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壳聚糖/海藻酸钠/多孔淀粉-茶树精油微胶囊制备及释放性能分析

2019-07-01张晓明朱良奎成蕾袁碧贞

分析化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微胶囊

张晓明 朱良奎 成蕾 袁碧贞

摘 要 以多孔淀粉(PS)为芯材载体吸附茶树精油(TTEO),以海藻酸钠(SA)-壳聚糖(CS)为壁材,戊二醛(GA)为固化交联剂,通过聚电解质复合凝聚法成功制备了CS/SA/PS-TTEO微胶囊。优化后的制备条件为:多孔淀粉与茶树精油的最佳比例为0.88∶1,海藻酸钠浓度为3.0%,壳聚糖浓度为3.0%,戊二醛浓度为2.0%,反应温度为30℃。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热重分析(TGA)、 红外光谱(FT-IR)、 稳定性测试和释放率实验对CS/SA/PS-TTEO微胶囊的形成、 性质和释放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SA/PS-TTEO微胶囊在敞开体系中,TTEO的14天累积释放率为15.77%,单日释放率最低为0.20%;在封闭体系中14天累积释放率为7.37%,在10天左右释放趋于平稳,单日释放率最低仅为0.04%,表明CS/SA/PS-TTEO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在18~50℃温度下,CS/SA/PS-TTEO微胶囊与化妆品常用溶剂可稳定共存,此性质有利于提高TTEO类化妆品储存和运输稳定性。

关键词 茶树精油; 微胶囊; 条件优化; 平均粒径; 包覆率; 释放率

1 引 言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 药品、 化妆品、 能源、 环境及工业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发展迅速。微胶囊可以保护包裹物不受腐蚀、 失活和氧化,能够增强活性物质稳定性,有效减缓包裹物的扩散和挥发,并能实现可控释放[1~4]。茶树精油(TTEO)以其显著杀菌性、 高效渗透性和低毒性在皮肤及口腔疾病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常作为祛痘产品的有效成分应用于化妆品行业[5~9]。TTEO的大部分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挥发性,其中的萜烯成分会被氧化成p-异丙基苯和1,4-过氧对孟烯,对皮肤具有刺激性及致敏性。另外,TTEO中所含有胺树酚成分虽然能够增强皮肤渗透力,但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10],这也是化妆品市场不能接受直接添加TTEO制成产品的主要原因。因此,将其制备成微胶囊包覆材料是改善其挥发性、 刺激性、 致敏性的重要手段[11~14]。El Asbahani等[15]系统阐述了精油的提取及封装方法,并阐述了其在医药、 美容、 纺织、 食品等各个领域的应用。Shchukin等[16]采用逐层组装法制备了聚电解质/苯并三唑缓释纳米容器,并详细讨论了3种微胶囊的释放性能和再装载能力; Németh等[17]通过界面凝聚/交联法制备潜热储存海藻酸钙微胶囊,实现了潜热储存微粒系统的微胶囊化。传统微胶囊不可忽视的缺点是芯材成分呈指数型释放[18,19], 这是由微胶囊芯材成分与环境之间的浓度梯度造成的。若TTEO等挥发性液体作为微胶囊的芯材,在释放過程中,挥发油与其蒸气共存于微胶囊内,会改变微胶囊内外的浓度差,改善传统微胶囊的指数型释放。

多孔淀粉(PS)是一种新型变性淀粉,颗粒表面呈不规则多孔状,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吸附剂。目前,以PS为芯材载体的包覆方法主要是直接吸附法和喷雾干燥法[20],多应用于食品领域,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尚无报道。海藻酸钠(SA)是由古洛糖醛酸与甘露糖醛酸两种结构单元以3种方式组合的具有优良的生物粘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常被用于敏感药物的控释载体[21]。壳聚糖(CS)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药物制剂的缓释及控制释放领域已有应用的报道[22]。本研究以PS为芯材载体,将TTEO吸附于PS孔穴内部,形成PS-TTEO粉末微球。选择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作为包覆PS-TTEO粉末微球的壁材,采用聚电解质法,通过反相电荷的吸附作用对PS-TTEO微球进行包覆,达到缓释效果,减少TTEO挥发,并降低其对皮肤的刺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DTG-60型差热-热重分析仪、 IRPrestige-21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 JEM3010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NP900偏光显微镜(明慧科技有限公司); LS900型激光粒度仪(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HR/T20M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赫西仪器有限公司)。

