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立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根基

2019-07-02梁超张荣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

梁超 张荣华

〔摘要〕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体现了崇高的人民情怀、深厚的人民根基、坚实的人民力量、鲜明的人民立场。从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根基来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内核,拓展人民政治参与是价值导向,保障人民网络安全是价值追求,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价值源泉,带领人民脱贫攻坚是价值要求,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是价值旨归,推动全球共建共享共治是价值目标。

〔关键词〕 人民立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价值根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3-0020-06

在2018年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習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对于一个国家、政党和阶级来说,坚持什么样的“立场”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烽火连天、战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大刀阔斧、勇于改革的历史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将“人民立场”贯穿到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让网络信息技术变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生动诠释着党执政为民的发展初心和根本宗旨,彰显着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鲜明阶级立场,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内核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是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任何一个执政党,若想永固执政根基、领导地位和话语权力,就必须牢固坚持“为人民谋福祉”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鲜明政治立场和阶级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竭力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谋幸福、谋发展,才不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网信事业与民生领域的深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网信发展理念,回答了我国网信事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由谁共享”的根本性问题,为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指明了根本遵循、目标宗旨和服务对象。

我国网信事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为民”的根本宗旨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2 〕。坚持“发展为民”的“办网”路线,旨在让更多人享受到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让互联网成为惠国利民的一大利器。尤其在网络科技创新上,坚持“发展为民”的实践导向,关键是以网络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式和增进人民福祉为评价标准,看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其次,体现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靠民”的工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网”路线,既要求网信发展“为了人民”,也要求网信建设“依靠人民”。在网信工作中,无论是在核心科技创新上,还是在信息安全维护上,都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巨大创造力,共同维护亿万民众共有的网络精神家园。再次,体现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 〔4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推动者,理应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网信事业发展上,始终以维护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尺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千家万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网络发展红利。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5 〕。我国网信事业作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出于网信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将互联网发展贯穿到民生工作领域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体现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网信事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服务宗旨,使人民群众享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实惠,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为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拓展人民政治参与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导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6 〕。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先后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各行各业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前提和有效渠道。但由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来自基层的普通民众比例不高” 〔7 〕,使得普通百姓的意见建议大多难以得到直接表达。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及其与传统政治的融合,借助网络空间进行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普通民众和非政治性组织通过网络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8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为广大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和政府部门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提供有效渠道。

网络科技变革为我国政治民主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网络空间扩展人民政治参与,应在以下三方面着力:首先,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2 〕。网络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要求,把“懂网络”作为必修课,把“善用网”作为基本功,常去网络空间里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使“走网络群众路线”成为常态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不断在网络空间里拓展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其次,要发挥民众的网络监督作用。与传统的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9 〕。在网络社会里,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手机媒体平台等互联网载体,实现与领导干部的直接对话,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大网络信息公开力度,搭建“民意直通车”等便捷通道,认真听取和研究甄别民众的意见建议,使网络空间成为化解政民矛盾的新渠道、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新途径,促使民众建议成为公共决策的源泉。再次,要加大网络舆情引导力度。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 〔10 〕。网络舆论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扩大民众网络政治参与范围时,其话语主体的言论自由化、随意化和多元化,容易导致对事件真相的还原产生偏差或误解。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11 〕。各级各部门和互联网企业主体要坚持主动发声原则,加强网络舆情的发现、预警、研判、引导、处置和回应工作,组织一支理论坚实、政治可靠、思想崇高的才人队伍,做到针对有害信息和网络谣言的及时发声、有效控制和科学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话语环境,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对民众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网民数量的与日俱增,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广大网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广大网民在互联网空间里,借助网络政治参与的交互性、便捷性和开放性,极易将公众事件上升为网络舆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评价和传播,成为公众议题、社会议题,最终转化为政治议题。回顾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虽然历经时间不长,但迅猛的发展势头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并丰富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內涵。

