痫相关文献,再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的研究文献,然后提取文献中的信息进行数据录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中医药治疗小儿或儿童癫痫、痫病的临床研究文献;(2)中药主方有完整及明确的药物组成;(3)重复发表或同一研究以不同角度发表的多篇文献而治疗药物相同者,取其中1篇;(4)中医药治疗有效,治疗前后或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好。

1.3 文献排除标准 (1)综述、动物实验类文献;(2)仅有自拟处方方名,无具体药物组成,或者药物列举不全只举例几味中药的文献;(3)四个数据库中重复交叉的文献;(4)联合西医治疗或针灸、推拿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类文献;(5)来源不明,内容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类文献。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参照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3]和《中药大辞典》[4]进行规范统一。若味药有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统计;将药物别名、俗称进行统一化处理;加工或炮制的中药、表示道地药材的附加名均使用原名;将干地黄统一为生地黄,生甘草、炙甘草统一为甘草,辰砂统一为朱砂,云苓统一为茯苓,潼蒺藜统一为沙苑子,铁落花统一为生铁落,川连统一为黄连,明矾统一为白矾,淡全虫统一为全蝎,泡沙参统一为南沙参,风化硝统一为芒硝,朱茯苓统一为朱砂、茯苓,焦三仙统一为山楂、神曲、麦芽。将符合条件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分别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1.5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小儿癫痫药物的中药种类、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数和频率。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0按照中药名、种类、性味、归经等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药物按照药名、种类、四气、五味、归经分别进行频数统计。

2 结果

2.1 单味药用药频数频率分析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相关文献共101篇,涉及药味241味,其中用药频率最高达72.28%,最低0.99%。其中用药频率大于或等于15%有37种药物(15.35%);用药频率介于5%~15%有59种药物(24.48%);频率小于5%有145种中药(60.17%)。现重点对治疗小儿癫痫的单味药用药频率大于5%的药物进行研究分析:用药频率大于50%的中药共有10种,主要核心用药为石菖蒲、甘草、茯苓、半夏、天麻、胆南星、僵蚕、全蝎、钩藤及陈皮。频率在21%~50%的中药共有19种,分别为白芍、远志、川芎、牡蛎、龙骨、郁金、当归、白术、黄芩、柴胡、枳壳、神曲、竹茹、磁石、丹参、党参、琥珀、天竺黄、礞石。介于11%~20%用药频率的中药共有28种,分别为地龙、生地黄、蜈蚣、大黄、黄芪、生铁落、太子参、黄连、朱砂、龙齿、赤芍、羌活、酸枣仁等。在5%~10%的中药共有38种,分别为羚羊角、山药、白矾、干姜、瓜蒌、桂枝、牡丹皮、木香、山茱萸、熟地黄、珍珠母、竹沥、薄荷等。结果见表1~4。

表1 用药频率>50%的药物情况

表2 用药频率21%~50%的药物情况

表3 用药频率11%~20%的药物情况

表4 用药频率5%~10%的药物情况

2.2 药物的功效归类 根据药物分类标准,把241种中药分为19类。其药物类别频数频率统计分布情况。其中最常用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17.44%)、平肝息风药(16.30%)、化痰止咳平喘药(13.16%),其次为清热药、安神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和消食药,其余8种药物使用较少。结果见表5。

表5 药物类别频数频率情况

2.3 药物的药性分布情况 治疗小儿癫痫病的单味药药性按四气五味分别统计分析,可知甘(29.84%)、辛(27.73%)、苦(25.23%)三味频次较多,占总频次的82.08%。其次为咸、酸、淡及涩味,见表6。

表6 药物“四气”频次及频率情况

在药物的五味分布中,使用最多的药味为温性,占总频次的1/3。其次为寒味(29.75%)、平味(27.03%),凉味和热味药使用比较少,结果见表7。

表7 药物“五味”频次及频率情况

2.4 药物的归经分布情况 在药物归经方面,归肝经的味数最多,占总数的1/5以上;其次为心(15.35%)、脾(14.86%)、胃(14.67%)、肺(14.07%)、肾经(8.67%);大肠、胆、膀胱、心包、小肠、及三焦经较少。结果见表8。

表8 药物归经频次及频率分布情况

3 讨论

癫痫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脑功能障碍,导致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短暂的、反复的、自发的、不可预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在古医籍中又称“婴儿病癎”“巅疾”“癫疾”[5]等,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6]。癫痫的发病与先天因素(胎养失调和禀赋不足)和后天因素(痰浊内伏、惊风频发、暴受惊恐、瘀血阻络)及诱发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精神刺激等)相关。其基本病机为风痰上涌,阻塞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所致。临证时因其诱发因素不同可分别给予镇惊安神、息风定痫、涤痰开窍、健脾化痰之法[7-9]。本研究基于文献对小儿癫痫的临证用药进行了挖掘分析,总结分析如下。