茶树精油(TTEO,化妆品原料,纯度>99%,重庆富铂化工有限公司); 多孔淀粉(PS,辽宁立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藻酸钠(SA,阿拉丁公司); 壳聚糖(CS,脱乙酰度≥95%,粘度100~200 mPa.s,阿拉丁公司); 戊二醛(GA,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无水乙醇(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试剂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分析纯。

2.2 实验方法

2.2.1 PS-TTEO粉末微球的制备 称取适量PS(w)与TTEO按 1∶1(质量比)混合,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常温高速搅拌30 min,再超声30 min后,转移至离心管, 12000 r/min离心30 min,将多余的TTEO倾出,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得PS-TTEO粉末微球,称重(w1)。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采用公式(1)计算PS的吸油率OAR(Oil absorption rate, %):

2.2.2 CS/SA/PS-TTEO微胶囊的制备 称取PS-TTEO粉末微球2.0 g于20 mL玻璃小瓶中,加入5.0%(w/V)SDS 1 mL,于30℃恒温水浴中搅拌至均匀。随后向其中加入3.0%(w/V)SA溶液2 mL,高速搅拌30 min,再加入3.0%(w/V)CS溶液 4 mL,继续搅拌30 min后,制成CS/SA/PS-TTEO微胶囊溶液。用针头吸取2.0% (w/w)GA溶液2 mL缓慢滴加至上述微胶囊溶液中,静置24 h,即形成乳白色微胶囊乳液。

2.2.3 包覆率测定 移取0.11 mL(相当于0.10 g)TTEO于25 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配制成4.0 mg/mL TTEO-乙醇溶液,再用乙醇稀释为0.04、 0.12、 0.20、 0.28和0.36 mg/mL的TTEO-乙醇标准溶液。以无水乙醇为空白溶液,测定TTEO-乙醇标准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64.5 nm,并在此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绘制得A-C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4.4334C-0.02345(R2=0.99985)。

称取CS/SA/PS-TTEO微膠囊样品0.10 g(m)于50 mL小烧杯中,加入20 mL无水乙醇溶解,50℃下超声30 min, 20000 r/min离心30 min,上层清液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

准确移取1.0 mL上述待测液至10 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测定吸光度A,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根据回归方程式计算CS/SA/PS-TTEO微胶囊中包覆的TTEO质量(mTTEO),采用公式(2)计算CS/SA/PS-TTEO微胶囊的包覆率CR(Coating rate, %):

2.2.4 释放率测定 将CS/SA/PS-TTEO微胶囊样品分别放置于敞开体系和封闭体系中,根据2.2.3节的方法,每隔24 h测定CS/SA/PS-TTEO微胶囊中包覆的TTEO质量(mTTEO),采用公式(3)计算TTEO的释放率RR(Release rate, %), 并绘制释放率曲线。

3 结果与讨论

3.1 CS/SA/PS-TTEO的形成过程

以SA和CS为壁材,利用壁材分子末端的OH、NH2等活性基团与TTEO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形成氢键,同时由于CS分子链上有大量的NH2,SA的分子链上有大量的COOH,彼此可静电吸引,形成异性电荷NH+3 和COO,以双电层形式包覆在PS-TTEO粉末微球的表面[23,24],然后再以双功能团分子戊二醛(GA)对微胶囊的表面进行修饰,由于CS的NH2可与GA的CHO形成Shiff碱,即可使CS和双功能团分子形成交联层,进而形成聚电解质膜,相当于在PS-TTEO粉末微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进而形成致密且稳定的CS/SA/PS-TTEO核壳微胶囊材料, 以此控制精油的释放行为。CS/SA/PS-TTEO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3.2 CS/SA/PS-TTEO微胶囊制备条件的优化

