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生欲是座樊笼

2019-07-08刘素君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荒诞存在主义卡夫卡

刘素君

摘要:《饥饿艺术家》中无处不在的“荒诞感”,渗透了存在主义对荒诞的探讨和自由选择的思想。作者通过共情手段让读者对悲剧性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异己环境下的孤独生存境地。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荒诞;存在主义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的现代主义代表作,作者用他惯用的冰冷、疏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表演绝食的艺术家因为不被理解最终以身殉道的荒诞故事。卡夫卡运用了文学接受中一个重要手段——共情,构建起读者和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荒诞包裹着真实

“荒诞”始终贯穿在《饥饿艺术家》的行文之中,但是充满荒诞感的叙述对象却在不断变换。小说从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怎么会有人表演“饥饿”?主人公的行为艺术以世俗眼光来评判,更像哗众取宠、剑走偏锋。但故事最后证明,真正荒诞的不是绝食的艺术家,而是一直嘲笑和漠视他的人们,故事最终走向悲剧结尾。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充满了冲突、抗争与残酷,所以一切人为建立的关系都是荒诞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只是这个悲观处境下的个体,所以人生是痛苦的。(1)饥饿艺术家会成为事件中的荒诞焦点,恰是由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悲剧的根源在于外在环境的压迫。卡夫卡在小说中对饥饿艺术的存在性既不加以否定,也不加以肯定,也暗含了作者对人性和自由的一种思考。

二、共情传递着主题

卡夫卡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就像可燃冰,虽然外形似冰块,却具有可以燃烧的特性。作者通篇都在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用客观冷淡的笔触叙述了饥饿艺术家事业起伏的过程和人生的悲剧性终结,这便造成了一种真伪难辨的迷雾感。其表达内容与叙述形式无论是在情感态度还是阅读逻辑上,都形成了断崖式的落差,令这个荒诞的故事产生了扑朔迷离的戏剧性效果。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不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而且时常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剖析给读者看,展现饥饿艺术家对表演饥饿的执着。这样不仅增强了读者对艺术家的认同感与亲近感,也让读者对这门看似荒诞的艺术有了合理观感。因为饥饿艺术就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冷门的、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小众艺术,甚至折射了许多被贴上“荒诞”标签的行为本身。如果作者纯用第三人称叙述,饥饿艺术家的这一切行为就都显得轻浮浅薄,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沦为笑柄。但后者却很难引起我们的同情,因为卡夫卡和鲁迅在放大各自笔下人物的荒诞时的意图不一样,后者并不旨在引起人们的共情。最好的小说就是能让读者产生共情。共情作为文学接受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实现审美实质化的重要心理机制,是构建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之间的桥梁。卡夫卡在描写绝食的艺术家的荒诞行径时的“冷淡”与“随意”,恰是为了弱化荒诞本身,强化对“荒诞”的不懈坚持,卡夫卡意在引起人们的共情,让人们关注荒诞背后的真相,揭露了艺术家在异己的时代社会环境下孤独的生存境地。

三、悲剧剧幕下的真相

故事的结局是艺术家最终被遗忘在笼子里无声死去,而他的死还不如一只美洲豹的展示表演更吸引观众。作者选择用“饥饿”为题材,显然是包含了更深的意蕴:进食是人天生的本能,不合口味就选择饿死自己,而不是屈从于想要进食的本能,这样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才是真正的高贵,而荒诞的是导致这个悲剧发生的观众。这样的体悟,需要读者带着审察对比的意识去评判。这个真相不仅是让荒诞感最大化的催化剂和放大镜,更是彰显主题必要的推动器。作者的用意由此不言而喻,不要因为无奈而屈从,而是要与不合“胃口”的世界抗争到底。结合作者的生平,这篇短篇小说便有了几分自传的意味,不少文学评论家都认为《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伶仃、抗争一生的缩影。

艺术家是可悲的。其可悲之处在于他从未被真正理解,他的事业生涯曾获得过极大的关注,但人们感兴趣的只是好奇他如何做到不为人知地进食。即使艺术家想方设法让人们监视自己,证明自己没有偷吃,却无论如何都得不到人们的肯定。人们观看他的绝食表演,没有任何理由,只是为了赶时髦。人们的关注和赞赏实际上是对艺术家的一种曲解和亵渎。艺术家的另一可悲之处,在于他对艺术的追求永远得不到满足。为了维持观众的新鲜感不至于疲乏,艺术家被强行限制了表演天数,这就导致他永远无法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外界的曲解和限制,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四、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陷入类似困境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的挣扎在外界看来都是在表演“荒诞”。很少有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毫无坎绊,人总是在经历了挣扎和失败后,才被迫选择和这个世界妥协。其实我们都和小说中的那只美洲豹一樣,囚于牢笼,却自以为自由。卡夫卡想通过《饥饿艺术家》表达的也许就是,生而为人必为枷锁所累的困顿以及在时代大环境下饥不择食的悲哀。

注释: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姜伟,贾小林.卡夫卡《饥饿艺术家》意象新探[J].语文建设,2018(27):44-46.

猜你喜欢

荒诞存在主义卡夫卡
《卡夫卡传》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