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周年的中日关系研究

2019-07-09崔吉燕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

崔吉燕

摘 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历史上就交往密切。近代以来,由于日本奉行对外扩张、以邻为壑的政策,发动了侵华战争,两国关系降至冰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起伏变化。本文从两国关系的70年历程出发,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总结中日关系70年来的变化,结合现实,分析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与挑战,预测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二战后;中日关系;和平发展

一、战后中日关系的演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于国内爆发了解放战争,加上国际的大环境并没有使中日关系很快走向改善,反而增加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美苏两大阵营对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冷战开始。这种局面下,国际力量的格局促使了中日两国对立,直至1972年两国建交。依据时间线的发展,本文认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关系正常化前(1949年-1972年)

这一阶段,两国关系以对立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段时期的特殊国际背景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殊国内实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新中国外交的最初阶段,深深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而这一时期的日本,则分属于西方阵营。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独占和控制,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放缓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与日本片面媾和。1952年4月28日,日本与台湾当局签订了片面的《日华和平条约》(简称“日台和约”),恢复了所谓的“外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了僵局。在没有政府间往来的背景下,中国两国的民间交往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

第二阶段:两国关系全面正常化阶段(1972-1978年)

经过20世纪60年代大动荡的剧烈演变后,到7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各种力量及相互关系相对稳定,终于形成了“三个世界”新的世界基本格局。这一时期,美国影响下降,苏联进攻加强,在东西方出现所谓的“缓和”现象。中国政府在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向后,对中国外交作了战略调整,从1969年起开始重新外派大使,逐渐修复、改善与建交国的国家关系,积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不同国家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美苏争霸格局中,双方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苏联由于军事、经济实力的增长,由守势转为攻势;美国由于深陷侵越战争泥潭而发生经济社会危机、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在对苏争霸中由攻势变为守势。两国争霸态势的变化,给国际局势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一年,基辛格两次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出现缓和好转的迹象,这也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中日关系急速升温。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正式复交。邦交正常化后,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发展很快。1978年7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中日关系进入官民并举、相辅相成、内容广泛的新时期。经济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

中日关系全面正常化,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1998年11月江泽民访日,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日,中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定了行动指南。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访日期间,中日两国首脑达成共识,要“致力于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地区合作等众多领域积极开展合作。然而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受到了考验。

2018年5月8—11日,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宣告中日关系“新起航”,“迈上新台阶”,驶向全面合作的新时代。通过此访,中日达成“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互惠关系”共识,做出以“以史为鉴、向前看”的战略合作姿态。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关系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阻碍。

1.历史问题

从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关系进入对立紧张状态。战后由于一系列复杂因素,日本没有正确处理对侵略亚洲国家的历史认识问题。教科书修改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更是时不时刺痛各国曾饱受苦难的历史神经。“同样的战败创伤,在黑格尔的故乡德国,容易平复,在富士山脚下,迄今仍在频频作痛”[1]。由于日本独特的国民性,在很多日本人看来,他们在战后进行了“一亿人总忏悔”,连宪法都改成和平主义的了,他们已经完成了自我惩罚,而在现实中却迟迟得不到受害国的原谅,因此对于中韩等国的“历史问题”指责的民族主义情绪性抗拒很强。在历史问题上,中日双方看法不一,始终难以实现国民情绪和认知上真正的历史和解。[2]对侵略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成为横亘在两国关系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2.领土争端

釣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战后在中国政府没有参加的情况下,美日签订了所谓的旧金山合约,日本据此作为占领钓鱼岛的依据,但是中国从来没有承认旧金山和约。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在钓鱼岛问题上采用了“搁置争议”的做法,但近年来日本无视中日之间达成的原则共识,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双方你来我往,问题趋于尖锐化。2012年,以石原慎太郎为首的右翼分子叫嚣“购买”钓鱼岛,随后,野田政府对钓鱼岛实施了所谓的“国有化”,打破了钓鱼岛“搁置”的现状。双方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措施不断增强,两国关系的发展一度降至冰点。

3.美国因素

日本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最重要盟国。特朗普上台后,对日美同盟依旧重视,但是特朗普奉行外交中的实用主义和美国优先策略,甚至不顾盟友的诉求,给日美同盟蒙上了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中日关系自2017年以来有所改善的深层次原因。

三、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

在遵守中日两国间四个政治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减少摩擦,增加互信,改善两国民众之间的认知,增进感情。

1.保持理性的态度。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但是国人要正确认识到发动侵略战争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好战分子,跟普通民众是有区别的,正如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的那样,“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3]

2.坚持原则的同时,加强合作。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同日本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对日经济外交,不断探索中日经贸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努力夯实两国经济合作基础,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同时加强两国间的民间交流,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3.着眼大局。中日两国同为亚洲乃至世界大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关系平稳发展不仅影响着双边关系和周边局势,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致力于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日本方面也必须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以及历史问题,在处理两国关系面临的挑战时,必须要更加冷静克制,进一步调整、维护、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

注释:

[1]张文木.日本人不明白败在何处.领导文萃,2013年第10期

[2]朱锋.中日相互认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兼议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日本学刊,2018年第1期

[3]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历史课应如何进行中日关系教学
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