3.2.1 PS与TTEO的质量比 选取PS与TTEO质量比分为1∶0.2、 1∶0.4、 1∶0.6、 1∶0.8、 1∶1.0、 1∶1.2进行吸附实验。当PS与TTEO质量比在1∶0.2~1∶0.8之间,PS不能达到饱和吸附,体系不易分散; 当质量比大于1∶1.0时,过量TTEO吸附于PS的孔径及外表面,形成一种油状体,无法形成粉末微球; 当质量比在1∶0.8~1∶1.0范围内,PS对TTEO精油吸附饱和而不过量,可得到PS-TTEO粉末微球。通过2.2.1节的方法测定了PS的饱和吸油率为88.10%。因此,选择PS与TTEO最佳质量比为1∶0.88。

3.2.2 SA的浓度 分别使用1.5%、 2.0%、 2.5%、 3.0%、 3.5%、 4.0%(w/w)的SA进行包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A浓度增大,包覆率则先增大后减小,而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如图2A所示,当SA浓度为1.5%~2.0%时,体系中TTEO的刺激性气味较大,长期放置不稳定,会有部分油珠析出,说明包覆率较低,同时粒径也较大; 当SA浓度为3.0%时,体系的TTEO气味随之减小,其平均粒径最小,可达到129.9 μm,包覆率为88.68%; 当SA浓度为3.5%时,包覆率最高,可达到89.91%,说明SA浓度增加会使包覆率略有提高,但是其粒径也随之增大至162.6 μm; 当SA浓度增大至4.0%时,体系的粘度过高,难于分散均匀,导致包覆率下降,粒径增大,气味也随之增大,稳定性也变差,会有部分精油析出。综合考虑粒径和包覆率,确定SA的适宜浓度为3.0%。

3.2.3 CS的浓度 加入CS后,体系更粘稠,随着CS加入量增大,微胶囊的粒径逐渐减小,包覆率逐渐增大,TTEO的刺激性气味也逐渐减小; 当CS浓度过大,体系粘度过高,导致包覆率下降,粒径随之增大。同时体系容易变质,且造成壁材浪费,故CS浓度对微胶囊的制备至关重要。由图2B可知,当CS浓度为3.0%时,其包覆率和粒径都较好。因此,本实验中选择CS最适浓度为3.0%(w/w)。

3.2.4 GA的浓度 加入GA可使微球表面胶体状的CS固化形成微胶囊。分别加入浓度为1.5%、 2.0%、 2.5%、 3.0%、 3.5%、 4.0%(w/w)的 GA溶液2 mL进行固化实验。通过粒径和包覆率选择壳聚糖最佳浓度范围。由图2C可知,随着GA浓度增大,微胶囊的粒径逐渐增大,包覆率先增大后减小。在GA浓度为2.0%时包覆率最大,体系中TTEO的刺激性气味较小,之后随着GA浓度增大包覆率下降,当GA浓度高于3.5%时,包覆率低于60%,体系中TTEO的刺激性气味也随之增大。可能的原因是过量CHO与CS的NH2结合可破坏包覆体的双电层结构,进一步导致包覆率下降,因此GA的浓度不易过高。后续实验选择适宜浓度为2.0%(w/w)。

3.2.5 反应温度 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的影响。如图2D所示,随着温度升高,微胶囊的粒径变化不大,但是包覆率随之下降,体系中TTEO的刺激性气味也随之增大,当温度高于50℃时,包覆率小于60%。说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体系TTEO有一定程度的挥发,导致包覆率下降,刺激性气味增大,而温度对粒径的影响并不显著。当温度为30℃时,包覆率达最高,粒径为129.9 μm,较为适中,综合考虑温度对粒径和包覆率的双重影响,选择适宜的制备温度为30℃。

3.3 形貌分析

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PS-TTEO粉末微球与CS/SA/PS-TTEO微胶囊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3所示。对比图3A和图3B可知,PS-TTEO粉末微球与CS/SA/PS-TTEO微胶囊均为不规则形状,由于CS/SA的外层包覆作用,胶囊粒子的外观更加饱满。图3C为单个CS/SA/PS-TTEO微胶囊粒子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可见多孔淀粉PS在外层CS/SA包覆作用下的孔穴结构,表明PS-TTEO粉末微球已被包覆。

