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条件下公共参与精神的培养

2019-07-09吴晓娟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

吴晓娟

摘要:随着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对公共参与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具备一定公共参与能力的公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对公共精神的培养作用有限,本文以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媒体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为主题,探究公共参与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公共精神   路径

一直以来,高中政治教学最尴尬的莫过于书面考试结果与真正的政治素养之间不完全对等,目前高校人才选拔模式让一些教师过度重视知识教学和应试技巧的传授,如何落实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广大教师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实际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

随着新媒体手段的不断更新,智慧课堂的广泛普及,我们有幸可以运用更丰富、更多元的教育资源影响学生,运用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互动学生,运用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体系评测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内化,在自觉自愿下参与、践行。

一、甄选教育资源激发公共参与欲望

激发学生公共参与欲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出发,展示多角度、多层次展示相关的教学素材,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欲望是行动的内在动因。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变成学生的内驱力,公共参与精神便开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无论是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式教学,还是教师科学设计问题的探究式导学,甄选恰当教育资源是首要工作,而甄选的前提是丰富的资源储存与共享。在新媒体条件下,课上我们可以非常便捷地利用媒体资源带学生穿越时空,从近代历史的轨迹中感悟先驱们为国为民的奉献与担当,利用互联网非常迅捷地切换到今天感动中国人物上,让学生体会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意义。

甄选教育资源是手段,开启学生的公益心智是目的。我们在甄选教育资源时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效性等原则,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多感官刺激中。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资源,不能为迎合部分学生的低级趣味,过于娱乐化、肤浅化。我们还应该学会资源整合的技能,通过微课制作,将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有机整合,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展示,不能过于碎片化、随意化。

二、设置教育情境掌握公共参与方式

公共参与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多,从目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要求来看主要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协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我们要创设能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体会各种具体的参与方式。例如关于决策的参与,可以指导学生浏览中国政府网官网,参加2019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之我向总理说句话,关于办事服务、营商环境、教育、医疗、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等等,学生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選择一个主题问题在班级内部充分协商,整合后适时通过网络进行发送,学生能在真实的参与体验中感知民主的价值。再如关于监督的参与,通过媒体展示一组本地学生熟知的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图文素材,指导学生在本地政府网站上我要写信栏目中表达对自己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在线沟通的方式与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就某个社会问题展开线上沟通,指导学生拨打信访电话等等,通过这些真实的参与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

新媒体条件下可以让公共参与的实践可行有效,但是给教师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课前设计好学生可以参与的情境是前提,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学生参与的时间方式内容与正常的课堂教学节奏要求,要处理好个别参与与全体参与的关系,要处理好参与过程的跟进与结果追踪,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广泛、真实和管用的民主价值。

三、加强过程管理养成公共参与习惯

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加强过程管理,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参与的习惯,是教育过程中的盲点和难点,却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路径。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方法。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指导学生关注人民日报、等优秀公众号,要求学生阅读国内国外重大的事件的推送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我们可以在每天的自习课前播放5分钟左右的剪辑版时政要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国内外动态,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定期写时政小论文,并选择优秀的文章通过自媒体发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增强学生公共参与信心。

培养学生公共参与习惯难度极大,操作不当不但会加重学生负担,还可能流于形式。新媒体的植入让过程管理有了有力抓手,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式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有效的目标导向是前提,激发学生兴趣是出发点,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基本要求。强调过程管理主要是通过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在教育的影响力下,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逐渐养成公共参与习惯。

四、编制评测体系考查公共参与素养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交的关于加强动手实践能力评价考核等与学生全面发展有关的内容,他认为高中实验的考查目前主要通过笔试进行,对学生的动手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他建议在全国普遍推进实验操作技能现场考核。2019年1月20日,唐校长的提案获得教育部门的明确答复,在全国将实验操作普遍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已摆上日程。通过调整考核级别、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来倒逼教学教学改革,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公共参与素养通过书面考查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实际状况,作为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评测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评测系统设计难度大,考核结果信度不高。常规评测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公共参与的实际欲望和能力,我们一定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评测系统,否则造成公共参与素养的知行剥离,阻滞高中学生社会化过程。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学生在该平台上注册,要确保由学生本人操作定期上传公共参与内容的图片、文字等素材,例如参加志愿服务的通讯报道,参与某项政府决策的持续跟进,解决本地区某个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记录等等。评测体系应该侧重于过程而非结果,学生将自己平时公共参与的具体内容素材化,分栏整理上传至网络平台待评,通过智能化量化赋分的APP由人工智能筛查材料的真伪直接计算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们处境舒适的时候,自然就敌视革新。新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惯性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必然要经历“阵痛”。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承担社会责任,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师要重新角色定位,将生主师导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再次是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坚持终生学习,将广博学识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与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我们应尽可能熟练各种新媒体手段,在现有的教育的现代化程度的基础上,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人才作出积极的探索,我们要走出“舒适区”,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怀揣教改赤诚之心,肩负教改的希望之任,坚实踏出每一步,一路向前!

(作者单位:巢湖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