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七个观点

2019-07-08陈昭彦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陈昭彦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科学指南。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论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实践观、民生观、历史观、市场观、系统观、全球观七个方面来阐述和把握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七个观点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41-03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完善和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本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实践观、民生观、历史观、市场观、系统观、全球观等七个方面来阐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理论,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一、思想观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想领域的重大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怎样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习近平提出,“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立场,坚持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按照自身客观规律运行的,不以人的意识存在和运行,人来源于自然,人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思想领域上的一次飞跃。生态文明思想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思想理论,把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内在统一起来,通过自然观的更新演进与认识来改造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并融入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中。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将超越和扬弃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扬弃现有的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必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是对我国人民思想的一次洗礼。

二、实践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唯物和普遍联系的立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指明了实践观和方法论,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理论、认识与实践的相统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因缺乏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对自然资源曾进行过多的开发和掠夺,破坏了自然生态规律和平衡,也相应受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如由于能源消费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我国在改革开发初期由于对生态实践认识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水体、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大气雾霾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生态环境影响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决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打破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实践认识,摈弃“先发展后治理”落后的实践模式,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起来,在發展实践中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甚至在不断“试错”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来增强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融入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来,实现和谐共进。

三、民生观

“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生态环境关乎人们的幸福,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民生问题关乎老百姓的生活和切身利益,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发展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改革开放之初,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温饱生存问题,因此当时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提高。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不断出现的水体土壤污染造成的“镉大米”“毒姜军”,甚至道地中药材药效降低等民生问题逐步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十九大”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生产力发展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把生态环境问题看作民生问题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的论断,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这些新的命题和论述揭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民生本质,从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角度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民生观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关切,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生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民生观的生动体现和根本立场。

四、系统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生态文明系统观就是要求我们坚持采用发展而不是静止、全面而不是片面、系统而不是零散、普遍联系而不是单一孤立的辩证法分析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为,包括生态系统、自然界、人类社会世界万物都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为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联系的唯物观,曾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论述,强调自然生态各要素的系统存在性,要求我们在生态实践过程中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系统考虑山陵大地、江河湖泊、陆地海洋、气候环境各自然生态要素,对固液声气不同存在的自然形态进行系统治理和修复,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不仅要强调空间上的系统性,还要强调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长远账、“子孙账”,不能急功近利,寅吃卯粮,不能把本应属于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提前支取。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观指明了生态工作中的方式方法,要求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中华民族生存永续发展的全过程中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市场观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国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断和命题,并指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也蕴含着丰富的市场理论。绿水青山作为环境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因此市场无法反映环境物品的实际价值,导致市场失灵。如废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是能源消费引起的大气环境公共外部性,乱倒垃圾是可转移的外部性,“寅吃卯粮”过度开发应该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是代际的外部不经济性等。如此,我们就应该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利用市场经济中诸如基于外部性、资源配置,以及科斯定理、庇古税等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和市场手段,对环境要素或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构建市场导向的环境治理体系,找到生态补偿的有效手段,使外部性内部化,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市场观就要把绿水青山看作是解决民生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就要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理论和观点来理解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并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领域基础理论来奠定生态文明治理的基础理论。

六、历史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不仅体现与时俱进,而且创造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料,形成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独有特色。中国传统文明中蕴含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朴素丰富的生态思想,这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启示。如中国古代哲学主张人与万物同源的人与自然关系;《易经》中系统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理论;《庄子》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的山水画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因此,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考察比较了中西文化之后,提出:中国文化是以自然价值为取向的,对当代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适应的,因而是合理的。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对于当代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

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理性认识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解决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理论,而且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积累的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并注入新的现代元素。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观必将坚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七、全球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格局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特别是在当前部分国家奉行“逆全球化”思潮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积极倡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持更加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贸易,我国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据联合国对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评估,其结论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提出“绿色GDP”的小约翰·柯布曾写道:“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她仍然展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领导者姿态。”我国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发展中大国,虽不是公约中附件二的缔约方,没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义务,但我国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帮助推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建生态文明,体现了大国形象和责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放眼全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为指引,积极加强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国际宣传,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故事,构建绿色命运共同体,以此推动全球秩序治理。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时期。本文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实践观、民生观、历史观、市场观、系统观、全球观七个方面来阐述怎样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建议把生态文明的“七个观点”与党的执政观内在统一起来,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就一定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9-23.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

[6]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

[7]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0.

[8]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  雷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1,(5):24-30.

[12]  陈吉宁.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EB/OL].环球新闻网,2015-11-01.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a scientific guide for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paper combin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from seven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e,peoples livelihood,history,market,system and glob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grasp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new era;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even viewpoints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