三、保障人民网络安全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追求

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1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民众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成为亿万民众穿梭在虚拟社会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广大网民在充分享受网络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随即而来的“信息泄露”“网络诈骗”“木马病毒”等网络安全问题,正在威胁和影响着民众的个人财产安全和身份信息隐私。如何维护广大民众的合法权益,打造牢不可破的网络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网络信息安全,成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追求。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 〔1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法律法规,是规范网络主体行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所在。网络立法部门应提高立法质量,“重点研究制定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法和网络社会管理法等专门立法” 〔13 〕,尽快修订不适应我国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的法律法规内容,持续以高压态势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使政府部门“依法管网”、企业主体“依法办网”、网民大众“依法上网”。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形成网络综合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6 〕。应主动加强互联网企业主体的网络安全意识,强化信息技术监管手段,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做到不良信息、非法言论的主动拦截、删除和控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监管、群众监督和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互联网综合治理格局,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再次,从个人层面来看,要加强民众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加强网民的网络安全教育是提高网民自我防范意识的重要保障。各地方、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街道课堂等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知识主题教育,不断提高网民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对于网络诈骗行为、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引导其“科学上网、理性传播、勿信谣言”,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网络空间治理中去,共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2 〕。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坚持适度的自由化,也要保持和谐稳定的秩序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我国已发布网络安全国家标准215项,在研国家标准项目154项” 〔14 〕。我国还研究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了IP地址、网站主体和网络域名的备案管理工作,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了网站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互联网空间的低俗之风、腐化之风和造谣之风,进一步加强了网络信息诈骗等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为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良好和谐的网络安全环境。

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源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6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强大的创造智慧和磅礴的精神力量,对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在互联网领域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对于网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优秀的人才,没有先进的技术,是难以成功的” 〔2 〕,网络核心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网络人才的竞争,“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 〔11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网络强国的人才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网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适当调整引进政策和待遇水平,努力培育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超强的网络科研人才队伍。

首先,要适当调整网络人才引进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 〔15 〕各地方、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人才助力网络核心领域技术变革的主体作用,将人才发展战略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地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大兴“爱才、识才、敬才”之风,只要有助于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都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以更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其次,要发挥网络人才的核心领域突破作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突破,归根到底取决于网络人才的创新能力。要重视网络人才的主体创造作用,着眼于网络信息化前沿领域,加速推进量子通信工程、人工智能技术、核心智能芯片等核心领域的研发、应用和创新,逐步缩小与网络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实现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国际领先。再次,要完善网络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制定网信领域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1 〕。一要加大网络人才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以科研成果创新质量为导向,对于网络科研工作者在立项、实施、完成和评审评估的各个环节,均要从严治理弄虚作假、东拼西凑等虚假行为,为后续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主体项目审批、奖励测评和职位晋升等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价基础。二要完善网络人才科研奖励评价标准。要以市场标准、社会标准和国际标准为评价依据,结合创新质量和难易度,实现差异化奖励,着力破除资历论和数量论。三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人才入股、技术入股和科研入股,让更多优秀的网信科研工作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不断激发网络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广大互联网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从人类科学进步的历程和实践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求在科研创新上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背后,则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充满活力、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永攀高峰的科研创新队伍。为了推动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网络信息科研人才,对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网络科研人才、高水平领军人才储备上仍然存在较大缺口。网络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制约了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我国在网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五、带领人民脱贫攻坚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要求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心作为稳固政治基础的核心要素,被历朝历代所强调与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伴随出现。尽管我国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 039万减少到2018年的3 046万,但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发挥互联网助力攻坚脱贫、精准扶贫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16 〕。与此同时,在2017年浙江省乌镇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利用互联网,瞄准农村的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问题 〔17 〕,明确了网络扶贫助力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方法,使之成为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利武器。