3.4 TGA分析

在N2氛圍内,测试温度为30~600℃,升温速度为10℃/min条件下进行TGA分析。CS/SA/PS-TTEO微胶囊表现出与TTEO和PS完全不同的热失重趋势。如图4所示,开始测量时,随着温度升高,TTEO、 PS及CS/SA/PS-TTEO微胶囊均缓慢挥发与释放,当升温至60℃时,TTEO进入快速分解阶段,在200℃左右进入平缓阶段,基本达到完全失重; PS在317~380℃进入迅速失重阶段,而CS/SA/PS-TTEO微胶囊从210℃开始进入快速失重阶段,至278℃其失重率达60%以上,之后进入平缓失重阶段,说明微胶囊中的茶树精油挥发速度减慢,然后逐渐至完全失重。上述结果说明,CS/SA/PS-TTEO微胶囊的热失重温度比纯TTEO的热失重温度有所提高,是因为 CS/SA将TTEO封闭在PS孔隙中,改变了PS-TTEO微胶囊的热行为,提高了TTEO的热稳定性。

3.5 FT-IR分析

TTEO、 PS和CS/SA/PS-TTEO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图如图5所示。2874和2968 cm1分别是TTEO中CH3对称伸缩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 2924 cm1是TTEO中CH2的反对称伸缩伸缩振动吸收峰,1450和1370 cm1分别为CH3和CH2的变形振动及芳环骨架振动的重叠峰,这些峰是TTEO中有效成分的特征吸收峰。但在CS/SA/PS-TTEO微胶囊中,上述峰均消失,说明这些基团与囊壁材料发生了化学反应,证明TTEO被完全包覆。TTEO中位于1370 cm1以下的指纹区的精细结构吸收峰在CS/SA/PS-TTEO微胶囊红外光谱曲线中完全消失,也进一步证明了TTEO被完全包覆。在PS中,1146和1008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为PS中葡萄糖多聚体中CO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CS/SA/PS-TTEO微胶囊红外谱图中并不存在,说明PS与胶囊材料发生了交联反应,导致COC结构破坏,证明了PS-TTEO被微胶囊包覆,也进一步证明CS/SA/PS-TTEO微胶囊包覆体的形成。

3.6 稳定性分析

微胶囊的冷热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化妆品的储存和使用。取样品微胶囊分别放置于50℃和18℃, 30 d后观察微胶囊的冷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产品外观完好,无油析出。耐有机溶剂性能也是衡量微胶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化妆品常用的有机溶剂如异十六烷、 葵花籽油、 葵酸甘油三酯等易破坏微胶囊,本实验分别考察了上述3种溶剂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图6从左至右依次为微胶囊在异十六烷、 葵花籽油、 葵酸甘油三酯溶剂中的稳定性图片。图6A为非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在溶剂中不稳定,很快出现微胶囊粒子沉淀析出及团聚现象,14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0.54%、 57.43%和68.20%。图6B是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在上述溶剂中能够稳定存放,外观均匀,无油析出,14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仅为10.43%、 13.87%和11.21%。说明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S/SA/PS-TTEO微胶囊对溶剂具有一定稳定性。

3.7 释放性能分析

取0.1 g TTEO和相当于含0.1 g TTEO的CS/SA/PS-TTEO微胶囊,分别置于密闭及敞开体系中放置,对其累积释放及每日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由图7A可见,在敞开体系中,TTEO 在24 h内全部挥发,相当于释放率100%。在敞开体系中的CS/SA/PS-TTEO微胶囊,4 d的累积释放率变化较快,以后逐渐放缓,14 d的累积释放率达15.77%。在封闭体系中,CS/SA/PS-TTEO微胶囊释放率变化不大,14 d 的累积释放率仅为7.37%。由CS/SA/PS-TTEO微胶囊在敞开和封闭体系单日释放率(图7B)可知,敞开体系中CS/SA/PS-TTEO微胶囊中的TTEO单日释放率逐渐降低,说明CS/SA/PS-TTEO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在封闭体系的释放率明显低于敞开体系,是由于在封闭体系中TTEO蒸气与CS/SA/PS-TTEO微胶囊内部体系接近浓度平衡状态,故在10 d后释放率逐渐减小,直至不再释放。此性质有利于含TTEO类化妆品的存储稳定性的提高。