3.1 豁痰息风止痉为临证基本治法 本次对治疗小儿癫痫的241味中药的进行分析得出核心治疗药物为石菖蒲、甘草、茯苓、半夏、天麻、胆南星、僵蚕、全蝎、钩藤、陈皮。其中石菖蒲味辛、苦、温,归心、胃经,有开窍醒神、宁神益志、化湿和胃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开心孔,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10]。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11],即既能镇静安神,又可开窍醒神,其主要成分挥发油、多糖等具有抗阿尔兹海默症[11]、镇静[11]、增强免疫[11]、抗抑郁[11-12]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茯苓味甘、淡、平,《世补斋医书》云“为治痰主药”。半夏、胆南星均为化痰药,与茯苓一起燥湿化痰、息风定惊。天麻、全蝎、钩藤、僵蚕均为平肝熄风类药,现代实验及临床资料都证明这四种药物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13-15]。上述药物共奏豁痰开窍息风止痉之功。

3.2 虫类及矿物类药物居多 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小儿癫痫的单味药中出现大量的虫类和矿物类药物,共27味,如全蝎、僵蚕、牡蛎、磁石等。叶天士说“病久则邪风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其效,当以虫蚁疏络逐邪”[16]。虫类及矿物类药物虫类善行走窜,通达经络,多取其熄风镇痉、疏风清热、通络止通的作用,非草木类药物所能及。同时,矿物类中药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镇定安神、平肝潜阳、平惊定志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多具有镇静催眠[17]、抗惊厥[17]、抗癫痫[17]、抗焦虑[17]等作用。虫、金石矿物类药物对治疗本病有独特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为本病治疗特色,医家临证时多喜用该类药物,但是因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用量较为讲究,长期服用可引起中毒,且对脾胃有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小心灵活运用,方能效如桴鼓。

3.3 药味多以甘辛苦为主 药味指酸苦甘辛咸淡涩等五味,既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本研究分析显示,医家在临证时多以甘、辛、苦味为主。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与临床应用补虚类药较多相符合。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燥湿等作用。癫痫患儿多有顽痰闭阻心窍,每由惊、风、痰、火等触动,闭阻轻窍而发病,再因久发损伤正气,可见脏腑虚衰。甘、辛、苦味药物的大量应用切合该病的病机。

3.4 归经中以入心肝经为主 归经是指药物对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从药物归经分布分析上看,归经以肝、心为主,脾、胃、肺次之。《内经》记载:“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18]说明肝脏与癫疾有密切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普济方》云:“癫狂痫痉始于心”[18],心主藏神其功能的失常可以导致癫痫的发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痰为癫痫的主要病机,有“无痰不作痫”之说,脾失健运则痰湿内聚。《诸病源候论·风痫候》云:“风痫者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或衣厚汗出,腠理开,风因而入[19]。”癫痫患儿多正气亏虚,易于外感,外邪又作用于机体加重病情互相影响。癫痫的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辨脏论治。

3.5 文献中安神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为主要增效配伍药类 小儿癫痫的发病主要责之于顽痰内伏、暴受惊恐、惊风频发即颅脑外伤等因素。研究显示除补虚药外,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安神药、理气化痰药、活血化淤药、开窍药。癫痫的发病因素包括痰、惊、血等因素。小儿禀赋不足,或调摄不当,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经络,上逆窍道,清阳被蒙,可作痫;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暴受惊恐,可致气机逆乱,痰随气逆,蒙蔽清窍,发为痫证;各种颅脑外伤可使血络受损,血溢脉外,瘀血停积,阻于心窍,发为癫痫。临证是应根据病史、发作诱因及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分别配以涤痰开窍、活血通窍、镇静安神之品。

癫痫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西药以减少或防止发作为主,但长期应用多因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被迫停药或换药。本文通过对文献中癫痫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研究,为临床治疗癫痫的选药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临床上癫痫患儿的调护也十分重要,平时应注重加强心理调适,树立患儿及家长的信心,恢复患儿对环境的正常适应性。嘱咐患儿不要到火边、水边玩耍,或持用刀剪锐器,以免发生意外。同时,抽搐时,切勿强力制止,使患儿侧卧,并可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唇舌咬伤或发生窒息。

猜你喜欢

类药物癫痫小儿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夜盗小儿(下)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小儿难养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