按照2016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要求,实现网络脱贫攻坚,应着力建设一批“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扶智工程、网络公益工程” 〔18 〕。首先,要加强网络扶贫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主要表现在让贫困地区人人都能用上互联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 〔1 〕,应加快实施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覆盖、服务覆盖和网络覆盖,为推动“互联网+扶贫”提供硬件基础保障。其次,要广泛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电商+产业+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助力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各贫困地区要依托网络优势,打造“互联网+优势农业”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扶贫工程,实现供需双方的网络对接,形成“进货、买货、卖货”不出村的一体化网络模式。此外,依托贫困地区自然景色优势,借助网络渠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把风景秀丽的绿水青山变成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再次,要搭建网络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广泛借助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招聘单位用人信息,把贫困群众的失业状况、技术水平、求职意向、个人专长等信息输入资料库,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贫困群众信息的双向对接,提高贫困群众就业选择的质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 〔2 〕。过去讲“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是“想发展、先通网”,要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面摘帽,就必须广泛借助互联网渠道,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变革助力扶贫工作的重要作用。今后几年,我国仍有近3 000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每年脱贫1 000万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加大“互联网+”向扶贫工作的广度、深度延伸,使互联网打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既是推动网络信息事业惠及民生的重要表现,也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变革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理念创新,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旨归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9 〕。我国网信事业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他还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道,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20 〕。当前,深入践行、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应充分把握网络信息化变革的历史机遇,着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一大批便民惠民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增进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互聯网+”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针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而提出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思路。为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各个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如今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其已经扩展到了多个民生领域,成为保障民生、服务民众的新平台。今后在将网络技术贯彻到民生领域时,应继续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打造一批便民惠民的“互联网+民生”服务平台,例如“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安全”“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帮扶”等,进一步提升民众生活质量,让广大民众都能享受到优质医疗、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将高效、便捷、智能的网络化生活方式惠及每个地方和每个群众,不断借助互联网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进一步提升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指引下,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信息覆盖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你是远在三沙群岛,还是在“高原孤岛”墨脱县,都能够充分享受到网络技术变革的红利。迈向新时代、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需求,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民生领域更大范围的渗透和融合发展,使互联网发展成为实现人民幸福、满足人民需求的助推器,使网络大数据平台在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改善民生上大有作为。

七、推动全球共建共享共治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观的价值目标

在网络空间里,汇聚着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他们通过互联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结识彼此,打破了远隔万里“老死不相往来”的空间格局,把网络空间搭建成为“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为了增进世界人民的互联互通,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让国际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愿意携手共建网络空间。” 〔4 〕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我国积极实践,参加了“中德互联网产业圆桌会议”,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首次网络反恐演习”,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保障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合作协定》,中英两国签署了首个网络安全协定,中美两国达成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共识,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22 〕。与此同时,我国明确提出了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为推动全球互联网共同发展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传播了“中国理念”。

首先,以互联互通为基点,加强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让全球人民共享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其次,以文明互鉴为契机,搭建全球文化交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3 〕,中国愿同世界一道,架起互联网沟通的连心桥,让“中国文化传出去”、把“世界文化引进来”,不断增进世界人民对于各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让互联网成为推动世界文化交融发展的助力器。再次,以共同繁荣为导向,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利益更加紧密相连” 〔24 〕。在当前世界经济依然疲软、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形势下,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在遵守我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欢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愿以互联网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强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发展和投资洽商,共享“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最后,以共享共治为目标,实现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望相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的利益相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 〔24 〕。面对网络空间的各类挑战和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各国应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努力搭建网络空间对话平台,打造凝聚各国共识的网络国际运行规则,形成国际合作、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网络综合治理格局,携手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稳定、繁荣。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无论从个体发展、民族复兴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繁荣、世界和平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格局的意愿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同和广泛支持。我们坚信,在网络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只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条根本原则不动摇,就一定能让世界各国充分感受到中国精神、中国理念和中国力量,倾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看到互联网成果造福于全世界人民的中国担当、中国道路和中国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 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01).

〔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8.

〔4〕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强调 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4-11-20(0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花 勇.网络政治参与热潮的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26(07).

〔8〕孙光宁.网络民主在中国:互联网政治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28.

〔9〕王贵斌.We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39.

〔10〕魏礼群.创新政府治理 深化行政改革:下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517.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1).

〔12〕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 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 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9-23(01).

〔13〕李欲晓.论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中国工程科学,2016(06):28-33.

〔14〕曾 星.全球350位专家共议“网安国标”〔N〕.中国国门时报,2018-04-19(01).

〔15〕本报评论员.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02(01).

〔16〕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 加快实施网络扶贫行动〔J〕.电子政务,2016(11):99.

〔17〕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J〕.财经界,2018(01):49-51.

〔18〕天 雨.网络扶贫行动计划〔N〕.人民邮电,2016-10-31(01).

〔19〕钱均鹏,徐荣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08.

〔2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02).

〔21〕聞 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10-11(06).

〔22〕钟 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N〕.人民日报,2017-02-14(03).

〔23〕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摘要)〔J〕.共产党员,2016(03):4-5.

〔24〕习近平向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8-11-08(01).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