References

1 Shrestha M, Thao M. H, Bhandari B R. Food Chem., 2017, 221: 1474-1483

2 GE Yan, GE Ming-Qiao. J. Funct. Mater.,  2014,  9(45): 9136-9140

葛 彦, 葛明桥.  功能材料, 2014,  9(45): 9136-9140

3 Zong W, Hu Y, Su Y C, Luo N, Zhang X N, Li Q C, Han X J. J. Microencapsul.,  2016,  33: 257-262

4 Zhang X N, Zong W, Hu Y, Luo N, Cheng W L, Han X J. J. Microencapsul.,  2016,  33: 663-668

5 Callander J T, James P J. Vet. Parasitol.,  2012,  184: 271-278

6 Carson C F, Hammer K A, Riley T V. Clin. Microbiol. Rev.,  2006,  19(1): 50-62

7 Lahlou M. Flavour. Frag. J.,  2004,  19: 159-165

8 Goni M G, Tomadoni B, Moreira M R, Roura S I. Food Sci. Technol.,  2013,  54(1): 107-113

9 Hammer K A, Carson C F, Riley T V. J. Appl. Microbiol.,  2003,  95: 853-860

10 Lins R F, Lustri W R, Minharro S. Colloid Surf. A,  2016,  497: 271-279

11 Wang B, Adhikari B, Mathesh M, Yang W R. Barrow C J. Powder Technol., 2018, doi: 10.1016/j.powtec.2018.07.034

12 Zuo J D, Zhan J, Luo C Y, Dong B Q, Xing F, Chen D Z. Adv. Powder Technol.,  2017,  28: 2805-2811

13 Li Y, Wu C H, Wu T T, Wang L P, Chen S G, Ding T, Hu Y Q. J. Food Eng.,  2018,  217: 108-114

14 Petrovic L B, Sovilj N J, Katona J M, Milanovic J L. J. Colloid Interf. Sci.,  2010,  342(2): 333-339

15 El Asbahani A, Miladi K, Badri W, Sala M, At Addi E H, Casabianca H, El Mousadik A, Hartmann D, Jilale A, Renaud F N R, Elaissari A. Int. J. Pharm.,  2015,  483: 220-243

16 Shchukin D G, Mhwald H. Adv. Funct. Mater.,  2017,  17 (9): 1451-1458

17 Nemeth B, Nemeth A S, Ujhidy A, Toth J, Trif L, Gyenis J, Feczko T. Sol. Energy,  2018,  170: 314-322

18 Sato T, Shibako S, Yamamoto T, Ichikawa K, Dobashi T. J. Membr. Sci.,  2003,  213: 25-31

19 Yamamoto T, Dobashi T, Kimura M, Chang C P. Colloids Surf. B,  2002,  25: 305-311

20 Catanzano O, Straccia M.C, Miro A, Ungaro F, Romano I, Mazzarella G, Santagata G, Quaglia F, Laurienzo P, Malinconico M. Eur. J. Pharm. Sci.,  2015,  66: 20-28

21 Yeh K W, Chang C P, Yamamoto T, Dobashi T. Colloid Surf. A,  2011,  380: 152-155

22 LI Sha, HOU Xin-Pu. Acta Pharm. Sin.,  2003,  38(5): 380-383

李 沙, 侯新樸. 药学学报,  2003,  38(5): 380-383

23 Ribeiro A J, Silva C, Ferreira D, Veiga F. Eur. J. Pharm. Sci.,  2005,  25: 31-40

24 LI Guo-Ming, LIU Cong. Chinese J. Appl. Chem.,  2008,  25(11): 1352-1355

李国明, 刘 聪.  应用化学,  2008,  25(11): 1352-1355

猜你喜欢

微胶囊
有关高校化学专业溶剂微胶囊萃取分离的教学方法研究
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ω-3脂肪酸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酵母微胶囊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石榴籽油微胶囊工艺
触破式微胶囊与缓释性微胶囊制剂有何区别
微胶囊技术对乳酸菌冷冻保存的研究
复相乳液法制备可降解的缓释微胶囊肥料
真空低温喷雾干燥法制备乳酸菌微胶囊的工艺参数优化
大有作为的微胶囊技术