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剖析艾略特文学思想的力作

2019-07-08李婕昕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创伤救赎艾略特

李婕昕

摘要:郭磊老师的《荒原与救赎》一书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分析诗人艾略特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类创伤刻画,探讨“荒原”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该书利用创伤理论探讨了诗人T.S.艾略特的“出荒原记”,为T.S.艾略特诗歌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发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T.S.艾略特;创伤;荒原;救赎

2019年4月,郭磊老师的《荒原与救赎》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分析诗人艾略特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类创伤刻画,探讨“荒原”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在读者看来,该书所使用的创伤理论视角是非常新颖的,对创伤主旨内涵的探讨与分析很有深度,对艾略特诗歌的宗教、哲学、社会内涵等作出了非常有新意的整体性论述。国内外关于艾略特诗歌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而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与命题把握的能力,以及对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性问题的充分了解。作者对相关学术问题提出來很多有创见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表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对艾略特研究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意义。

纵观全书,读者可以发现该书众多具有创见性的观点。该书首先拓宽了创伤的文化内涵,其主体由原来的身体或心灵拓展至某个社会群体,增强了创伤理论的隐喻色彩,同时使创伤理论更具文化维度,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原本隶属于医学领域的创伤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创伤理论最初源于医学领域,它的词源学含义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其在希腊语里意为身体上的“伤口”。到了17世纪中期,“创伤”一词开始出现在了医学资料上,其意义仍然主要指身体的伤口,这种用法一直持续到现在。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创伤的内涵得以拓展。工厂里机器生产造成的事故和铁路发展带来的交通事故催生了一种新的创伤——铁路事故性脊柱神经损伤(railway spine)。这种创伤不仅导致了身体的伤害,还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震惊”。到了现代,创伤被赋予了更多的心理关怀,这种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创伤的心理影响除了恐惧与焦虑之外,它还包括“记忆、身份、感觉等的混乱”。对创伤涵义的扩展“贡献”最大的则是战争,“战争的社会意义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创伤本质及其作用的看法”。大量的创伤发生于战争和屠杀的背景下,尤其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战争。“纵观整个创伤历史,其概念的关键是暴力事件能引起身体与心理的伤害,同时激发身体机能致力于生存和康复。”[1]现代创伤理论一般认为源起弗洛伊德。虽然在19世纪末人们就已经建构了有关创伤的理论,但是对于创伤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兴起去于当代,尤其是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把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一项正式的医学疾病列入学术研究领域。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话语和研究范式,创伤的研究领域正在被学者们急剧扩展。在创现代伤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不同群体所遭受创伤,尤其是某些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黑人群体、女性等。而该书则首次将男性社会作为一个群体来考察,认为伴随女权主义运动高涨一同显现的是男性的创伤,这些观点拓宽了创伤的文化内涵。

其次,该书全面梳理了艾略特作品中的创伤范式,并对艾略特作品中的创伤范式及创伤与救赎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探讨,借用创伤理论,大胆引用了不同的创伤范式,作者认为艾略特作品中的创伤类型可以分为身体的创伤与男性社会的创伤两大类。身体的创伤主要是指在受近现代悲观哲学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同样把生命视作苦难的一个近义词。面对着一个无法把握的世界,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艾略特作品中有众多人物过着行尸走肉、生不如死的生活。身体的伤口是创伤一词的最初涵义,这样的创伤也大量分布在了艾略特的作品中,身体所遭遇到的战争等一系列暴力让人心生恻隐,而阉割的创伤更是强烈呼应着诗歌所汇聚的荒芜主题。身体创伤的背后也传递出诗人的清教传统,这样的传统里也包括对性的厌恶。男性社会的创伤在很多现代主义作家的笔下都表现为对女性形象的丑化,这种刻画在尼采那里走到了一个极端。而对女性的态度,艾略特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其对女性的态度从恐惧、厌恶到吸引、理解,这与诗人的生长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男性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此,艾略特等知识分子精英采取了众多对策,从叙述的模糊晦涩到对传统的强调都显示了其采取的精英立场。众多的创伤范式最终造就了一个现代“荒原”。

还有,该书首次将艾略特作品与创伤理论并列考察,深入剖析了艾略特作品中的创伤范式与现代宗教文化、哲学思想、文学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艾略特及作品中角色规避创伤的方式。笔者从艾略特的作品分析出发,结合创伤研究专家拉卡普拉的观点,认为艾略特及作品中角色规避创伤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不可言说之痛的文本层面。在文本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诉诸传统,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无限引用,创伤主体被投射到一个巨大的互文性空间里,在无限的交流过程中创伤得以部分消解。二是非个人化诗学的技巧层面。艾略特通过写作技巧的应用,如客观对应物、非个人化以及感知的分裂等都是在形式层面把创伤外在化,从而有效转移或减轻创伤的作用力。三是角色层面,比如普鲁弗洛克未曾说出口的问题。艾略特诗歌中的人物角色也影射了诗人自己对创伤的规避,采取了譬如讽刺、幻想等策略对创伤进行了抵御。创伤经验是一种意味深刻的悖论性体验,创伤事件的突发性使得创伤主体在经历创伤后对该创伤知之甚少,但创伤的未知性导致其以一种滞后的方式不断呈现在主体面前。因此如何真实地再现创伤是创伤主体康复的一个关键。在艾略特的作品中,诗人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复现创伤,具体包括西方哲学、神话叙事与东方智慧三种方式。

最终,救赎的方式分为两种,它们分别是自传式写作和作为证词的记忆。自传体作为一种发泄的“话疗”方式可以为创伤主体提供治疗功效。创伤主体由于创伤事件的延迟性,获得记忆是异常困难的,但也只有通过记忆创伤主体才能接近事件真相。在历尽波折之后,诗人艾略特最终在基督教中实现了自己的救赎。艾略特终寻救赎的过程也为荒原人实践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作家的救赎之路。“荒原”的成型以及诗人“出荒原记”的路径主要与创伤相关。创伤与人的生命如影随形,但正是因为创伤的存在,人生的终极意义才得以探讨这些观点颇有见地且富有新意。

当然,从一部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荒原与救赎》一书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比如个别诗作的分析不够确切,创伤分析与艾略特诗学思想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然而瑕不掩瑜,该书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以及它对艾略特诗学研究的贡献价值却不可否认。

参考文献:

[1]Laurence J.Kirmayer.Understanding Trauma: Integrating Biological, Clin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猜你喜欢

创伤救赎艾略特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